孙策骂他:“土犬稚豚,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吾必灭汝满门!”刘表骂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天生反骨!黄氏怎么出了你这么一个孽畜!”曹操骂他:“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歪门邪道!实乃天下第一奸贼!”刘备骂他:“暴戾无仁,虚伪至极,天下之人竟被玩弄,当诛九族!”······他从从容不迫,微笑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提三尺宝剑,立不世之功。驱逐蛮胡,荡平倭寇,扬我泱泱华夏之威!”他,是仇人眼中的凶神,好友眼中的信人,百姓眼中的明君。————————————————————新书发布,希望大家踊跃投票收藏,你们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交流qq群:955358129
三日后,辰时。
众学子正在“荐贤堂”学习《论语》。
自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抑黜百家,推崇儒术”的建议后,儒家的“仁义”、“愚忠”、“至孝”等思想就成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论语》乃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辑录,是汉时士族子弟必学的读物,从中可以摄取的儒家的精神,陶冶情操。故,水镜庄无论学文学武,即使像张任、霍峻、周泰这样的统帅之才或将领之才,亦要学习。
如徐庶、石韬、庞统等人,自有便熟读四书五经,《论语》更是倒背如流。但因为当时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也容易出现通假字(即错别字),所以对《论语》之中许多言语,还有不同的注疏和理解,各种流派也层出不穷。此类才子各抒己见的“清谈”,在文人、士族子弟之间很是常见。
司马徽坐在堂上,摇头晃脑的念道:“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看到黄射在打哈欠,有点生气,点名道:“德育,此句如何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