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兹事体大

第94章 兹事体大

变法图强,兹事体大,如何不屏退左右?

但凡有只言片语传出,贾珩还未科举入仕,就会引起文官集团——朝廷三党的警惕、仇视。

纵观青史,变法是要流血的!

正如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所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从嗣同始。”

康有为也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自嗣同始。”

嗯,这个吧……

贾珩方才提及变法图强,殿中除崇平帝外,内监、宫女尽数屏退,即为此故。

甚至就在刚刚,崇平帝都要当没听过变法一事,而借口以书稿之事,赏赐贾珩绢帛。

当然,崇平帝崇尚节俭,赏苏锦二十匹,比起平日,已然是颇见大方。

其实,历史没有新鲜事儿,如崇平帝这样的帝王,一开始问贾珩宋明之亡,就是深刻察觉到如今的陈汉,已处处见宋明之弊,唯有变法图强,才能长治久安,绵延国祚,但如今的大汉……

崇平帝温声道:“弘文馆四册古籍,有一册,为前宋王临川的奏疏集选,你可以慢慢看。”

贾珩闻言,心头微动,拱手说道:“多谢圣上,只是草民还有一不情之请。”

崇平帝诧异了下,笑了笑,道:“何事?”

贾珩道:“草民于边事颇感兴趣,可否得以允准,查阅本朝幽燕之地方志、舆图、军兵、关隘……以及历次对虏战事前后细情本末,如辽东一战。”

贾珩要查阅这些资料,为边事具体而言,陈述方略。

崇平帝一时沉吟,心头微动,凝眸看着对面的少年,他记得先前戴权送来的侦报上,贾珩的确是向京营一位骑将学习骑射之术。

这般一说,这贾珩诚是实干之才,方才其提到携煌煌武功,以变法图强,已然是身体力行。

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这是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书生。

然而贾珩见陈国弊,条陈方略之前,就已身体力行,在崇平帝眼中愈见性情朴拙,脚踏实地。

贾珩道:“草民方才所言,边事之难,唯在三患之首要,圣上欲治平天下,草民愿略输薄才,以济边事。”

他打算写一道策疏——《平虏策》。

这道策疏,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撑,只有此策一出,才算彻底奠定闻达于天子的政治目标。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以为策疏,都要长篇大论,或还以为君臣奏对也要长篇大论,但实际的情况,君臣奏对往往都是字斟句酌,少说多思。

为何?

因为一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二来,只有面对的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才需要给他从概念、定义说起。

而同一认知层次的对话,往往是简明扼要的,说得多,反而分散了对关键问题的注意力。

方才他在提及大汉三患,每一个都能延伸出许多东西,但没有必要,因为崇平帝比他更清楚,此为心腹之患。

但这种东西,非宰执、枢相统筹全局者不可窥见,他能说到大汉三患,已可心照不宣,简在帝心。

当然,提及变法一事,也是试探崇平帝。

值得一提的是,王朴的《平边策》也只有寥寥几百字,然而字字珠玑,所定之方略,先易后难,取南唐财赋之地,先南后北。

或有后世之人言,就这?我上我也行。

然而就这,世宗柴荣深以然之,以之为国家方略,北宋就完整执行了此方略,但是……至高梁河车神,幽云终究未复。

收复河湟之地的王韶,书就的《平戎策》,如以宋史记,也没有长篇大论,都是切中肯綮的拙朴之言。

崇平帝沉吟了下,看着对面的少年,道:“舆图、方志以及敌虏之细情,皆在兵部职方司,晋阳,你让夏侯莹协助贾珩入司收集图文。”

贾珩闻言,拱手道:“谢圣上。”

崇平帝见此,也摆了摆手,似是神色疲惫,说道:“晋阳,送贾珩出宫。”

目送贾珩以及晋阳长公主离去,崇平帝面色幽幽,轻轻叹了一口气。

变法图强,谈何容易?

如今的大汉,朝廷三党之争事烈,虽被他以强势弥合,但如欲变法图强,重定经纬,正如贾珩所言,利受其害的士绅官僚,势必沸反盈天,若再得野心之辈串联……社稷危矣!

说来说去,还是军权,四王八公……

崇平帝目光明晦不定,在心头盘算着,如果以贾珩袭宁国之爵……

愈想愈是妙不可言,贾珩是宁国旁支,如果袭爵,势必不能见容于贾族,不能见容于武勋,更可分荣宁二府在军中之势。

一旁的戴权,低声说道:“陛下,娘娘打发了人,请陛下摆驾坤宁宫用晚膳呢。”

崇平帝收回思绪,一边起身,一边说道:“最近让内卫暗中护着贾珩,不要让他被奸人暗中加害。”

贾珩此子方才一番问对,让他想起一个人——前汉贾谊。

二人都姓贾,都是年纪轻轻,才略无双。

然而贾谊却英年早逝,他每览此段史,都有狐疑,贾谊真的是……抑郁而亡吗?

难道和其所上《治安策》,全无一点干系?

贾珩方才提出变法图强,即言屏退左右,可见此子沈重机敏,深谙利害,然而有些事还是不得不防。

……

……

贾珩出了宫禁,上了马车,此刻已是酉正时分,马车驶入夜色之中,他还在回想着和天子的对话。

不仅仅士绅,其实皇亲勋贵,侵夺赋税之基,比之士绅也不遑多让。

如贾家两府之下就有田庄,这在《红楼梦》原著中,五十三回就有讲到,乌进孝入贾府进献庄田产出,还被贾珍说了几句比之往年变少。

四王八公,十二侯,以及边关诸军将……有多少蓄田亩,喝兵血,吃空饷的?

不可胜计……

《红楼梦》原著,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借其视角对贾府日用器皿,衣食的感慨,本身就可见端倪,一个鸽子蛋一两银子,什么概念?

荣国府是不是整个大汉勋贵的缩影?

以小见大,大汉勋贵的四王八公,平日生活花费之奢靡。

故而,“今宵水国吟,昨夜朱楼梦”的悼明之论,并非一句钩沉索隐的牵强附会,能够驳斥。

“但如今的陈汉,纵然想变法,比之前宋似乎还要难,因为如今的官僚阶层,似乎连背叛了自己阶级属性的小部分有识之士,目前都没有见到。”贾珩心头思忖着。

凡是变法,都是统治精英圈层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感受到了王朝的危机,试图变法图强。

但现在的陈汉,他目前好像还没有见到。

“那就学雍正,只做不说,可纵然是雍正,也被读书人骂得,连《大义觉迷录》都刊行上下,想要正本清源,结果越描越黑。”贾珩思忖着。

陈汉立国百年,承明之国社,积弊颇深,欲扫除积弊,非强主不可为之。

崇平帝已见强主之相,但伺候这样的天子,如果只是擅于谋国,拙于谋身,纵然改革功成,也难保不会鸟尽弓藏。

他可不是什么谋士,只愿施展平身所学,然后功成身退。

“所以,自我定位就不能是谋士。”

一旁的晋阳长公主看着闭目养神的贾珩,晶莹玉容上,神色幽幽,心头也有几分感慨。

当真是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自此之后,这少年算是入了她皇兄的眼。

念及此处,打趣笑道:“小贾先生,皇兄赐你二十匹锦帛,你正好裁剪几身衣裳。”

(本章完)

第1004章 咸宁公主:竟实在让人担心。第1396章 贾珩:……甜妞儿终于忍不住了吗?第1429章 宋皇后:那个时候,应该立下东宫之第986章 秉烛踏月,夜访妙玉第1283章 贾珩:只能静待战机第1436章 宋皇后:太医,太医第407章 林妹妹,你也不想……第1464章 贾珩:那估计是等他真的御极天下之第623章 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第683章 贾珩:再试探一番就是了第1674章 凤鸣三问第856章 秦可卿:不是,怎么突然叫着她夫人第726章 贾珩:我有上中下三策……第409章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第1125章 贾珩:节字,具松竹风骨第25章 我只怕事情闹不大!第1693章 贾珩:当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961章 太上皇:苍天佑汉第1694章 夏侯莹:人言,卫王好色如命第205章 凤姐:这是……二爷的头发?第537章 贾珩:未知贵妃娘娘有何见教?第225章 情情第734章 甄晴:以后不许喊我晴儿第430章 知书达礼,温婉淑宁第991章 宋皇后:好端端的,她突然想着生孩第504章 元春: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第1268章 贾珩:什么得手了?第391章 藏都藏不住的欢喜第1550章 妙玉:嫌她的孩子碍事了,是吧?第267章 神京城外第1263章 宋皇后:他才能乖乖地听她的话。(第1649章 王夫人:到时候给大丫头封个侧妃?第1320章 贾珩:你赶紧有个孩子,我也能歇歇第150章 傅秋芳第1664章 皆成刀下之鬼!(月初,求月票!)第673章 甄晴:珩兄弟,这酒莫非不合胃口?第1573章 高仲平:权欲熏心,欲壑难填!第183章 锦衣府第102章 秦钟第1696章 傅秋芳:不过,她又何尝不是得偿所愿?第911章 甄晴:当初明明说着不要第575章 夜幕下的开封城第852章 封侯,封侯!(求月票!)第686章 陈潇:你可以是……第790章 贾珩:按我大汉律法,将会被处死…第95章 世事如棋局局新第1658章 秦可卿:除他之外,几乎不做第二人想第967章 甄雪:就只许你生男孩儿是吧?第364章 元春:好在没发现……第1426章 不好,这是中计了!第1645章 贾珩:李阁老,诏狱的饭菜,还可口否?第891章 贾珩:当然,也是方才一时恍惚第37章 苦闷的秦可卿第1149章 贾珩:原本就不好拷问第1134章 她刚刚是不是助纣为虐了?第378章 熙和殿中,政争再起第1634章 甄晴:许卿之意是,哀家做的还不够?第144章 议爵第288章 黛玉:这是送你的吗?(感谢书友“第104章 珩本愚直第623章 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第1424章 贾珩:女真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求第39章 如非良人,只是三尺白绫,红颜薄命第699章 宝玉:林妹妹走了,走了,再也不会第238章 都不怎么硌了第292章 是祸非福第903章 陈潇:该死,真该死啊第482章 元春二梦第261章 事得人而成第1508章 贾珩:这个雷迟早都会爆第727章 甄晴:不,她也是为了甄家!第931章 贾珩:许能尽览园中之丽色?第1553章 贾珩:拥二后而寝,大丈夫当如是!第152章 贾赦也要查账第690章 平儿:也不能三天两头啊……第866章 甄晴:辅幼主,摄国政,她临朝称制第1695章 贾珩:只是引而不发第733章 甄晴:说来,这会儿也有些想……去见见他第1140章 贾珩:冥冥之中的缘法第74章 帝不豫第531章 崇平帝:……朕其可乎?第660章 宝钗:为母则刚,她纵是不为自己,第814章 女真的应对第1678章 陈泽:母妃,我醒得利害第1506章 卫郡王势必身败名裂!第1616章 芊芊:母后好端端的,怎么哭了啊?第1017章 贾珩:得,这还有个吃醋的第1241章 宋皇后:只怕是真的是怀了那小狐狸第88章 崇平帝读《临江仙》第67章 贾母: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第1197章 宋皇后:怎么能这般作践于她?第434章 微胖界的天花板第52章 三日之后,中秋迎亲!第988章 戴权:女婿半个儿。第596章 晋爵永宁伯!第53章 不亚名家手笔不好意思,发错章节了第430章 知书达礼,温婉淑宁第617章 晋阳: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第1648章 死了的大汉忠臣,才是好忠臣。
第1004章 咸宁公主:竟实在让人担心。第1396章 贾珩:……甜妞儿终于忍不住了吗?第1429章 宋皇后:那个时候,应该立下东宫之第986章 秉烛踏月,夜访妙玉第1283章 贾珩:只能静待战机第1436章 宋皇后:太医,太医第407章 林妹妹,你也不想……第1464章 贾珩:那估计是等他真的御极天下之第623章 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第683章 贾珩:再试探一番就是了第1674章 凤鸣三问第856章 秦可卿:不是,怎么突然叫着她夫人第726章 贾珩:我有上中下三策……第409章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第1125章 贾珩:节字,具松竹风骨第25章 我只怕事情闹不大!第1693章 贾珩:当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961章 太上皇:苍天佑汉第1694章 夏侯莹:人言,卫王好色如命第205章 凤姐:这是……二爷的头发?第537章 贾珩:未知贵妃娘娘有何见教?第225章 情情第734章 甄晴:以后不许喊我晴儿第430章 知书达礼,温婉淑宁第991章 宋皇后:好端端的,她突然想着生孩第504章 元春: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第1268章 贾珩:什么得手了?第391章 藏都藏不住的欢喜第1550章 妙玉:嫌她的孩子碍事了,是吧?第267章 神京城外第1263章 宋皇后:他才能乖乖地听她的话。(第1649章 王夫人:到时候给大丫头封个侧妃?第1320章 贾珩:你赶紧有个孩子,我也能歇歇第150章 傅秋芳第1664章 皆成刀下之鬼!(月初,求月票!)第673章 甄晴:珩兄弟,这酒莫非不合胃口?第1573章 高仲平:权欲熏心,欲壑难填!第183章 锦衣府第102章 秦钟第1696章 傅秋芳:不过,她又何尝不是得偿所愿?第911章 甄晴:当初明明说着不要第575章 夜幕下的开封城第852章 封侯,封侯!(求月票!)第686章 陈潇:你可以是……第790章 贾珩:按我大汉律法,将会被处死…第95章 世事如棋局局新第1658章 秦可卿:除他之外,几乎不做第二人想第967章 甄雪:就只许你生男孩儿是吧?第364章 元春:好在没发现……第1426章 不好,这是中计了!第1645章 贾珩:李阁老,诏狱的饭菜,还可口否?第891章 贾珩:当然,也是方才一时恍惚第37章 苦闷的秦可卿第1149章 贾珩:原本就不好拷问第1134章 她刚刚是不是助纣为虐了?第378章 熙和殿中,政争再起第1634章 甄晴:许卿之意是,哀家做的还不够?第144章 议爵第288章 黛玉:这是送你的吗?(感谢书友“第104章 珩本愚直第623章 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第1424章 贾珩:女真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求第39章 如非良人,只是三尺白绫,红颜薄命第699章 宝玉:林妹妹走了,走了,再也不会第238章 都不怎么硌了第292章 是祸非福第903章 陈潇:该死,真该死啊第482章 元春二梦第261章 事得人而成第1508章 贾珩:这个雷迟早都会爆第727章 甄晴:不,她也是为了甄家!第931章 贾珩:许能尽览园中之丽色?第1553章 贾珩:拥二后而寝,大丈夫当如是!第152章 贾赦也要查账第690章 平儿:也不能三天两头啊……第866章 甄晴:辅幼主,摄国政,她临朝称制第1695章 贾珩:只是引而不发第733章 甄晴:说来,这会儿也有些想……去见见他第1140章 贾珩:冥冥之中的缘法第74章 帝不豫第531章 崇平帝:……朕其可乎?第660章 宝钗:为母则刚,她纵是不为自己,第814章 女真的应对第1678章 陈泽:母妃,我醒得利害第1506章 卫郡王势必身败名裂!第1616章 芊芊:母后好端端的,怎么哭了啊?第1017章 贾珩:得,这还有个吃醋的第1241章 宋皇后:只怕是真的是怀了那小狐狸第88章 崇平帝读《临江仙》第67章 贾母: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第1197章 宋皇后:怎么能这般作践于她?第434章 微胖界的天花板第52章 三日之后,中秋迎亲!第988章 戴权:女婿半个儿。第596章 晋爵永宁伯!第53章 不亚名家手笔不好意思,发错章节了第430章 知书达礼,温婉淑宁第617章 晋阳: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第1648章 死了的大汉忠臣,才是好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