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司禁军八万,各将调集各地兵马五万,合计十三万,号称二十万。”
赵桓嘴角噙出一丝冷笑,嘲讽道:“区区草寇,居然动用如此多兵力,实在厉害。”
“殿下,梁山上下十余万口,可用之兵不过六万,是否?”魏勇没说完。
“不必,莫说东宫无兵,便是兵力足够,亦不能直接出兵支援。”赵桓否决道。
通寇要是实锤了,怕不是立刻打入冷宫。
赵桓继续看手中的情报:“金陵建康府水军统制官张本领战船五百,水军两千,西川峡江统制官戴胜领战船四百,水军一千五百,另有殿帅府虞侯程龙征集大小船只……”
翻过一页,赵桓看向张本与戴胜两人的履历。
虽然是后世的无名之辈,本事其实不差。
两人善知水性,曾在大江之上讨贼有功,因此升官。
“怕是够呛。”赵桓摇头。
看他们报功,动辄斩杀成百上千,俘获无数,其实只是小蟊贼而已,并未正儿八经地打过水战。
想凭这两个外强中干之辈荡平巨野泽,十有八九要翻船。
赵桓当然不会操心那么多,只把情报递给魏勇,道:“一并交给乐和,让梁山上下小心应对,莫要大意。”
魏勇应下,转身就要出去。
“且慢。”赵桓沉吟片刻,道:“把此事告知孟康,若其要回山,便让他回山。”
“殿下,沙门岛船场正是忙碌之时,梁山豪杰众多,多他一个不多,缺他一个不少,其实无关大局,何不隐瞒着?”陈朝老劝道。
“其人最讲义气,若是不告知他,怕是心中有怨,再难收心。
回不回去,自由他本人决断,至于危险,各安天命罢。”赵桓道。
高俅如何准备,东宫一直在关注,并把情报送交梁山诸人。
至于梁山好汉如何应对,东宫并不干涉。
剩下的事情,就是等待高俅发兵。
对东宫来说,最主要的还是练兵。
武力永远是基础,军队强一分,底气足一分。
练兵之余,赵桓也稍微关注了朝堂事情。
春正月戊申朔,日下有五色云,蔡京等人以为祥瑞,赵佶龙颜大悦,宴赏群臣。
太子当然不会缺席的,只是吃饭喝酒,也没多说。
壬子,进建安郡王枢为肃王,文安郡王杞为景王,并为太保。
赵枢是老五,今年十七了,在皇帝的心中的地位,和赵桓差不多,加上没什么才学,对储位威胁有限。
赵杞是老六,今年十五,还是小正太一个,几无威胁。
当然,等这两个小兄弟再长几岁,情况如何还真不好说。
月末天暖时分,春耕在即,为鼓励农桑,赵佶降诏躬耕籍田。
皇帝要作秀,太子当然要陪着。
赵桓表现并无纰漏,并且全程都在关注赵佶的精神状态。
和预期的差不多。
只是扶着犁走了几步,赵佶居然已经喘了。
身体发虚了!
肯定是丹药的功效,因为赵佶非常注意养生,基本不存在纵欲过度的可能。
为求长生,赵佶在念经修道服食丹药之余,也会进行双修。
其做法就是每五天御一处子!
果然,皇帝就是爽。
宫女也不亏,若是讨的赵佶欢心,每宠幸一次品秩提一等。
可惜,能让赵佶宠爱不衰,日久到贵妃的,一个也没有。
到了二月,赵佶降诏:改元!
改元,即改年号。
圣旨洋洋洒洒千余言叙说了改元的原因,其实就赵桓的总结,归根结底是赵佶心血来潮。
影响不大,但是挺操蛋的。
去年十月份,赵佶降诏改“政和”为“重和”,如今不过二月,不到四个月,改“重和”为“宣和”。
因此,今年一月份是重和二年,后面便是宣和元年了。
改元其实挺正常的,比如唐高宗李治前后改元十四次,赵佶的次数远远比不上。
但是年中改元并直接启用的,除了赵佶还有一个,那就是汉灵帝。
可以说,都是昏君。
但是,人汉灵帝好歹是病死的,皇帝当的相当安稳。
赵佶,宋徽宗呢?
成了俘虏,国未亡而帝位去的可怜虫,完全比不了。
但是说到底,改元也只是大赦天下,大家热闹热闹,其实影响真的不大。
东宫还是宅起来练兵,郓王东奔西走搞串联,高俅埋头整顿军队,其余人都忙着拍马屁。
反正歌舞升平,欣欣向荣,都抓紧时间向上爬。
二月春风似剪刀,倏地就过去了。
三月庚戌,蔡京进安州所得商六鼎,讨得赵佶龙颜大悦。
当时,赵佶就有意让蔡京复起,再为辅政。
好在,蔡京有个好儿子蔡攸。
因为怕蔡京复出影响自己的仕途,蔡攸当场说蔡京年老体弱且身体有疾,才让赵佶放弃了这个可怕的想法。
蔡攸确实挺奇葩的,然而对东宫比较亲善,赵桓当然不会推开。
己未,政事堂又进行了一番调整,
以冯熙载为中书侍郎,范致虚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张邦昌为尚书右丞。
对东宫影响颇大。
冯熙载是蔡京忠实的狗腿子,处处和太子为难,上任不久就弹劾东宫私蓄死士,培养暗谍,有图谋不轨之意。
好在,范致虚与东宫亲近,给化解了一番。
至于张邦昌,就是靖康之耻后做了傀儡皇帝的那个。
当然,此时的张邦昌全心全意地为拍好赵佶的马屁而努力,丝毫也不像叛国卖国的汉奸模样。
若说对天下震动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刘法出任熙河各州安抚经略使,开始清点并整编沿边各军。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扫荡西夏。
不说彻底覆灭西夏,但是要拿下盐州和夏州。
当然,现在只是筹备,距离正式开战还早得很。
对此,赵桓是有些庆幸的。
本来的轨迹中,此时刘法已经被童贯逼迫孤兵深入,被西夏人挡在统安城并被围攻至死。
随后传来的消息,让赵桓很不爽。
刘昺出知济州,张叔夜改知海州。
原因很简单,张叔夜是东宫的铁杆,高俅不放心。
济州距离梁山泊不远,肯定会成为屯兵之所在。
张叔夜这个知州,让高俅如鲠在喉,当然是要拔掉的。
只可惜张叔夜把济州整治的气象一新,却要坏在兵祸里了。
兵过如篦,以禁军的军纪,不知道多少百姓要遭殃。
待到三月中旬,闲居东宫的赵桓接到高俅邀请,要去参加出征军队的校阅。
不管怎么说,政和无疾而终,重和转瞬即逝,宣和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