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顿,景王妃掩面哭泣道:“你为了争夺皇位,将玄桐那个妖道引了进来,之后,为了破坏龙脉,你连自己的骨肉都舍弃。这些年来,你害死了多少人?府里头的姬妾,你纳了一个又一个,你期望她们为你生下子嗣,却不知道,从我儿子死的那日开始,我就没有打算让别人的孩子占了他的位置。这王府,这一切,都是他的,他死了,我这个做亲娘的,就要帮他抢回来。他做不成世子,就没有人可以做这王府的世子。我活着,就是等着这一日,等到你无子送终,等到你一世辛苦,结果,却为了别人做嫁衣裳。”
景王听着景王妃的话,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纳了那么多姬妾,结果,没有一个顺利生下孩子,他以为自己逆天改命,伤了阴骘,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妻子作祟。轮回了一圈,这报应,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都没有察觉到?”被一个妇人玩弄在手心里,景王不知道是羞愤,还是激怒,冲着景王妃怒喝道。
景王妃掀起一抹冷笑,“你忘了你的道长师傅吗?当初,他要寻找八卦鼎,是我帮他找到的,为了回报我,他就给我不少的好药。当然,为了封住他的嘴巴,我自然也给他不少好处。”
说到这些,景王妃的眼里闪过一丝异常的光芒,“你不问问你的那些无缘的孩子,到底去了何处?”有不少姬妾为景王生下了孩子,不过,那些孩子生下来,不是体质太弱,半路夭折,就是一生来就成了死胎。孩子一死,那些姬妾自然无心顾及孩子的尸首,那尸首就落到了景王妃的手里。景王妃转手一送,给了玄桐做丹药的药引。
景王攥紧了拳头,他已经知道这些孩子去了哪里,全都被玄桐炼制成了丹药,化成了一粒粒红色的药丸。当初,他还吃了不少药丸,却不曾想过,这些药丸里头,浸着他嫡亲的血脉。“毒妇,你这个毒妇。”
听到毒妇两个字的时候,景王妃摊开手掌,道:“我早就知道自己是个毒妇,死后,我和你一样,都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不过,我不后悔,再给我机会重来一次,我依然选择做这个毒妇,也决计不会让你称心如意,更不能让你登基为帝,为祸苍生。”
“为了你一己之私,你可以信奉妖术,焉知他日,你不会为了长生之术,祸及天下?”景王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冷峻,“你背着我,写信给我爹,要他制造江南之乱,趁机夺取天下,可你却万万没有想到,自从我父亲知道他外孙死因之后,早就对你这个女婿心灰意冷,又怎会为了你的野心,祸害苍生?”
景王到了此时,方才明白,自己落入了妻子的圈套,就算她没有毒杀自己,自己依然难逃一死。“既然如此,那你又何必亲自动手呢?我若是死在你的手中,对你有什么好处?”当今皇上以谋反的罪名杀他是名正言顺,而景王妃动手杀夫,就算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景王妃望着嬷嬷,眼里露出了一丝悲悯,“我不想王府的人,因为你一个人的罪过,全部葬送了性命。我已经害死了这么多人,不想最后,还要把王府的人都牵连进去,倘若我和你死了,能保全王府的人,也算我们夫妻二人,最后能做的一件好事。”
景王妃的话音刚落,外头就传来了乱哄哄的声音:“走水了,走水了。”
王妃听到走水两个字,嘲讽一笑,“真的是天助我也,王爷,你说,这算不算一桩巧宗?”
景王的毒,已经攻入五脏六腑了,望着景王妃,他露出了一丝凄然的笑意,“想不到我们做了半世夫妻,结果却是如此下场。”
这个时候,嬷嬷挣扎着爬到景王妃身边,抓住景王妃的手,道:“不,王妃,你走,你还年轻,不能死,老奴年纪大了,死就死我一个吧。”
景王妃低头,对嬷嬷露出一丝笑。“嬷嬷,马车就在王府外头,离了王府,天高水阔,一生逍遥自在,有什么不好?”
“不—”嬷嬷不肯,拼命摇着头,“老奴年岁已高,如今死去,也算死得其所,王妃,你还年轻,大把的日子在后头,不能就这样死了……”
景王妃哪里肯听,拖着嬷嬷就要往外走。就在景王妃踏出门槛的时候,景王突然从背后扑上来,结结实实朝着景王妃的脖子一击,景王妃软软倒下去,不敢置信望着自己的丈夫一眼,然后阖上了眼眸,跌倒在地。
嬷嬷见此景,惊恐大叫,慌忙扑上前抱着景王妃在怀里,眼睛死死瞪着景王。就等着景王上前,她拼死也要保住王妃的性命。
景王的手指弹射出一颗信号弹,然后,不到半炷香的功夫,就出现了几个黑衣人。景王指着景王妃气喘吁吁道:“带走你们的主子,从今之后,她就是你们唯一的主子。你们若是顾念本王这些年的恩情,就好好守护她。”他能说完这些话,完全是靠内力支撑着。
黑衣人望了景王一眼,就知道景王已经毒入膏盲,无药可解了。几个黑衣人给景王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其中一个黑衣人抄起景王妃,夹在腋下,飞身而去,其他几个黑衣人跟着离开。
嬷嬷空着手,呆呆望着景王。
景王面容平静道:“嬷嬷,当日是我欠了他们母子一命,今日,我还给他们母子。”即将死去,其言也善,临终之前,景王想的最多,就是和景王妃刚刚成婚那会的幸福生活。
直到这个时候,景王才明白,荣华富贵,不过是虚幻,唯有握在手里的幸福,才是永恒不变,可惜,他领悟了太迟,在邪魔歪道上走了太远,已经不能回头了。
天佑二年,景王伙同王氏和阮氏犯上作乱,事败,景王携王妃自焚而死。帝念其手足之情,将景王葬在帝陵,上谥号,曰哀,史称哀王,将这次动乱,称为哀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