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第二战场

bookmark

二月十一,吴兴太守虞谭的案几上铺着一份手绘绢丝地图。

他的手指在图上挪来挪去,时不时喟叹两声。

义兴郡基本已经收复了,如今就剩两处,一是义兴周氏的老宅,二是阳羡城。

当然,义兴郡不大,本来就是从一个县扩展而来的,即阳羡县一分为四,生生扩展成了四个县。

扩展过程中当然划了一些周边邻县的乡村进来,但不多,整体扩大有限。

前两年说要把丹阳永世县也划过来,但并未施行。

所以,右卫将军刘超上报收复国山、临津、义乡三县,进围阳羡城,听听就好,其实也就是打下了半个老阳羡罢了。

不过积极的一面是义兴周氏造反的势头被压下去了,而今只剩两个城寨几千兵而已。

镇压他们的主力是丹阳、宣城豪族兵,一边攻城略地,一边私下里收编周氏庄客、部曲,而这一切,其实是在朝廷默许之下的。

今日不同往日,如果没有邵梁攻来,即便朝廷灭了义兴周氏,也不会放任豪族完全侵吞周氏庄客、田地,至少会自己吞下一半,即编户齐

民,剩下一半才会分出去,作为诸族出兵的好处。

现在好像完全不管了,你们灭了周氏就行,动作要快。

周氏如此,钱氏也差不多。

其实对付这些动辄出兵一二万的豪族,说难难,说简单也很简单:在他们集结起来之前,先发制人,打掉首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年周玘三定江南,最多时数万人马,那都是周家的兵吗?不是。

以义兴四县为例,周氏主支(周处之后)控制一部分人和土地,旁支控制一部分人和土地,再加上依附周氏的不知名小家族以及为周氏打仗立功后“分封”出去的人,整体才构成了所谓的义兴周氏。

周氏族长如果声望高,便能最大程度动员这些家族,尊奉号令,甚至还能在周氏传统势力范围之外影响其他家族。

比如当年吴兴功曹徐馥自家有部曲,但不够,于是勾结周勰。周勰出面,说自己代表叔父周札而来,为徐馥站台,顷刻之间,徐馥便拥兵数千,甚至还引得富春孙氏准备响应。

这就是影响力的体现。

影响力大,兵就多,影响力小,兵就少。

所以这些豪族非常注重名望,名望真的能带来利益,而不仅仅只是虚名,这是豪族当道年代的重要特征。

影响力还受时势影响。

时势对,哪怕个人名望小,影响力小,也能召集很多兵,无非就是你在这群兵里话语权低罢了,因为大家不全是因为你的名望而来投奔,时势不对,名望又不高,那就算了,别人不一定会投奔你,便是一时投奔也可能会散伙乃至反戈一击。

昔年陈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名望太低了。

虞谭已经起兵攻占了长城钱氏的老宅,或抓或扣了一大批钱氏族人,搞得他们完全没法有效动用力量,各自为战。

这得益于他的先发制人——郡兵早就处于集结状态,为的是北上攻义兴周氏,半途转换目标,钱氏猝不及防。

“还是未能尽全功。”虞谭的手指在长城县上面戳了一下,有些遗憾。

“沈氏会如何呢?”他的手指很快又转移到了武康县上头,逡巡不定。

快速打击钱氏之后,沈氏定然已经有了准备,听闻他们已经在联络各家了,并且暗中侵吞钱氏散落的庄客部曲。

沈、钱两家,从实力上来说沈氏占优,钱氏屈居于下。但沈充造反未成身死之后,沈家实力大衰,名望大减,甚至被迁走了五千庄客,反倒被钱氏爬到了头上。

此番钱氏遭受重击,沈氏又开始拉拢各家

了,他们想做什么?值得注意。

但虞谭也不好做什么。

钱氏余党还没镇压完毕,再逼反沈氏,可乎?

想了想,虞谭决定安抚一下,哪怕是虚与委蛇。

“遣人携一份厚礼前往沈氏老宅。”虞谭拍了拍手,唤入一人,吩咐道。

******

二月十二日,晴。

山阴城南的镜湖之中桅杆如林,军士如雨。

这是第二批准备出发的部队了,但居然还没第一次多。没别的原因,要春耕!

理论上来说女人、老人、小孩也能种田,但他们力气小,家里没有壮丁的话很影响播种面积。

比如没有耕牛的情况下--即便是富裕地区,三五户共用一头耕牛都是某种奢望--就需要力耕,这就需要壮劳力。

如果连力耕都做不到,那就女人带着小孩随便刨点坑,播种一下就算完事了,最后能收多少可想而知。

天下以农为本。

庄园主们便是再想对抗邵贼,也不能如此短视。

而除了山阴贺氏为首的会稽大族外,移居本地的南渡士人也要出人出粮出器械,不过比起吴人,他们就虚应故事得厉害了。

有的家族主要人物不出面,随便派个后生子弟带着点粮食、箭矢、刀枪及少许丁壮,到山阴县外交割,装船运走。

比如多年前迁居始宁县(山阴东南的山中)的谢氏就派了一个名叫谢安的十四岁少年,领着谢家凑出来的二百多丁壮,作为第二批出征部队的一部分。

“哦?谢家少年郎来耶?”会稽内史应玄站在湖畔,唤住了步履匆匆,交完差事就准备离去的谢安,道:“何往也?”

“府君。”谢安回神行了一礼,道:“自是去东山游玩。”

“可有朋伴?”应玄问道。

“会稽王友王逸少等七八人。”谢安回道。

“何不带我同往?”应玄笑道:“不白叨扰尔等,自有歌妓为君等助兴。”

谢安似有所悟,不过仍然推辞道:“府君虽解印绶在即,然国步维艰,宜应克终厥职,俟新内史至府,再行游乐不迟。”

应玄奇道:“你怎知我要离任了?”

谢安只笑不答。

在应玄一再催促下,方指着不远处的船队,道:“吴地大族出人出粮,总要给点好处。会稽乃大郡,自太守至内史,垂二十年矣,鲜有吴人,今当变。”

应玄闻言有些感慨:“往日闻谢家郎君清谈之名,本不以为然,今知乃俊彦也,何不出仕?十四岁,小是小了点,但去墨曹书写,熬些资历却也无妨。”

谢安摇头道:“我生性恬淡,做官实非我愿,能终老东山最好不过了。”

应玄叹息一声,道:“可惜了。”

谢安又行一礼,转身离去。

“让王逸少别贪玩了,赶紧督促募兵,送往建邺。”应玄突然出声,叮嘱道。

谢安顿了一顿,道了一声“好”。

“我家怎么就没这等麒麟儿呢?”应玄喟叹道。

小小少年郎,居然看出来自己要离任了,虽然有他前一句话透露口风的原因,但能顺着这个仔细思索、大胆猜测,却也不简单,是个聪明人。

与谢安相比,王羲之就差远了。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游玩!让你来募兵的,结果事情全丢给底下人,自己跑去东山游乐了,还有没有心?

真不知王家这棵大树倒了后,你还能不能有心思游玩。

摇了摇头后,应玄回到了府衙中,抓紧离任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处理公务。

******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也真是稀奇。”纪宪行走在江畔,嘴里不断嘟囔道。

“哈哈。”大梁司农寺少卿桓彝开怀大笑,道:“横江虽好,却重兵看守,难以涉渡,还是皖口好、皖口好。”

“桓公此说倒也不无道理。只是风高浪急,需得小心了。”快到地头了,纪宪看了下不远处正在下马的桓温,说道。

“唔?叫我叔父。”桓彝故作不悦,道:“我与汝父情同手足,你叫我什么?”

“叔父。”纪宪就坡下驴,笑着喊道。

“这声‘叔父’也不让你白叫。”桓彝下了马,看着远处迎来的军士,道:“异日江南必有大变,老夫怎么着也要保住纪氏。元子!”

“父亲。”桓温随口命令身后的部曲去与来人交涉,自至桓彝身前行礼。

“将来江南清查贼党,无论如何要帮纪氏说话。你还小,有些事不知道,唉。”桓彝说道:“当年初渡江……”

渡江之人千千万,有人自荆州渡江,有人自

江州渡江,有人自扬州渡江。桓彝先至江北,有人举荐他出任淮南逡遒令,未成,于是直接渡江南下,第一站就是宣城,带着母亲和族弟桓猷。

选择宣城是有原因的。

曹魏后期大司农桓范罹难,一部分桓氏子弟外逃,首选目的地就是东吴,其中有居吴郡的,有居会稽的,有居于广陵的,也有居于宣城的一一桓范之子桓楷、桓彝的祖父。

司马炎开国后,算是比较厚道的,赦免了很多人,包括桓家。

于是桓彝的父亲桓颢就找了个机会,出仕晋朝了。

而在此之前,桓楷、桓颢父子在宣城宛陵住了二三十年,与本地人有所结交--当然,他们在东吴地位也不高,结交的层次自然高不到哪去。

桓楷、桓颢与宣城纪氏相善,桓彝年幼时也与纪氏子弟一起玩耍。

纪氏只是一个本地土豪,虽然有庄园、有部曲、还经商致富,于宣城、宛陵二县都有很大的势力,但在桓氏这种经学世家的刻意结交下也抵挡不住,基本已是通家之好。

桓彝渡江后,找到了年幼时的玩伴纪世和,一时老泪纵横。

桓彝母亲抵达宣城后,很快故去,葬于宛陵,后来桓彝去了建邺,纪世和一直帮忙打扫坟

茔。

桓彝曾去广陵寻过亲,没怎么在意,但却对纪世和说将来我若横死荒野,为我收尸的一定是你。

两人这种关系,自不必多说,桓彝若不拉纪氏一把别人要戳脊梁骨的。

桓温听父亲这么说,对纪宪深施一礼,道:“桓纪两家,荣辱与共,此誓不变。”

桓温说话时面对长江,好像很有说服力。

纪宪立刻将他扶起,道:“弟无需如此。”

两人客气间,前方皖口城那边过来了一队人,为首的便是振武营督军韩忠志。

在看到桓彝、桓温后,经翻译提醒,立刻上前行礼。

“俗礼就免了。”桓彝看着前方的皖口城,感慨道:“昔年曹魏、孙吴为争夺此城,不知道死了多少人。陆逊于石亭大破曹休,俘斩万余。没想到时过境迁,皖口守军却一击而破。”

翻译很尽责,韩忠志听得很懵逼。陆逊、曹休是谁?不认识啊。

不过到底是恶补过的,听到“陆”字后要素察觉,暗道此陆逊必是而今和大梁顽抗的陆氏子弟先人。

同时暗暗警醒,那什么陆逊能斩杀一万多北地武人,江南兵的战斗力却也不可小视。此番要

偷渡过江,得打起精神了。

当然,他也有那么点疑惑,难道江南文恬武嬉,没以前能打了?为何建邺搞成那个样子?

一时间,脑子都要炸了。

桓彝很快注意到了韩忠志的表情,遂笑道:“扯远了。”

然后将纪宪请过来与韩忠志相识,让他们私下里沟通渡江后的细节。

对岸有没有人接应,太重要了。

有人接应,那就有粮草、器械供给,有休憩之所,甚至是藏身之所。

桓温看得跃跃欲试,最终还是黯然垂首。

能护送父亲到此已是极限,若敢跟着过江,符宝怕是要带着一群女兵杀过来。

这一仗注定只能看别人立功了。

最可气的是,从皖口偷渡至宣城还是父亲提出的建议。鲁王得知纪氏愿意归顺之后,便将此事告予张硕知晓。

张硕很有决断,立即安排一批人,决定偷渡宣城,在吴人后方再开辟一个战场,令其首尾难以相顾,最终崩溃。

当天夜里,六百步卒、三百骑卒自皖口偷渡,大部抵达对岸。

第三十一章 殿议第一百二十二章 枋头第十一章 西州士人第十八章 风驰电掣第六十三章 最实在的东西第一百六十五章 惊险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给盟主盖世之平凡加更)第七十六章 讨价还价第883章 融合第1107章 登高第843章 一步步靠近第1223章 相天下第三十六章 莫敢敌者第七十六章 信号第二十二章 等第四十七章 坚定守住(月票加更7)第一百九十二章 军镇(下)第一百零一章 潘滔第1259章 随心所欲第1137章 忠勇之士太多了第一百六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四十三章 兴废在此一举第七十章 应用题第九十七章 嚣张(上)第1004章 遍地奉先第1111章 收复第1074章 水战(上)第1012章 萧关善后(下)第890章 觉醒第五十九章 战机(下)第1096章 安内与联手第1040章 货币第1132章 当世庾公第884章 阵脚第919章 办法(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卖官第968章 要脸不要脸第三十三章 敌不动我不动第1049章 历史的玩笑第七十四章 突然袭击第1080章 边界线第1166章 震荡(下)第十九章 不堪一击第五十九章 战机(下)关于凉州入援洛阳兵力第五十三章 动手第十五章 授旗第802章 送行第一百三十章 斩将与撤军第一百零一章 突入、声势第四十六章 价值第九十五章 抢种与养望主角养兵数量第1027章 积极要求进步第十章 契机第一百四十四章 你敢说个“斩”字吗?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势已去第1076章 一如既往第838章 微妙的变化第932章 复仇第1123章 敌动我也不动第1162章 狮子大开口第一百三十八章 平衡第十五章 汲桑小贼,何足忧也第五章 弑君第十三章 南北布置(上)第895章 动员(上)第四十三章 兴废在此一举第五十五章 昏礼第1112章 停止线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焚第一百二十三章 富贵第二十九章 赶场第一百六十六章 落幕第五十二章 密谋第801章 政务第三十章 快控几不住我寄几了第1097章 都水监第一百十章 派别第1240章 命运第八十章 最后时刻(上)第二十六章 迂回第一百二十八章 地势第四十七章 坚定守住(月票加更7)第一百四十七章 加大力度,不要停!第1072章 不降何待?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第一百零二章 景福园诸州都督、刺史(一)第十八章 风驰电掣第一百七十八章 邺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军第二十一章 财富第1036章 婚礼第1167章 柔弱的盟友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第九十八章 家人第1131章 老羌第971章 都尉与司马第979章 就职演说(为盟主清风伴云月朗星稀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