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官僚系统(下)

bookmark

“梁公至矣!”门外响起了洪亮的声音。

庾敳吓了一大跳,手忙脚乱藏起五石散,无奈裤子都脱了,想藏都没法藏。情急之下,把包着五石散的黄纸往进贤冠里一塞,然后开始穿衣。

穿到一半,见胡毋辅之笑嘻嘻地倚靠在门框上,知道被耍了,又气又急,差点当场骂人。

“彦国何戏人也?”庾敳默默穿戴好衣物,把五石散取出,往墙角一扔,已然没了服散的兴致。

“真有急事。”胡毋辅之走了过来,拉着庾敳的手,道:“梁公建秘阁,需得庾少府你出面啊。”

庾敳一愣。

梁国是公国,没有将作大匠之类的官职,很多营建工作需要少府出面,庾敳是走不脱的。于是他也不再废话了,立刻随胡毋辅之来到了梁宫工地上。

二人绕着梁公钦定的秘阁基址走了一圈。期间庾敳问了很多梁公的要求,心里大致有数了。

所谓秘阁,乃宫廷藏书之所,还兼档案馆的功能,还是比较重要的。

二人商谈期间,旁边有车马经过,拉着大量书籍,往黄女宫方向而去。

此宫已建好了少许屋舍,可用来临时存放书籍。

“那是梁县武学送来的书,也有幽州、冀州搜罗来的。”胡毋辅之喊停了车队,带着庾敳走了过去,打开一个箱子,指着里面堆叠得整整齐齐的木牍,道:“此为泉州阳氏所注之《公羊春秋》。阳氏世代精研此书,造诣极深,以为家族立身之本,能收集到很不容易了。”

说完,他又打开另一个箱子,抚摸着里面的竹简,道:“此为昌平寇氏家传之《左氏春秋》,虽不敢言第一,但也颇有可观之处。”

“此为前尚书令乐广注解之《诗》、《礼》、《老》、《庄》、《易》。”

“此为汝南周氏家传之《古文尚书》、《尚书杂记》,世代相习,外人难窥堂奥。”

“此为汝南袁氏之《孟氏易》、《难记》,不轻易示予外人,若非刀兵相交,焉能割舍?”

“此为召陵许氏家传之《五经异议》、《说文解字》……”

“此为南顿应氏家传之《律本章句》、《汉书后序》……”

庾敳安静了下来,看着这些书,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

后汉以来,文化士大夫、地方豪强合流,慢慢演变成如今的士族。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绝活,不轻易示人,因为这是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譬如谈起《尚书》,你就辩不过汝南周氏的人,他们是权威,世代钻研,有最高解释权,其他人都不行。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你想组织考试,真的条件不成熟。

首先,高水平的教材就藏在少数人家里,人家能对外收徒都是好的,大部分时候敝帚自珍。

其次,在世家大族都是纸张、木牍、竹简混用的年代——最近二十年,虽然战乱频繁,但造纸技术有所发展,纸张价格下来了,运用越来越多——办学也是一件成本高昂的事情,往往是世家大族的专利。

说白了,知识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一个天资聪颖的普通人,如果接受不了合格的教育,成不了材。

吴前算是邵勋的元从老人了,但当个八九品官员就到顶了。原因很简单,他武不能上阵杀敌,文这方面又不识字,你说怎么提拔?

所以邵勋用人,很多时候真的很无奈,选材范围就那么大,选来选去都是士族,无非是大士族、小士族罢了。

梁县、许昌武学培养的学生,只能算是粗通文墨,文化水平真的不高。

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在此时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听都没听过。

或者你听过这個典故,我听过那个典故,咱们听过的不一样。

比如南顿应奉写的《汉书后序》里的内容,他们应家子弟就耳熟能详,出去辩论时往往能让别人面红耳赤,进而提升名气,被高官征辟任用。

知识被世家大族死死藏在家里,不轻易外泄,每一家都有绝活,好几代人接力钻研,形成系统的理论,然后在本家族内教授,提升家族子弟竞争力。

庾敳太清楚这一点了。

所以看到这些书籍时,手都抖了。

他仿佛看到了梁公索取这些书籍时,那些家族成员痛苦哀嚎的场面。

他想了想,十多年来战乱不休,还没有一个军头想做这些事呢,梁公可真是奇人。

“梁公想做甚?”庾敳问道:“不仅仅是为了秘阁藏书吧?”

“梁公想有更多的人才为他做官。子嵩,你还看不出来么?”胡毋辅之问道。

好似一道闪电划过,庾敳悟了。

“太学?”他问道。

胡毋辅之笑了,道:“梁是公国,如何能有太学?但办学是一定的,换个名头罢了。”

庾敳突然间有些心神不属。

如果梁兴国学,以士族私家珍藏书籍为教材,广收生徒,那这可是大事。

毕竟,有些土豪、商人乃至胡人酋帅家庭,可未必读不起书啊。

他们是缺钱吗?不缺!他们缺的是学习的门路。

庾敳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感觉冲击挺大的。

如果真的让商人、土豪子弟也得到了知识,他所看重的门第好像就没那么光耀了。

要知道,商人、土豪、酋帅的人数加起来,可远超大大小小的士族,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去黄女宫看看。”胡毋辅之见庾敳愣住了,哈哈一笑,拉上他,跟着马车往前走。

尚未来得及装修的偏殿内,几名官员坐在那里,带领数十名身穿各色袍服的人奋笔疾书。

看得出来,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征集的,算是发役的一种,只不过发到读书人身上了。

胡毋辅之在一旁解释道:“梁国草创,明公令设秘书丞、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若干,总领秘书局。郎官之外,尚有令史、典书、行书手、楷书手、拓书手、笔匠、纸匠、装潢匠若干,此皆临时征发之吏员,事了即罢。”

“没秘书监?”

“公国怎能有秘书监?子嵩说笑了,秘书丞其实都僭越了。”

庾敳点了点头。

秘书丞、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是正儿八经的官员,多半在陈留、颍川、汝南等郡征辟,甚至还可能从洛阳招募了不少人。

郎官下面的吏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是他们自己找的。找好之后,报一份名单至吏部曹,便可开始干活了。

庾敳上前几步,看着一名正用较为少见的楷书写字的吏员,问道:“汝名为何?”

楷书手手一抖,纸上出现了一个墨团,顿时有些恼怒,扭头看向庾敳。

庾敳笑了笑,看着纸上的字:“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

“此乃庾少府。”胡毋辅之在一旁介绍道。

楷书手悚然一惊,立刻恭敬答道:“陈留边承。”

庾敳暗道果然猜对了,竟是快被埋进土里的陈留边氏子弟。

这些人要求低,只要能有机会和官府扯上关系,楷书手都愿意当,还不要钱,管饭就行。

当然,他们这种行为也是有回报的。

名单都报吏部曹了,将来如果有实缺官位,是会优先录用他们的。

“此书抄录完后,藏于馆阁?”庾敳又问道。

“校对完后,梁县、许昌、浚仪各留一份。”有秘书丞走了过来,答道。

“辛苦了。”庾敳说道。

抄书确实辛苦,校对也非常辛苦。

他想起了梁公曾对他提及的“雕版印刷”一事。

少府找人试过了,问题很多。

首先是墨不行。

很多字墨色不够饱满,缺笔少划,字迹不清晰。而不清晰也就算了,有些地方还糊成一团,有些地方则有飞白——即没印出来。

其次是纸不行。

这会用的纸,曰“硬黄纸”、“硬白纸”,突出一个坚硬、厚实、粗松,书写时还能忍受,印刷时就不行了,得改进纸张。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得抄书,除非少府或民间匠人弄出绵软、光滑、紧致、坚韧、易吸墨且不太洇墨的新纸。

墨可能也得改进一下。

不过,梁公在与他交谈时,建议哪怕条件不具备,亦可推广雕版印刷。

他认为,即便现在印刷得一塌糊涂,没人喜欢,但民间总会有人去研究改进,不比你少府闭门造车强?少府才几个人?天下又有多少工匠?

庾敳看得出来,梁公是非常重视这件事的,他特别想传播知识,特别想让更多的人学到知识。

“整天想着扩大读书人的数量,增加官僚选材的范围,好掘士人的根!”庾敳悻悻想着。

不过,梁公只要保住庾氏族人的地位,这事倒也不是不可以做。

反正他们家的富贵有了,其他人是死是活,管不了那么多了——不是不想管,实在是不敢,也没必要。

庾敳又看向殿室内沙沙写字的吏员们,多为读过书但门第较低的子弟。

这些人,都是梁国的预备官员啊。

世道变幻,家族浮沉,新旧交替,尽在其中了。

第一百三十章 出镇第二百零三章 人心与对症下药(下)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857章 白登台(上)第一十七章 后路第七十章 正月第十三章 无题第六十五章 吩咐第1150章 出征与坐等第一百二十八章 站队第十四章 南北布置(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居家与工作(下)第930章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第971章 都尉与司马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三十一章 道途第1041章 定调与期望第二十章 我意已决第九十四章 求援第八章 你怎么报答我?第四十八章 送礼第1014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六十五章 吩咐第七十六章 讨价还价第1270章 辑文简单介绍下上一章的标题吧第一百七十六章 中常侍第1178章 军镇第820章 意见第1136章 有备而来第870章 商路第九十九章 办公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势已去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1126章 筹建与成果第五十九章 底气第1101章 西苑与梁府第一百九十一章 恩威并施第六十五章 吩咐第三十一章 起风第1194章 交代第一百零五章 入宫第928章 南下与接见(下)第八十四章 一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此消彼长第1164章 海棠园第三十二章 有那么傻吗?第1245章 精舍(下)第六十二章 余韵第二百零九章 旧人第1053章 落日第822章 程府第1256章 行田(上)第六十五章 朝堂安排第849章 抵定第一百零六章 洛阳保卫战第二十七章 圈子第七十九章 一日破一寨第994章 重走宜阳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一届全体大会第1039章 前路第886章 改制(下)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868章 新气象第1049章 历史的玩笑第九十五章 致人而不致于人第882章 商队第1128章 探亲(下)第889章 动态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阳第一百五十三章 部署第1091章 见面第803章 意辛山第一百五十七章 居家与工作(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东燕第一百十四章 大虎第六十三章 最实在的东西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1138章 战争的脚步(上)第1080章 边界线第1174章 敲定第五十一章 大王但内里坐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与战术第十七章 战争季(下)第六十四章 两个皇帝第1196章 宇宙的尽头是带货第1215章 各自调整第1111章 收复第1021章 斛兵塘第五十一章 善后第1155章 折损第十二章 义务第五十一章 大王但内里坐第一百二十七章 势第一百零二章 景福园第1267章 归去第一百五十五章 宝藏第一百十七章 打开天窗说亮话第七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点点靠近
第一百三十章 出镇第二百零三章 人心与对症下药(下)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857章 白登台(上)第一十七章 后路第七十章 正月第十三章 无题第六十五章 吩咐第1150章 出征与坐等第一百二十八章 站队第十四章 南北布置(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居家与工作(下)第930章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第971章 都尉与司马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三十一章 道途第1041章 定调与期望第二十章 我意已决第九十四章 求援第八章 你怎么报答我?第四十八章 送礼第1014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六十五章 吩咐第七十六章 讨价还价第1270章 辑文简单介绍下上一章的标题吧第一百七十六章 中常侍第1178章 军镇第820章 意见第1136章 有备而来第870章 商路第九十九章 办公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势已去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1126章 筹建与成果第五十九章 底气第1101章 西苑与梁府第一百九十一章 恩威并施第六十五章 吩咐第三十一章 起风第1194章 交代第一百零五章 入宫第928章 南下与接见(下)第八十四章 一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此消彼长第1164章 海棠园第三十二章 有那么傻吗?第1245章 精舍(下)第六十二章 余韵第二百零九章 旧人第1053章 落日第822章 程府第1256章 行田(上)第六十五章 朝堂安排第849章 抵定第一百零六章 洛阳保卫战第二十七章 圈子第七十九章 一日破一寨第994章 重走宜阳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一届全体大会第1039章 前路第886章 改制(下)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868章 新气象第1049章 历史的玩笑第九十五章 致人而不致于人第882章 商队第1128章 探亲(下)第889章 动态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阳第一百五十三章 部署第1091章 见面第803章 意辛山第一百五十七章 居家与工作(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东燕第一百十四章 大虎第六十三章 最实在的东西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1138章 战争的脚步(上)第1080章 边界线第1174章 敲定第五十一章 大王但内里坐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与战术第十七章 战争季(下)第六十四章 两个皇帝第1196章 宇宙的尽头是带货第1215章 各自调整第1111章 收复第1021章 斛兵塘第五十一章 善后第1155章 折损第十二章 义务第五十一章 大王但内里坐第一百二十七章 势第一百零二章 景福园第1267章 归去第一百五十五章 宝藏第一百十七章 打开天窗说亮话第七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点点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