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节 改造石家(1)

石府,如同它的主人一般,低调而内敛。

它就位于尚冠里的边缘地带。

整个宅院附近的居民,七成以上都是普通市民。

甚至,连一个千石以上的在职官员也没有。

而石府的大门与外墙,也与它的邻居们一般,毫无差别。

甚至,石家门前的平地上,还有着七八个小孩子,相互追逐,玩着蹴鞠游戏。

“真长者也……”刘彻悄然点赞,声音不低不高,刚刚好能让左右侍从听清楚:“若天下大臣,皆如石公,何愁三代不临?凤鸟不至?”

这种不要钱的称赞和赞许,刘彻从来就不吝啬。

但在实际上……

“若都是如石奋这样的官僚……”刘彻在心里摇着头:“或许,确实三代可期,但凤鸟肯定不会来……”

石奋在致仕之前,曾经做到了太中大夫的职位。

这是一个千石的清贵之职,与现在在刘彻宫廷之中的黄门侍郎或者各种给事中一样,是文人清贵士大夫们趋之若虞的职位。

譬如窦婴,袁盎,都曾经出任过太中大夫之职。

而石奋最终是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上大夫秩比两千石,已经是郎中令(光禄勋)属官所能达到的巅峰。

从这个方面来看,石奋似乎是有些能耐的……

然而,翻看石奋的履历,你就能轻易发现,这位汉家政坛的不倒翁,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万石君’,他成功的关键,只有两个字。

正如太史公所言。唯‘恭谨’而已。

意思是,跪舔皇帝最积极,时刻与皇帝的思想保持一致。

从刘邦至今。石奋历经太祖、吕后、太宗、仁宗直至刘彻,凡五朝。侍奉过五个正式天子加两个连神主牌都砸烂了的天子。(惠帝有个太子,虽然登基,但被吕后幽杀,然后吕后又扶立了少帝兄弟,但这些都不被认可,少帝兄弟甚至连姓刘的权力都被剥夺,认为是吕氏子,冒牌货)

他积极执行和践行了桃候家族的名言:永远拥护圣天子。谁是天子拥护谁。

从来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这也就算了。

毕竟,真要较真的话,开国功臣中,除了安国武侯和汾阴悼候周昌等少数几个人能在面对吕后时撂挑子不干,回家闭门读书,其他人基本都是跪舔的。

这些列侯,甚至姓刘的宗室都是这样,自然不能苛求一个当时只是几百石的小官。

但问题是——

石奋当了差不多五十年的中央政府实权官僚,其地位从中涓一直做到太中大夫。

相当于后世有人在*从一个科员一直干到某司处长。

但他一件实事也没干……

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皇帝说。这样不错,石奋跟着喊:圣明无过陛下……

不仅仅是他是这样。

他的儿子们,与他一起合体组成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万石君家族的那四个两千石的儿子们。

也与他基本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最著名的就是石奋的从子石庆。现在在郎中令衙门担任谏议大夫。

这位先生,人品横竖都溢,道德人人称颂。

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跟他爹一样,没有主观能动性,更加没有做事的积极性。

凡事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就交给别人去做……

历史上,石庆的官。甚至做到了丞相。

然而,他这个丞相。与其说是个丞相,倒不如说是武帝摆的一个泥塑雕像。

石庆为相九年。啥事情也没做。

他这个丞相,甚至成为了历史上权力最小的丞相——武帝什么事情都不让他插手,遇到政务,直接放他假,让他回家待着……

而石奋的其他三个官至两千石的儿子,也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刘彻前世时,武帝政坛有个笑话。

说的是石奋的次子石庆担任太仆时,某次武帝问他:太仆啊,朕的撵车,拉车的马有几匹啊?

石庆于是拿起鞭子,将撵车前的马,一匹一匹数过去,数了三次,然后说:六匹!

于是,坊间有人笑称:太仆何如?数马而已……

而在刘彻眼里。

这个家族,就是最典型的官僚家族。

而且是比贪官污吏还可怕,还害人的官僚家族。

若让他们家族的那些典型身居高位,甚至弄出历史上的‘万石君’家族声望。

在刘彻眼中,这就是犯罪。

而且是不可饶恕的犯罪。

等于告诉天下人:皇帝我要的就是这样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为了无过,宁肯浪费时间的官员。

等于告诉群臣: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学习他们吧,只要不闹事,迟早有一天你们也能成为两千石,成为一个万石君家族,出一个丞相!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

朝堂之上,尽是庸碌之辈。

人人遇事推诿,不敢用力。

甚至,为了不出错,强行压下下面官员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刘彻即位后,除了出于尊重和表明自己敬老的态度,给石奋加了个特进元老的待遇外。

石家子弟,到现在为止,一个人也没有能升迁。

他们跟四年前一样,都是些四百石到六百石左右的清贵闲职。

等于是刘彻花钱,养了四个不干事,纯粹当门脸的小官。

然而,四年之后的今天,刘彻审视过往,追溯根本,愕然发现:好像然并卵。

石家的声望和名声,并不因为他们家的子弟一直盘亘于低阶官僚而衰败。

反而,随着博士制度系统的完善以及太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思想巨头,都在鼓吹和颂扬石家。

说他们‘家风严谨。虽古之君子亦不如也。’

石家子弟的品行和道德,更是被人一个个拿出来评论说是‘至孝至诚。堪称天下表率。’

鲁儒派系和黄老派,甚至就公开宣传和要求自己的门徒和子弟,学习石家兄弟的品行。

甚至有人呼吁:天子当酌情提拔,以嘉其等孝行,使天下明知孝子之道。

这让刘彻有些犯难,甚至有些难以处置。

当今这个世界,不是后世。

当世的价值观与舆论思想,都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公式既道德=才干=能力。

甚至在某些顽固派眼里。道德和品行大于能力,大于才干。

只要道德水平高,品性纯良的人,哪怕碌碌无为,一点能力也没有。

皇帝也应该提拔和重用。

甚至将他放到九卿,乃至三公的位置上。

叫天下人看到此人的道德修养,然后在他的感召下,人人尽周公,事事如古礼,世界自然而然。就会回溯到‘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凤鸟来仪。河洛出图’的三代之治,一切问题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

虽然刘彻知道,这就跟后世****年年号召学习雷锋、孔繁森一样,都是些空泛而无力的宣传。

后世的事实已经证明,百姓或者说全国的道德修养水平与某几个道德水平超出凡人的榜样无关,而与百姓或者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息息相关。

老百姓只有腰包鼓起来了,家里没有债务和沉重负担了,他们才有空去想是非对错和善恶。

便如****某些铁路旁的村镇居民一般。

在八九十年代,三提五统横压一切。百姓生活艰难苦困之时。

当地的铁路上,总会不时的丢掉一些东西。

无论警察叔叔还是铁路局。不管怎么宣传和动员。

都是毫无作用。

但等到了新世纪,经济开始起飞。百姓腰包鼓了,铁路上于是一片祥和,许多地方甚至就是堆满了钢铁和螺栓,一般路过的行人,也只是哦了一声,回忆一下当年自己偷偷摸摸半夜来此地顺点‘废铁’补贴家用的岁月,然后叮嘱孩子:过铁路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诚如孔子所言:仓禀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你不可能期望甚至要求老百姓连自己肚子都填不饱,孩子都饿的嚎啕大哭的时候,去思考仁义道德与是非善恶。

但是……

如今这个时代,这个世界。

贵族士大夫们,才懒得去考虑这些问题了。

他们纯粹是在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强行要求老百姓跟他们一样。

但问题在于,老百姓没有这些小清新这样的逍遥和自在。

他们要为一日两餐奔波。

大道理讲的再多,并不能填饱他们的肚子。

而且……

“这与晋愍帝‘何不食肉糜’有何区别?”刘彻在心里摇摇头叹道。

晋愍帝何不食肉糜,是因为他自己有肉吃,所以觉得老百姓们既然没有粟米吃,为何不吃肉?

他的出发点,其实不能说错,只是无知而已。

现在的士大夫贵族,也是如此。

他们并非都是坏蛋,或者纯心想做坏事,只是无知罢了,只是脱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而已,只是觉得既然我能做到,你们为何做不到?一定是道德修养不够!

“万石君家族……”刘彻看着越来越近的石家大门,在心里想着:“朕要改造你们!”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法改造的人,也没有不变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石家愿意努力,从务虚转向务实,刘彻觉得,他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而只要石家能够上道,能够从之前的谨小慎微和小心无大错的情况走向主动作为,那就等于刘彻弯弓,将一支利箭,射向了如今保守派与小清新们的心脏。

将产生巨大的涟漪和蝴蝶效应。

将使得小清新们至少能正视问题,甚至,能让小清新们稍微注意一下实际。

但怎么说服石家,这确实一个问题。

“关键还是在石奋啊……”刘彻在心里想着。

石家能有今天,石家的门风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全都是因为石奋。

在刘彻的印象里,石奋是一个忠诚可靠而且恭谨异常的长者。

每次石奋朝见刘彻,他都必定按照朝礼和制度的规定,将全套礼仪,每一个细节都完美的呈现在刘彻面前。

他甚至连走路的姿势和速度,都有着自己的节拍。

从司马门到宣室殿,从宣室殿台阶到宣室殿殿门。

他的每一步,都准确无比,每次所用的时间,都毫厘不差。

从一个方面来说,石奋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的大臣标本。

皇帝的意志,在他那里,就是天命,就是神旨。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老臣,无比守旧,无比顽固。

他们的脑子,就像花岗岩一样,对认定的事情,是宁死也不肯放弃的。

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想要说服他放弃从前的教育方式和教导方式,转而要求和督促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们,主动做事,承担责任。

这比后世说服一个公知的难度还高。

几乎就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假如刘彻不是皇帝,不是自证了自己确实‘受命于天’的天子。

那么此事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即使如此,刘彻心里估算,成功的可能性,也只在一半一半而已。

“朕就不信了,朕连匈奴人都已经撂倒了,让他们跪下唱征服了,区区一个石奋,朕都搞不定!”刘彻在心里想着。

就在这时,石家的大门缓缓打开。

上大夫石奋,带着阖家上下,恭谨的走出大门,然后,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用着整齐无比,但却充满了秩序的礼节,三叩九拜,躬行大礼。

“老臣奋恭迎陛下圣驾,吾皇万寿无疆!”石奋带头三叩首,恭恭敬敬的说道。

他身后的儿子们,立刻就跟着说道:“臣等恭迎陛下圣驾……吾皇圣寿无疆!”

刘彻站起身来,提起绶带,然后理了理天子冠琉,这才走下撵车,对着石奋道:“公长者,素为朕所重,无需如此……”

说着他就上前扶起石奋,然后,他才对其他人道:“诸卿免礼吧……”

“陛下厚爱了……”石奋拄着拐杖,笑呵呵的弓着身子说道:“但老臣看来,君是君,臣是臣,老臣哪怕是九十岁,一百岁,也当奉君如上,礼仪大道,不可废弃也!”

刘彻嘴角抽搐了一下,笑着道:“石公真长者也……”

同时,他的心里,对于能否让石家改变做事和做官方法,有了些不太确定。(。)

第1070节 血战(1)第121节 过继(2)第41节 科举的土壤第1009节 内阁(1)第340节 丞相的人选第689节 吊打文青(2)第1403节 继任者第45节 铸币第1580节 情报第121节 过继(2)第1523节 刘荣之死(2)第386节 制度第563节 贪婪第940节 狗大户们第1061节 强弩会算术第1170节 讹诈第975节 陌刀威武(3)第946节 整顿(1)第637节 壁虎断尾第1451节 为民做主(3)第639节 庙算(1)第706节 淘金浪潮(4)第9节 蝴蝶效应第375节 八方英才汇长安(1)第395节 无题第731节 国情咨文(2)第1498节 两个任务(1)第1139节 权势改变命运第66节 剧孟来投第1158节 合纵(4)第612节 匈奴体系(2)第166节 周阳由的狠辣第505节 种子第862节 新时代的序幕第1088节 汉朝人太可怕了(2)第147节 阳弋第1307节 婴儿潮第1034节 大战之前(1)第1507节 游说(2)第1107节 王师之心第1061节 强弩会算术第1006节 缴文第656节 南巡(1)第44节 财源第234节 选择第233节 宁成的觉悟第149节 廷议第1382节 舆论汹汹第46节 举荐来的汲黯第683节 压力第1054节 不如草芥第193节 阳陵第790节 背叛与忠诚(1)第20节 我想当太子!第1453节 狂风暴雨(2)第951节 公羊学的野望(2)第1332节 攘外必先安内第259节 破逐鹿之妄说第770节 返航第656节 南巡(1)第1007节 小麦的推广问题第474节 中央集权(2)第13节 橄榄枝第1056节 纠缠(2)第449节 土化肥第207节 调查(1)第67节 安排第599节 无题第1583节 敲竹杠第547节 血流成河(3)第932节 广关(1)第1548节 诸儒第703节 淘金浪潮(1)第544节 项羽的诅咒第740节 中亚与印度(1)第502节 夺嫡与投资第1072节 血战(3)第1426节 乌丸阏氏第1552节 官制改革(1)第698节 天坑里的人们(2)第149节 廷议第1485节 法家的短板第759节 帝国的转折(2)第1231节 调、教儒家(2)第164节 猜测与决定第1191节 权势、学术、钱(2)第1419节 鹿鸣宴(2)第1562节 夏务运动第97节 没有没用的学问第1148节 坏水第1146节 使命第722节 犹豫的赵胡第937节 西进的匈奴第1217节 墨家的表演(2)第208节 调查(2)第1017节 战前准备(3)第1559节 匈奴西迁(2)第993节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第1006节 缴文第189节 布置
第1070节 血战(1)第121节 过继(2)第41节 科举的土壤第1009节 内阁(1)第340节 丞相的人选第689节 吊打文青(2)第1403节 继任者第45节 铸币第1580节 情报第121节 过继(2)第1523节 刘荣之死(2)第386节 制度第563节 贪婪第940节 狗大户们第1061节 强弩会算术第1170节 讹诈第975节 陌刀威武(3)第946节 整顿(1)第637节 壁虎断尾第1451节 为民做主(3)第639节 庙算(1)第706节 淘金浪潮(4)第9节 蝴蝶效应第375节 八方英才汇长安(1)第395节 无题第731节 国情咨文(2)第1498节 两个任务(1)第1139节 权势改变命运第66节 剧孟来投第1158节 合纵(4)第612节 匈奴体系(2)第166节 周阳由的狠辣第505节 种子第862节 新时代的序幕第1088节 汉朝人太可怕了(2)第147节 阳弋第1307节 婴儿潮第1034节 大战之前(1)第1507节 游说(2)第1107节 王师之心第1061节 强弩会算术第1006节 缴文第656节 南巡(1)第44节 财源第234节 选择第233节 宁成的觉悟第149节 廷议第1382节 舆论汹汹第46节 举荐来的汲黯第683节 压力第1054节 不如草芥第193节 阳陵第790节 背叛与忠诚(1)第20节 我想当太子!第1453节 狂风暴雨(2)第951节 公羊学的野望(2)第1332节 攘外必先安内第259节 破逐鹿之妄说第770节 返航第656节 南巡(1)第1007节 小麦的推广问题第474节 中央集权(2)第13节 橄榄枝第1056节 纠缠(2)第449节 土化肥第207节 调查(1)第67节 安排第599节 无题第1583节 敲竹杠第547节 血流成河(3)第932节 广关(1)第1548节 诸儒第703节 淘金浪潮(1)第544节 项羽的诅咒第740节 中亚与印度(1)第502节 夺嫡与投资第1072节 血战(3)第1426节 乌丸阏氏第1552节 官制改革(1)第698节 天坑里的人们(2)第149节 廷议第1485节 法家的短板第759节 帝国的转折(2)第1231节 调、教儒家(2)第164节 猜测与决定第1191节 权势、学术、钱(2)第1419节 鹿鸣宴(2)第1562节 夏务运动第97节 没有没用的学问第1148节 坏水第1146节 使命第722节 犹豫的赵胡第937节 西进的匈奴第1217节 墨家的表演(2)第208节 调查(2)第1017节 战前准备(3)第1559节 匈奴西迁(2)第993节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第1006节 缴文第189节 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