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遗诏

杨荣听朱祁镇如此问,立即正色说道:“俑像人而作,夫子恶之。”

朱祁镇说道:“俑尚如此,何况于人?今宫中尚有殉葬之事,杨师傅乃国朝柱石之臣,能无谏乎?”

杨荣听了,立即请罪道:“此乃臣之罪也。”

朱祁镇明显是在甩锅。

从明太祖到宣宗皇帝,比起明代中后期的皇帝,都可以称为强势的皇帝。

即便朱元璋自以为能够纳谏。

但是事实上是什么样的,朱元璋手段之下,有几个人敢说话。朱元璋戒于外戚之强,诛死无子嫔妃,也有当时的现实考虑。 Wωω•тt kΛn•¢ O

国初,朱元璋所纳的妃子,很多有现实的考虑。

比如,举江西而降的胡美的女儿,郭英的妹妹,等等。这些妃子都是来自各方势力,至于儿子的婚姻也是如此。

秦王的正妃,就是赵敏的原型,王保保的妹妹。

所以朱元璋当初的改定有强烈的政治企图,而永乐得位不正,正因为如此,他才要处处标榜祖制。

而后世因循之。

毕竟与朝廷大事相比,这些女子之事,却算不得什么了,说不定还能作为美谈

比较殉葬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是殉节的话,在文人哪里也可以是美谈。

为尊者讳,是殉葬还是殉节,不过在一字之差而已。

不过,杨荣是何等机灵的一个人,宣宗皇帝看中杨荣,就是他将天下府县,九边险要都纳入胸中,宣宗皇帝出征,只要问军事部署,杨荣就能立即回到。

此刻他立即知道朱祁镇的意思。

如果朱祁镇没有想在这上面开刀的话,决计不会当着大臣的面提出这个问题。

朱祁镇说道:“先生乃父皇肱骨之臣,此事,却不知道先生何以教朕?”

杨荣扑在地面上,说道:“先帝对臣,有天高地厚之恩,敢不竭诚报先帝以忠陛下。陛下欲废此苛政,乃遵夫子之道而后行,只是陛下担心有无知之辈,未识太祖皇帝真意,而论陛下之非。臣所言可否?”

朱祁镇说道:“正是朕之患。”

杨荣说道:“臣有一策,献于陛下。”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杨荣说道:“陛下可言此事,乃奉先帝之遗诏而为之。”

朱祁镇有些疑惑说道:“遗诏,可是父皇没有这一分遗诏啊?”

杨荣说道:“先帝大行之时,召臣,与杨士奇大人,杨溥大人,胡濙大人,英国公,尚有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在。”

“陛下既然召臣言此,太皇太后定然默许了。”

“臣愿意回内阁,说服内阁诸位。”

杨荣话说到这里,就不言了。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些人联手,废立都够了,不要说区区遗诏了。

连司礼监太监权力大的时候,都敢说:“要圣旨,咱家给你写一张。”如此太皇太后默许,辅臣五大臣点头,皇帝首肯,这遗诏不是说有就有的吗?

朱祁镇对杨荣的观感大为改变。

一直拘泥于成见,以为三杨乃是文臣之首,定然是如同方孝孺等迂腐之辈,想与他们说通,变更祖制,定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而今看来,满不是那回事。

杨荣的权变之道,让朱祁镇大大吃惊。

他不知道杨荣这一件事情,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

当初宣宗皇帝刚刚登基,汉王叛乱,杨荣就是力主亲征中的一员,在平定汉王回京的路上,杨荣又力主宣宗皇帝,将赵王也一并料理了以绝后患。最后还是杨士奇为赵王说话了,说太宗仅有三子,陛下唯一叔。

言外之意,总不能将太宗皇帝的子嗣全部杀了吧。

如此才保全了赵王。

至于废后之事,更是宣宗皇帝得了杨荣的建议,才顺利进行的。

明代理学真正兴起,成为主导,也就是在洪宣之际,也就是而今这个时候,但是三杨真的说,他们其实洪武末,永乐初出头的,有的还有在建文朝的经历。

他们的思维已经定型了,虽然口中说得是理学那一套,但是真正行事的时候,却没有一丝迂腐之气。真要将他们当成儒臣来看,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朱祁镇不过稍稍一愣,立即回过神来,说道:“如此,这件事情就拜托先生了。”

杨荣欣然领命。

杨荣回到内阁之后,先与杨士奇商议。

虽然杨荣屡屡与杨士奇相争,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是明白的。这件事情,如果想要办成,必定要杨士奇点头不可。

更何况是朱祁镇登基交代给他办的第一件事情,杨荣自然要竭力办好。

与杨士奇之间的些许恩怨,就算不得什么了。

杨士奇自然不会在这一件事情上做梗,一来不想违背朱祁镇的想法,二来这一件事情,也算是一件好事。

甚至杨士奇在这道遗诏之上加了不少东西,比如放出宫人。

明代的宫廷制度,在太祖时期,多用四十岁以上的女官,这些女官年老色衰。自然不会出什么事情。

那时候太监的权力真的不大,宫中权力多在女官手中。宫女的待遇还不错。到了年龄还有放回家的可能。

但是越往后来,宫禁就越森严。

一至于朝廷一选秀女,民间都开始出现男人荒,百姓宁肯匆忙将女儿给嫁了,因为一入宫廷,这一辈子,难有再见爹娘的时候。

杨士奇不能废除这个制度,只能做些变通,而今能放出一批,是一批了。

只是杨士奇心中另外一个念头,越发浓烈了。

就是朱祁镇对杨荣的看重。

虽然而今他有太皇太后撑腰,想来杨荣是越不过他的,要知道太皇太后对杨荣在废后一事上做得手脚,甚为不满,觉得杨荣失大臣体。

但是杨士奇却也不想杨荣在朱祁镇身边得宠。

心中暗道:“经筵一事,一定要快些安排了。”

经筵,就是给皇帝上课。

这一件事情,在唐宋都有,在明朝也有先例。只是明朝之前登基的皇帝,都是成年皇帝,皇帝想听什么,都是皇帝本人做决定。

也就是经筵是受皇帝本人主导的,带有君臣论道性质的。

但是而今朱祁镇却是一个孩童。

这样一来,经筵就不一样了。

这要担任起对皇帝的教育。未来大明朝有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就要看而今,他们怎么教皇帝了。

这是堪称国本的大事。

所以,杨士奇心中一直是有想法的。只是这一段时间,朱祁镇在宫中忙碌无比,而杨士奇身为天下文臣之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单单是宣宗皇帝的后事,都够他忙活了。更不要说,主少国疑之时,他要平四方之疑。还有各种地方上的急务,都要他处理。

这一件事情,本想放放再说。

但是而今看来却是不能放了。

“看陛下行事,颇有汉昭帝之风。虽然年少,聪慧过人,万万不可,养在妇人阉人之手,好好一个皇帝被教坏了。”杨士奇心中暗道。

他立即将这一件事情提上议程。

不过,再怎么说,也要等朱祁镇出了孝。

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十五章 礼乐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
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十五章 礼乐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