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司马炎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些家伙只是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兴衰罢了!别看他们现在装忠臣,要不是刘寻号称“世家天敌”,把士族都给灭了,他们现在绝对已经跟刘寻搭上线了!
不过迁都,也确实是司马炎想要做的事儿,因为他也怕死。
可他是皇上啊!
虽然理智告诉他,现在迁都,准确地说是逃跑,是对的。现在对上刘寻那个能法天象地的神人,怎么打都是输。否则堂堂大晋也不可能快速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现在要避其锋芒才是正理。
可是身为一个皇帝,连京城都丢了他还算什么皇上?逃离京城可以避开一时之祸,但付出的代价却很可能无法承受!
翻遍了史书,好像都很难找到有哪个皇帝丢了国都后还能有好日子过的。周平王逃跑,结果东周越来越弱,化为春秋战国。汉献帝去了许昌,丢了皇帝的位置。就连刘禅,在邓艾打过去的时候,宁可投降都没有往南中七郡逃跑!
刘寻不算,那时候他还是个皇子。刘寻迁都长安更不算,那是在胜利之后,还于旧都的,是荣耀,不是逃跑。
所以,司马炎相当的纠结:他要是抛下洛阳跑路,最后结果会怎么样?会不会天下分崩离析?会不会有人借机会篡他皇位?那些司马家各处的王爷们还会鸟他吗?他还能号令各州的刺史、州牧吗?他还有回来重新坐在这龙椅上的一天吗?!
司马炎思前想后,怎么也做不好决定。事情只好被拖了下来。
那边的汉军,却是动作飞快。汜水关二十万大军投降之后,整个司隶地区大小城池里的人,都生出了一种“汉军无可匹敌,必然能一统天下”的感觉。同时对于晋国,也有一种晋国迟早要完的感觉。
因此,只要不是有司马皇族坐镇的城池,基本上听到了汉军来攻,就大开城门投降了。
没有投降的,也在孙香颖、黄薇等人的协助下,很容易的打破了城池。
而司隶地区的士族,知道刘寻世家天敌的属性,在得到晋军失败的消息的时候,就感觉收拾东西逃跑了。只是逃跑的话,毕竟比较急促,只能带上金银细软,大宗物件就只能留下来了。
这样,汉军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没收了。
士族们跑到了哪里?当然是洛阳城,想让晋帝司马炎给他们做主。因此,洛阳城内,也就越发的混乱了。
刘寻在汜水关,也不是啥事都不干。他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把晋军中老弱病残不合格的,以及家中只有一个儿子的剔出来,发给他们一些费用,让他们回家去。
这样就撵走了两万人。
然后在其中收编一些,打乱了放进汉军了,把汉军扩充到了八万人。
然后,还剩下十五万大军,刘寻将全部送回雍州,选五万最精锐的,加入到大汉各州各郡各县各兵团,增强他们的人数和战斗力。剩下的十万人,分流到大汉的各处,让他们重新做回耕田的百姓,不再打仗了。
姜维等五万援军,很快就过来了。刘寻把汜水关的防务和降兵交给了他,然后继续向洛阳征伐。
洛阳已经没有晋军守卫了。刘寻希望能在司马炎逃跑之前,到达洛阳,杀死他,消灭晋国!
当汉军再一次出发的消息传到洛阳,司马炎和晋国朝廷文武慌了!
汜水关理洛阳,只有一百里的距离了。
汉军,一天急行军,就可以到达啊!
洛阳皇宫大殿内,一群大臣正在求司马炎快逃跑。
“皇上,微臣求皇上快走吧!洛阳城挡不住汉军,,微臣估计洛阳城能撑一两个时辰就不错了!要是他们抓住了陛下,听说那刘寻对陛下的皇室十分讨厌,只怕,臣只怕有不忍言之事啊!”
大臣们趴在那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显示他们的忠诚,声嘶力竭地喊:“请皇上移驾!”
司马炎看到这种情形,知道自己无论怕不怕死、愿不愿意,都得到邺城去了,只好下旨:迁都邺城!
说是迁都,其实就是逃跑,圣旨才下达,紧接着整个皇宫便乱了起来。
虽然大家都知道,皇上是逃跑而不是迁都,但作为皇帝,那些排场不能将就,什么皇帝出巡的各种仪仗这些都得有……
什么?来不及了?汉军快打来了?
再来不及也得有,否则的话岂不是连迁都的表象都维持不住,真成跑路了?这让外面老百姓看了怎么想?还把大晋当成一个国家不当了?
更何况,这一次跑路能不能回的来,皇上以后还得到外面过日子的。虽说不可能什么都带走了,但那些金银珠宝这个都必须得带走,要不然以后征兵、养军岂不是没钱了?
而且,这一次不仅仅是皇上跑路,其他那些皇子,妃嫔,公主乃至宫女太监什么的都是要一块儿跑的,各家都有各家需要带走的。另外也不光活人的,死人的也得带走,就像太庙里那些牌位什么的也得带着,要不然汉军到了,再把司马家一家子的牌位扔茅坑里,晋国开国大帝司马炎岂不是大大的不孝了?
除了皇宫里的,朝廷的文武百官也是要跟着跑路的。各处衙门里的值钱东西也是要带走的,尤其是户部的银子,兵部武库里的武器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当然还有那些王爷、侯爷家里的私人财产,很显然这些留给汉军,那绝对是送羊入虎口啊。虽然不可能全部都带走完,但能带多少就带多少啊!
所以,整个朝廷的跑路可是一项大工程,怎么着也得个十几万人一起跑呢!
随着司马炎迁都的圣旨一发出,混乱就开始从皇宫急速向外蔓延开,内城,外城,甚至城外达官贵人的坞堡,全都进入了一种惶急的状态,急急如丧家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