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帝王之术

就在政事堂的秘密会议结束后没多久,一辆马车便迅速驶出了大明宫,马车里坐着左相张筠,他眯着眼望着车窗外,若有所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马车在出了大明宫后便慢了下来,就像散步一般,缓缓在大街上行走,张筠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

他就像一个极为精明的商人,随时随地都在捕捉商机,早上的政事堂会议使他意外地发现了裴旻的秘密,原来裴旻和李庆安之间也有不合拍的地方,裴旻竟然想让郭子仪投靠政事堂,而不是李庆安,这太让张筠惊讶了。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扳倒裴旻,他可取而代之为右相的机会。

多年来,升为右相从来都是张筠最大的期盼,从李林甫时代起,他便一直盼望着能取代李林甫,但最后取代李林甫的是杨国忠,而不是他张筠,这让张筠失望异常,随着朝局的不断变幻,他也不停调整着自己的立场和位置,最后他选择了李庆安,他已意识到李庆安将长期主宰大唐政权。

张筠和裴旻从来都不是盟友,包括现在也不是,和裴旻相比,张筠更像一个政客,事实上他就是一个政客,投机、夺权、发动权力斗争,这都是他所擅长,正是他的这种善于投机的手段,才使张筠成为中唐政坛上的不倒翁,至于维护相权,限制君权,他不感兴趣。

马车已经缓缓走到了朱雀大街,这时,张筠的心中也渐渐拿定了主意,这个机会他决不能放过。

想到这,张筠手一招,一名心腹侍卫上前,道:“请相国吩咐!”

“你去一趟城外的大营,找到李庆安,告诉他......”

.......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政事堂召开关于朔方军的秘密会议的消息还是被有心人传送到了李庆安的耳中,尽管李庆安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内容,但他认为秘密召开会议的本身就很有问题,政事堂想要做什么?想收编郭子仪的军队吗?

如果说郭子仪不愿屈服的态度让李庆安还所有敬佩,那政事堂对此事的暧昧态度就让李庆安心中生出了一丝警惕。

或许是李庆安长安在边疆的缘故,他对政事堂的各种政务流程并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个原则他一直牢牢把握,那就是军权,他什么权力都可以暂时放给政事堂,唯独军权是牢牢抓在他手中。

李庆安背着手在大帐中慢慢踱步,郭子仪的进京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政事堂的态度却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还以为裴旻要先来和他商量呢!结果不是,裴旻竟然想绕过他李庆安,直接指挥军队了。

李庆安不由冷笑了一声,裴旻也未免太心急了一点吧!过早地露出了他的意图。

一个郭子仪事件却意外地暴露出了他和政事堂之间的某种不协调,不知他是不是要感谢郭子仪进京呢?

这时,大帐外传来了士兵的禀报:“大将军,右相国来了,要见大将军。”

李庆安点点头道:“让他进来!”

虽然此时李庆安心中对裴旻充满了不满,但他同样不相信张筠,张筠这种暗箭伤人的伎俩令他更加警惕,他需要将事情问清楚了,这究竟是谁的意思?

片刻,裴旻在两名亲兵的引领下,心情忐忑地走了进来,李庆安对他的态度从来都是十分敬重,每次都会亲自迎接出来,而现在他不仅不出迎,而且居然连个‘请’字都没有,裴旻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李庆安很可能已经知道政事堂开会商讨朔方军之事了。

一进大帐,只见李庆安坐在大帐的帅座之后,目光冷冷地望着他,他心中一阵颤抖,连忙上前施礼道:“我有事和大将军商量,特来拜访!”

“坐吧!”

李庆安手一指旁边的椅子,态度十分冷淡,裴旻整理一下衣冠,坐了下来,此时他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他是堂堂正正来见李庆安,无愧于心。

“裴相国,听说上午政事堂讨论了朔方军之事,是这样吗?”

裴旻心中暗暗一叹,朝廷百官想拧成一股绳是多么艰难,总是会存有异心者,不知道这一次又是谁向李庆安告了密?

李庆安目光冷厉,使他已经无暇多想,便挺直了腰道:“大将军说得没错,上午政事堂确实讨论了朔方军之事。”

“哼!裴相国不认为政事堂在越权吗?”

裴旻知道李庆安会这样问,他正颜道:“如果大将军是这样想,那大将军就错了,政事堂并没有讨论朔方的军务,而是在讨论郭子仪关于申请迁两万关内道民户赴灵州的事情,我想我们并没有越权,这确实是政事堂所管辖,就像大将军欲迁三十万户内地民众赴安西一样,当时也是政事堂讨论决定。”

裴旻凿凿之词并没有改变李庆安的定论,他缓缓道:“裴相国,我希望你能明白我所做出的让步,我以天威之态入主关中,并没有一脚踏上含元殿,也没有自封为监国,更没有独占政事堂,政事堂的七名成员都是众望所归,相反,我并没有以军权压政权,没有干涉政事堂的行权,我希望我的让步能使大唐政局能够保持一种平稳,这是一种平衡,是我们军政双方之间的一种默契,如果政事堂要打破这种平衡,要毁坏这种默契,那么裴相国,我会很遗憾地告诉你,我要解散政事堂,让百官重新推荐新相,裴相国愿意这样吗?”

李庆安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咄咄威胁,让裴旻心中也十分无奈,便道:“大将军不干政事的心胸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也没有对大将军不敬的意思,但是迁关内道民众赴一事,确实是政事堂地职责所在,当然,迁移民众也会涉及到军方,所以上午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决定,而是认为最好也听一听大将军的意见,这就是我现在前来拜访大将军的目的。”

说完,裴旻取出了郭子仪的奏折,递给旁边的亲兵,亲兵们转给了李庆安,李庆安拾起奏折翻了翻,确实和裴旻说的差不多,不过里面还是有些细节和他有关,比如郭子仪希望将位于延州黄河西岸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朔方,以防止安禄山再次进犯关内道,这个就是他李庆安所管辖的军务。

不过李庆安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把奏折往桌上一推,还给了裴旻,他淡淡道:“既然郭子仪一心要向政事堂禀报,那我也没有办法,他是朔方军,我过问不了他的事情,这件事我不想知道,裴相国也不用再和我商量,好了,没有什么事情,裴相国请回去吧!我还有军务在身,就不留裴相国多坐了。”

裴旻暗暗叹息一声,尽管李庆安态度强硬,但他并不想让步,他见无法再谈下去,只得起身道:“那好吧!我就告辞了。”

李庆安一语不发,待裴远告辞离去,他慢慢走到帐门前,望着裴旻的背影走远,他轻轻叹了口气,“良臣高士,可惜不合时宜!”

.......

接下来两天所发生的事情,都在郭子仪的日程计划之中,郭子仪觐见了新帝和太后,向政事堂正式述职,拜访了京中的一些退仕元老,但他始终没有来见李庆安一面,在他日程计划中没有和李庆安会面的安排。

但李庆安也没有过问郭子仪的任何事情,就仿佛郭子仪进京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蹊跷之事也同样发生,第二天上午,政事堂任命河西节度府长史崔平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安西铸钱使刘晏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判度支郎中。

就在众人以为这是政事堂向李庆安让步之时,另一个更让人感兴趣的消息传出:原本李庆安应在第二天迎娶裴婉儿,正式和裴家联姻,却被李庆安以等待吉日为由,无限期地搁置了,他不说,就没有人知道他的吉日究竟是何时?

裴府内,宁州太守裴扬向父亲转述了他从亲家中书侍郎卢奂那里得到的消息,裴扬的儿子裴俊便是娶了卢奂之女,卢奂告诉他,他的族兄右相国裴旻率率领政事堂众相国,在郭子仪之事上和李庆安对抗。

“父亲,卢侍郎说这件事表面上看似无风无波,但实际上暗流激荡,李庆安对此事非常恼火,他和裴旻已经翻了脸。”

“我就知道是他在坏裴家大事!”

裴遵庆气得狠狠一拍桌子,‘砰!’地一声巨响,桌上的笔墨纸砚也跟着跳起来,他恨得牙根直痒,咬牙切齿道:“这个人自命清高,真以为政事堂的权力至高无上吗?哼!我们裴家早晚会死在他手上。”

裴扬就是裴婉儿的父亲,他是回京参加伯父裴宽的九九祭。正好遇到了此事,虽然父亲裴遵庆深恨裴旻,但裴扬却在一定程度上赞成裴旻的做法,他对父亲一心只考虑家族利益,不考虑朝廷大局的做法也颇有些不以为然。

他便劝父亲道:“父亲,裴旻这样做其实也是一定道理,自从李隆基用内阁大学士从宫中发诏,削弱中书门下之权后,相权便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李庆安以军阀的姿态强势入主中原,如果将来他即位,必会更加严厉的限制相权,而现在皇帝年幼,正是政事堂重新建立制度之时,如果真等李庆安扫平天下,顺势登基后,那时再来强化相权,恐怕就为时已晚,所以在这紧要关头,裴旻和政事堂决不能退让。”

“你懂个屁!”

裴遵庆脸胀得通红,直着脖子吼了起来,“什么重建相权,政事堂什么时候掌过军权?他裴旻一介书生,他以为笼络个郭子仪就能和李庆安对抗吗?他以为所有人都在支持他吗?愚蠢啊!那张筠是什么人,他会支持裴旻?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还没有一点教训,张筠是在顺水推舟,把那个蠢货推进深渊,他想进深渊也就罢了,却还要连累裴家,连累我的孙女,愚蠢啊!没有见过这么愚蠢之人。”

“那父亲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裴遵庆重重地叹了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这才缓缓对儿子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张筠已经把裴旻出卖了,现在看似平静,但我已经嗅到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先兆,我估计这次裴旻难保了,就算暂时不倒,恐怕他的右相之位也做不长久了。”

“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裴扬还有些不相信道:“父亲是不是太高看李庆安了?”

裴遵庆怔怔地看着儿子,他没想到儿子会说出这种话,他想怒却又怒不出来,只得耐着性子对儿子道:“你和裴旻一样,骨子里都有世家子弟那种清高自傲的毛病,你们都看不起李庆安,以为他不过是一方军阀,靠军事强势才得今天的地位,你们都太自以为是了,我只告诉你一件事,你可知道为什么崔涣明明被李庆安扳倒了,可后来他为什么又重新入主政事堂?你知道这里面的内幕吗?”

裴扬眉头一皱道:“难道不是李庆安后来和李亨妥协的结果?”

“妥协?哼!”

裴遵庆冷哼了一声道:“如果是李亨的意思,那崔涣后来为什么变成了相国党,你想过吗?”

裴扬有些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是......”

“你明白了吧!其实李庆安在扳倒崔涣后,又私下笼络了此人,先狠狠教训他,又给他好处,这样就把崔家抓到了自己手中,然后再同意和裴家联姻,将崔、裴两家玩弄于股掌之中,你再想想看,他为什么会突然调崔平入京,出任门下侍郎,崔平是什么人?”

裴扬忽然反应过来了,崔平是崔寓之子,崔家嫡系,因和家族之长崔涣关系不好,而三年不得祭祖,他脱口而出,“我明白了,李庆安是要让崔平取代崔涣!”

“你明白了吧!这是什么,这就是帝王之术。”

“那我们裴家呢?”裴扬惊问道。

这时,裴遵庆的脸上出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喜色,笑道:“我以为李庆安会调裴冕进京,但他却调了刘晏,这说明他心中已有裴家的人选了。”

“会不会是裴瑜?”

裴遵庆瞥了儿子一眼,他摇了摇头,淡淡道:“裴瑜太年轻了,二十年后或许可用,而现在,他需要一个老的、辣的、世故一点的,我儿明白了吗?”

.......

郭子仪在京中的各项日程活动终于到了尾声,再过两天他便要回灵州了,这天下午,他忽然接到政事堂的通知,让他来紫宸殿参会,继续商讨迁移军户一事,郭子仪心中大喜,这件事一直就没有结论,今天政事堂应该给他一个答复了。

他立刻兴冲冲地来到了紫宸殿,商议会堂设置在偏殿内,殿内已经坐了近百名大臣,正五品以上的职官都到了,百官济济一堂,甚至连沈太后也出现在殿上的帘幕之后。

郭子仪有点来晚了,有官员引领他坐到一个空位上,郭子仪谦和地向众人点点头,坐了下来,他正对面便是裴旻,只见他面沉如水,一脸不悦,郭子仪一怔,他这才发现李庆安也在座,他坐在首位,目光中带着一种平淡的笑意。

裴旻心中十分无奈,原本是今天讨论并通过关内道二万户移民迁灵州一事,但李庆安却终于表态,由于关内道的大量民众都在参与修建唐直道,而且关内道还有五万户民众要迁徙安西,这些事情都没有完成,如果现在就迁两万户民众北上,势必会影响到唐直道的修建,也会影响到安西的汉化,李庆安便提议,可以原则上同意迁民,但必须要等待唐直道修建结束后才能正式施行,另外,要优先满足安西的移民,也就是说,至少要等三年之后了。

裴旻明知这是李庆安的缓兵之计,但他也无话可说,毕竟唐直道和安西移民批准在先,他也只能默默接受了。

这时,殿内传来一声清脆的钟响,会议开始了,主持今天会议的御史中丞卢奕站起身,先对太后施礼道:“太后,那我们就正式开始了。”

帘幕后的沈珍珠柔声道:“哀家只是来旁听,并不干政,各位大臣请继续。”

卢奕又对李庆安点了点头,这才朗声道:“今天的会议是由天下兵马大元帅赵王殿下提议而临时召开,商量对中原的战事,下面会议正式开始。”

听到这句话,郭子仪的头脑中‘嗡!’的一声,不是讨论移民之事,而是讨论对中原作战,这是怎么回事?他向裴旻望去,裴旻苦笑了一声,表示自己也没有办法。

这时李庆安站了起来,他拿出一份奏折对众人道:“这是河北道易州太守颜真卿今天早上发来急报,安禄山已招胡兵三十万,连同范阳、卢龙的兵力,号称五十万大军,已经在进行最后的备战,安禄山的叛乱将随时爆发,而现在朝廷只有二十万大军,同时还要防御南唐大军北上,这样,抵御安禄山的叛乱我们将面麟严重的兵力不足,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将安禄山堵在河北,我提议朝廷立即出兵中原,收编李亨留在中原十几万军队,我已向太后禀报,太后同意了我的方案。”

沈珍珠的脸色有些不自然,其实这种军国大事她无权干涉,但李庆安一定要打出她的旗号,她也无可奈何,便朗声道:“安禄山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如果我们守关中不出,那么河东道、河南道都将拱手让给安禄山,那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势必会大大加强安禄山的实力,也给两地的黎民带来无尽的灾难,所以哀家赞成赵王殿下的提议,将安禄山堵在河北,保护天下黎民,政事堂可以表决。”

这时,张筠第一个举起手,“臣赞臣太后之见,同意赵王殿下的提议。”

紧接着卢奂和韦滔也举起了手,“赞成!”

张镐和王缙沉思了片刻,几乎是同时举起了手,这时,政事堂已经五人同意,裴旻和崔涣就算不同意也没有意义了,支持票已经过半,裴旻也点点头道:“我也支持御敌于外。”

“好!”

李庆安接着道:“既然政事堂通过,那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需要进行军事部署,我将亲自率十万军出潼关前往洛阳,收复河南道,而河东道以北虽有我们的兵力,但兵力鲜薄,不足以收复河东全境,更不足以抵御安禄山东侵。”

说到这,李庆安回头望向郭子仪道:“我提议,郭老将军可兼河东元帅,率朔方大军收复河东,抵御安禄山东侵!”

第583章 雾娘所求第285章 朝会之争(中)第360章 贵妃为客第393章 货币战争(下)第554章 河北大迁(下)第330章 流水有意第572章 猎鹰行动第399章 夜袭那城第385章 第一威胁第21章 酒楼庆功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470章 独孤家宴(上)第709章 奉先夜话第43章 小露锋芒第446章 暂弃前嫌第78章 太子李亨第230章 收复碎叶第542章 入城洛阳第107章 连夜追杀第622章 哥舒之死第252章 货币之谋第211章 第三条计第274章 借刀杀人(中)第653章 营救人质第633章 燕军西寇第666章 营救家眷第79章 小崔请客(上)第28章 将门虎女第426章 漠北奇兵第673章 夷陵急变(下)第484章 真凶是谁第647章 上党战役(九)第478章 烽烟渐起第448章 先礼后兵第459章 抓捕奸细第676章 人之弱点第288章 老姜嫩葱第410章 围城之战(下)第563章 软硬兼施(上)第354章 回纥撤兵第561章 重组崔氏第441章 马车风波第424章 迎战安贼(中)第591章 雪夜杀人(上)第608章 裴家吊孝第213章 山寺惊魂第175章 后军之重第542章 入城洛阳第397章 楚河淘金第251章 掌控河中(下)第355章 拒不交权第137章 绝岭屠鹰(上)第215章 拦路鸣冤第674章 风雨南唐第688章 河北风云(下)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354章 回纥撤兵第51章 大殿封赏(下)第425章 迎战安贼(下)第346章 李豫之忧第10章 又见小娘第20章 自古伤别第619章 勇烈不足第280章 以势迫人第710章 君临天下第270章 引君入瓮第536章 帝王之术第342章 渡河阻击(上)第686章 两国来使第513章 激战步师第227章 赶尽杀绝第41章 初见相国第206章 盅巫之祸第220章 兵败碎叶第340章 再立规矩第28章 将门虎女第680章 陈留故人第621章 国有小人第248章 怛城决战(上)第46章 请君入瓮第117章 神秘邀见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35章 吐蕃公主第324章 再行一棋第四百五十六章 裴家大寿下第704章 踏平胡都第317章 吐蕃战役(中)第122章 陇右备战第6章 太阳宝石第301章 绝不甘心第692章 渤海计划第67章 意外收获第549章 南唐之争第540章 光弼心机五十七章 夜游长安下第190章 光明之眼第378章 血战月氏(上)第61章 琴仙身世第645章 上党战役(七)
第583章 雾娘所求第285章 朝会之争(中)第360章 贵妃为客第393章 货币战争(下)第554章 河北大迁(下)第330章 流水有意第572章 猎鹰行动第399章 夜袭那城第385章 第一威胁第21章 酒楼庆功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470章 独孤家宴(上)第709章 奉先夜话第43章 小露锋芒第446章 暂弃前嫌第78章 太子李亨第230章 收复碎叶第542章 入城洛阳第107章 连夜追杀第622章 哥舒之死第252章 货币之谋第211章 第三条计第274章 借刀杀人(中)第653章 营救人质第633章 燕军西寇第666章 营救家眷第79章 小崔请客(上)第28章 将门虎女第426章 漠北奇兵第673章 夷陵急变(下)第484章 真凶是谁第647章 上党战役(九)第478章 烽烟渐起第448章 先礼后兵第459章 抓捕奸细第676章 人之弱点第288章 老姜嫩葱第410章 围城之战(下)第563章 软硬兼施(上)第354章 回纥撤兵第561章 重组崔氏第441章 马车风波第424章 迎战安贼(中)第591章 雪夜杀人(上)第608章 裴家吊孝第213章 山寺惊魂第175章 后军之重第542章 入城洛阳第397章 楚河淘金第251章 掌控河中(下)第355章 拒不交权第137章 绝岭屠鹰(上)第215章 拦路鸣冤第674章 风雨南唐第688章 河北风云(下)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354章 回纥撤兵第51章 大殿封赏(下)第425章 迎战安贼(下)第346章 李豫之忧第10章 又见小娘第20章 自古伤别第619章 勇烈不足第280章 以势迫人第710章 君临天下第270章 引君入瓮第536章 帝王之术第342章 渡河阻击(上)第686章 两国来使第513章 激战步师第227章 赶尽杀绝第41章 初见相国第206章 盅巫之祸第220章 兵败碎叶第340章 再立规矩第28章 将门虎女第680章 陈留故人第621章 国有小人第248章 怛城决战(上)第46章 请君入瓮第117章 神秘邀见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35章 吐蕃公主第324章 再行一棋第四百五十六章 裴家大寿下第704章 踏平胡都第317章 吐蕃战役(中)第122章 陇右备战第6章 太阳宝石第301章 绝不甘心第692章 渤海计划第67章 意外收获第549章 南唐之争第540章 光弼心机五十七章 夜游长安下第190章 光明之眼第378章 血战月氏(上)第61章 琴仙身世第645章 上党战役(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