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不主张运用古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化……”
“英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也不错。不过它模仿法国古典主义的痕迹明显,独创性不够。约翰•德莱顿的《论戏剧体诗》你看过吗……”
“这本书阐述了古典主义法则。不过我更喜欢《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这部作品讽刺辉格党人阴谋拥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为王位继承人,写得诙谐生动。约翰•德莱顿写过不少‘英雄剧’,描写贵妇人和骑士的爱情纠葛,歌颂过时的理想,美化宫廷生活……”
当周晓龙站在一边听着这些纯粹的欧洲古典主义文学话题的时候,他一句话都插不上,傻呆呆地就好像一棵旁观的竹子一样。
今天他原本是想和莫月竹一起讨论一下荔园文学网签约作品的题材选择问题的。可没想到当他和莫月竹来到这月湖边的小竹林中时却“意外”地碰到了莫瑞。
莫瑞是莫月竹的远房堂兄。
说是堂兄,其实早就出了五服了。莫瑞的曾祖和莫月竹的曾祖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这一支也早在很久以前就迁到了法国做了华侨。莫瑞的母亲还是一个法国和西班牙的混血儿,也许是血统的关系,莫瑞的长相虽然大部分还保留着华夏人的样貌,但看起来却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帅小伙。
莫瑞中学时期曾和他的父亲回乡寻根,当时就和莫家有过接触。但那段回国探亲的时间很短,莫月竹的印象里也仅仅只是依稀记得有这么一门海外亲戚。可没想到今年新学期刚刚开始没多久,莫瑞竟然以巴黎大学国际贸易系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了鹏城大学就读了。
他刚到鹏城就去了一趟莫家。对于这个突然来访的“亲戚兼海外友人”莫家上下自然
是要尽一尽地主之谊的。周晓龙也正是在莫家的家宴上认识的莫瑞。可以说周晓龙见到莫瑞的第一眼,就让他有了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他对莫月竹太殷勤了!
虽然这种殷勤,在旁人看来并没什么。和大多数归国的海外游子一样,莫瑞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也许仅仅只是一种回到故乡的激动。但深爱着莫月竹的周晓龙却能够感到一种淡淡地威胁。
莫瑞这一批交换生是鹏城大学和巴黎大学一项青年交流计划的一部分。他们来到华夏之后,要在这里生活学习两年。如果个人有意愿的话,还可以申请研究生的课程……
从那之后,莫瑞跟着莫月竹渐渐地融入了他们这个圈子。这个热情开朗浑身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华人”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柳凝、欧阳希、秦川、丁鼎……只要是接触到的人,第二天就会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可偏偏周晓龙不喜欢他……
周晓龙是个重生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圣人。他也会吃醋,也会妒忌。只是平时在他们这个圈子里,隐隐地都以周晓龙为中心,大家都围绕着他转,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周晓龙就有些不习惯。
而且莫瑞还在打莫月竹的主意这就更让周晓龙无法忍受了。可偏偏他的这种妒忌心理还不能表现出来。面上还得保持着和莫瑞的“友好”。
平时周晓龙他们讨论问题,搞聚会什么的,莫瑞都会参加,而且很快就会成为聚会的主角……
莫瑞最喜欢和莫月竹讨论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莫月竹也是一样,而且他们讨论的那些东西都是比较“纯粹的文艺”。在这方面周晓龙就自愧不如了。他所知道的文学,也就是那些他重生之前看过的网络小说而已。真要讨论什么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之类的话题,他就立刻成了“哑巴”。
就好像现在这样
!
他原本是想借着谈“工作”的机会和久未独处的莫月竹进行一些“深入”的交流的。可没想到却碰上了莫瑞,莫月竹见到莫瑞在湖边看书就走过来和他打招呼。两人一聊上就把周晓龙晾在了一边。
周晓龙看着他们聊得热络的样子,在湖边待了一会儿之后,也没跟莫月竹打招呼就一个人离开了。
“周晓龙!”
刚刚走出竹林,周晓龙就碰到了柳凝。柳凝看到周晓龙一个人从林间小径走出来,有些诧异地问道:“你一个人……月竹呢?没跟你在一起?”
“哦……刚刚在一起的,怎么了?你有事找她?她在那边呢!”周晓龙转身朝着竹林深处指了一指。
尽管周晓龙掩饰地很好,但柳凝还是觉察出了那淡淡的忧郁。她摇了摇头说道:“我没事找她……你怎么了?你们吵架了?”
“没有!我们没吵架……要说吵架,也要有吵架的机会……我还有事,先走了!”周晓龙意识到自己说多了,随即转身离开了。
柳凝狐疑地看着周晓龙离开的背影,不知道怎么的,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她站在原地呆了一会儿之后,转身朝着小竹林里走了进去。
“哈哈……你说的是真的?”莫月竹的笑声从老远就传到了柳凝的耳朵里。柳凝有些纳闷地又朝前走了几步……她终于看到了莫月竹和莫瑞两人坐在湖边谈笑风生的情景。联想到刚刚周晓龙离开时那副落寞地背影,她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当天晚上,柳凝找了个机会对莫月竹问道:“今天下午你和周晓龙一起去小竹林了?”
“是啊?后来他不知道怎么就先走了……”莫月竹也是后来准备离开的时候才发现了周晓龙的不告而别。不过这种情况在她看来也没什么。周晓龙平时就这样,常常一有事就匆匆离开的。
但在柳凝看来这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