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李傕、郭汜率羌骑三万沿河朝大允谷围杀而来。
御林军本就是斥候屯跟特种屯合并而来,文聘又是斥候屯的主将,此番入烧当羌地自然要加强对身边近百里的探查。
文聘得到消息后,道:“如今烧当羌地已没有什么值得攻击,咱们当攻击下一个目标就是木乘谷。”
李傕沿路收集烧当羌溃兵,待至大允谷时已有人马近五万,虽然多老幼然声势极大,6城军望风而降。
李傕得到襁褓中的烧当羌王幼子大喜,随即挟其继任烧当羌王之位,命自己为烧当羌摄政,以郭汜为将军,又置百官拉拢烧当各部落,烧当羌国由此而始。
两日后,李傕就命带着烧当羌王的令谕的郭汜再次赶往西海木乘谷,命其接掌西海一切事物。
郭汜再次率羌骑近万人前往木乘谷,木乘谷已然经历一番大战,之前木乘谷的守将见溃败的羌骑太惨而收留之,不料雷定跟文聘已扮作溃兵混入木乘谷。
木乘谷守将大意下被文聘偷袭得手,烧当羌最后一处要隘已落入6城军之手,但文聘没得意太久,郭汜就率万人而来。
文聘只能再次放弃木乘谷,朝西平亭而去。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至此湟水流域纳入大汉版图。
西平鞠氏就是在跟羌胡征伐中逐渐崛起,前有鞠义威震河北,现有鞠演威震湟中,可以说西平鞠氏就是湟水流域最大的将门世家。
西平亭虽然只是亭,可历经数百年,由坞堡渐渐演变成一个小城,后来西平鞠氏崛起,鞠氏利用军械换烧当羌的渔盐,又用渔盐来换各种物资。
羌胡叛乱这些年是西平鞠氏展最快的这些年,尤其是鞠义随皇甫嵩以后,西平鞠氏得到大量的甲械,继而成为金城西部屈一指的大豪族。
自从鞠演率万余大军前往金城联盟后,鞠氏族长鞠阳一直心有不安,西平一直是中原王朝一个重要的边境点,如今6城军雄据三晋三辅、巴蜀,鞠演实不该因鞠义而与6城军对抗。
果不然,不久后得到鞠演兵败的消息,鞠阳闻言几乎一病不起,鞠演带走西平鞠氏大部分精锐,一旦鞠演兵败,那西平鞠氏近百年积攒的财富就毁于一旦。
随着6城军突然出现在西平城下,鞠阳更是在惊骇中死去。
鞠阳一死,鞠演不知生死,鞠氏能决断之人都随鞠演出征,于是城内鞠氏旁族众说纷纭,最终一鞠氏私生子打开城门迎6城军入城。
文聘入城后,对汉人士族倒也优待,只是征集一部分粮草,又令那鞠氏私生子鞠兴中为西平长。
鞠兴中早年多受鞠氏虐待,初掌大权处处针对西平鞠氏,从西平鞠氏手中强取豪夺不少财物及田产、房产。
鞠兴中将一大半财物、田产、房产都交给文聘,文聘将财货跟田产什么的都退还给鞠兴中,又呵斥其:不许再肆意妄为。
借寒族之手来压制豪族乃刘备推行的强力政策,只有让更多人的成为士才能抑制土地兼并,才能减缓地主跟农民的矛盾,才能迫使人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当国内矛盾冲突不可避免,不要仅仅靠内部消化,也可靠开疆拓土来解决。
文聘在西平城略停,郭汜大军在木乘谷稍作停留,随即率军朝西平城围拢而来。
文聘正想舍弃西平城,蒋石与鞠演回到临羌,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张掖张进、和鸾、武威治元多以及6城军张既与张绣部。
随着蒋石跟鞠演来到临羌,湟水流域士族纷纷朝临羌聚集,大有在西平一战解决郭汜的意思,郭汜见状不得不退兵返回大允谷一代。
刘备之所以放蒋石跟鞠演回来,就是希望他们在湟水一代起兵,与6城军一起合击韩遂残部。
同时成立西平郡,辖下有临羌、破羌、安夷、西平四县,以张既为西平太守,以鞠演为西部都尉,以蒋石为安夷校尉,杨阜为护羌校尉督雷定部。
令张绣与文聘合兵一处,汇合武威治元多、张掖张进、和鸾部合围颜俊、阎行部于武威。
当即张绣与文聘合兵,在治元多、蒋石的带领下于阁门河下游渡河,随即强袭令居。
令居乃湟中月氏胡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治元多引6城军入,湟中义从附者数千,令居不战而下。
接着文聘、张绣在治元多的引到下沿古浪河直奔张掖县,张掖境内欲投皇甫郦而无门的湟中义从亦归附之,待张绣占据张掖(非张掖郡,乃武威郡辖下张掖县,别问我为何张掖县不隶属张掖郡,作者也没查到)县后,兵马已有上万人。
正在姑臧围城的颜俊闻听消息后大惊,深恐张绣袭其后,忙令阎行回军,阎行无奈只能从日勒城回来。
回来时未防突袭,被张进、和鸾率部突袭,阎行部大败,随即与颜俊合兵一处。
与此同时朔方太守命休屠各胡沿贾诩之路找到休屠泽,从休屠泽到武威,又纠集武威、宣威败兵收复宣威,自宣威南下。
北有休屠各胡,西有张进、和鸾部,南有张绣等人的一万多人马,北有长城,颜俊已成瓮中之鳖。
“怎会变成如此局势?”
颜俊不明白为何一夜之间从处处大胜的局面变成瓮中之鳖的局面,在有心人的挑拨下,阎行成为最好的替罪羊,然而阎行代表韩遂,颜俊一时不好拿他下手。
有谋士劝道:“主公,秦公心胸宽广,如鞠演、蒋石、治元多等屡战之辈都开赦,主公并无太大过错,何不降之?”
颜俊闻言大为动心,道:“可惜无有联系之人,又无觐见之礼。”
6城军大势所趋,人人都想锦上添花,那谋士道:“秘不才,愿为主公效劳,至于觐见之礼,阎行不就正是吗?”
颜俊闻言连忙点头,韩遂水淹金城,6城军损失非小,如果拿阎行的人头做觐见礼,必然可保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