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保税区只是李烨计划中的一块跳板,李烨的手已经伸到了倭国的门口,现在正准备慢慢的控制倭国整个经济,趁着倭国没有发展起来,瓦解、分化倭国将危险消除在萌芽之中。
李延寿已经看见了保税区的未来,从战争的角度上看,唐商的攻势已经打到倭国的门口了,现在的形势对唐商极为有利。
将所有的唐商组织起来,建立商会只是李延寿的第一步,以前唐商一直各自为政,很少能统一意见,这就给别人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现在有了商会就不一样了,商会的作用并不是在倭国起作用,在大唐同样也有一定的影响,什么东西好卖、数量是多少、价格怎么定价,这些商会都会过问,不会再产生一窝蜂的情况。
大的商会不仅在出售货物的时候有定价权,同时在收购货物的时候也有话语权,李延寿虽然还没有意识到商会巨大的潜力,但是已经能够感觉到整合的力量。
这次唐商联手对抗倭商,如果这件事情放在以前的话,李延寿不管怎么样努力,最后都会徒劳无功。虽然现在唐商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但是在对抗倭商联手压价的过程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没有一个唐商因为恐慌擅自出售自己的货物,就算是叶婉、吕泰新都没有这样做,给商会的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
现在保税区刚刚开始建设,李延寿还不想过分的刺激那些倭商,所以计划有了一些变化:“诸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这些货物虽然一时不能马上全部出手,但是应该所剩不多,倭商在这次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是毕竟倭国的市场没有完全对唐商开放,我们还需要倭商的支持,所以某认为不能过分的刺激倭商,拍卖会还正常的召开,但是那些大行商的利益我们也要适当的照顾一下,你们看怎么样”。
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现在唐商还不是强龙,做事情难免要考虑一下后果,把那些大行商全部得罪了,对于唐商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众人纷纷点头赞成李延寿的话。
李延寿微微一笑,自己的权威在悄悄的增加,有了严力、吕泰新和叶婉的支持,自己的商会会长地位就更加稳固了。李延寿面带笑容道:“这次某准备给大行商一点让利,同时收购他们手中的倭国货物,用以缓解他们对唐商的敌视,以后我们也会跟这些倭商协商价格,尽可能多的从他们手中购买商品,短期之内我们会有点损失,得到他们的支持对于我们在倭国站稳脚跟十分有利”。
唐商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取代倭国大行商的地位,那些错综复杂的倭国贵族利益还要维持,唐商在倭国的影响力还不大,人缘关系更加不如那些倭商,李延寿的做法相当的稳妥。
倭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只能按照唐商的办法去做,拍卖会开的相当成功,八成以上的货物被倭商一抢而空,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李延寿的预期。
李延寿并没有利用自己手上的优势抬高价格,反而按照以前的规矩给大行商半成的回扣,李延寿的仁义赢得了大多数倭商的好感,接下来采购倭商的货物也相当的顺利。李延寿直接开出自己想要货物的清单,倭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供清单上的货物,至于价格也是根本各家倭商的报价,选择最低价进行采购,这时候就体现出集中采购的好处了。
采购的清单是根本唐商各家的需要制订的,集中购买后再分给各个唐商,根本不用唐商和倭商进行协商,剩下了中间环节透明度也大大提高。倭商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永久的联盟,唐商的购买力太大,让一个个倭商眼红,谁都不愿意失去出货的机会。
李延寿的方法很简单,从最低价进行选择倭商的商品,数量达到后便停止购买。即使是这样,也让倭商赚的盆满钵满,毕竟没有人愿意亏本销售,最多是少赚一点,但是数量弥补了这些倭商的表面损失。
一些倭商从中看见了巨大的商机,马上准备扩大生产,希望能跟李延寿签订长期的合同。
没有人愿意跟利益过不去,既然有钱赚,谁还在乎唐商在摄津建立保税区,正因为保税区的成立,唐商才有实力大量的购买倭国的商品,一些倭商已经在考虑是否也在保税区中建立自己的商店了,与唐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这次唐商的危机圆满结束了,虽然唐商的货物并没有全部销售出去,但是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倭国的市场容量就这么大,几乎一半的倭商都到摄津采购唐货,这说明倭国的潜力还能继续挖掘,但是这需要时间。
倭国的经济还处在小农经济的初级极端,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大唐,平安时代是贵族的时代,也是奢侈品的时代,要想开拓倭国普通品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是成本这一关,其次是运输这一关,这两点严重的制约了大唐的商品在倭国的销售。
不过这一点李延寿并不急,毕竟倭国的高档市场都没有饱和,谈论倭国普通百姓的商品还是有点早了。但是吕泰新并不怎么看,这次吕泰新的一万匹棉布,因为只有普通丝绸的一半价格,受到了倭国的强烈追捧,不仅全部销售一空,而且倭国还准备追加三万匹的订单,如果不是因为棉布在大唐供不应求,吕泰新恨不得马上答应下来。
江南有许多的盐碱地,大量的荒地加上先进的织布技术,只要用一年的时间,棉布就可以取代丝绸成为倭国主要的纺织品,而且棉布的利润并不比丝绸低,至少在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情况是这样。后世棉布的主要产地就是江南,而且价格降到丝绸的五分之一以下,成为主要的纺织品,是真正的经济作物和百姓的必需品。
虽然吕泰新没有马上说服李延寿和其他的唐商,但是还是有些唐商愿意尝试一下,李延寿也并不是不重视棉花的种植,只是李延寿现在的目光盯上了高档茶具和茶叶,准备这次返回江南把经营的重点调整到高档茶具和茶叶上。
其他的唐商也有相同的想法,或者准备经营高档瓷器、或者准备回去购买几座茶园、或者开始考虑是不是接触一下香料和化妆品行业,反正唐商的想法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次倭国之行对他们的触动太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计划,准备接下来利用倭国的保税区大干一场。
大部分的唐商还准备留在倭国,一方面在等待明年的季风返回大唐,另一方面在倭国采购的商品还没有全部到齐,一时间离开不了。有一些唐商已经采购好倭国的商品,不想等到明年再返回江南,想跟着吕泰新先返回辽东半岛,在辽东半岛看看是否有商机,然后沿着大唐海岸线返回江南,时间上跟留在倭国的唐商差不多,但是增加了一次了解辽东半岛的机会,可能会为自己寻找到新的商机。
古代商人从来不缺少冒险的精神,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驾着小船远渡重洋,到达非洲甚至美洲。
吕泰新在倭国多待了几天,就是因为跟随自己返回辽东半岛的唐商货物还没有准备妥当,这次吕泰新返回辽东半岛主要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矿石,还有一千名倭女和大量的倭国商品。
因为倭国的保税区已经在筹建之中,许多材料也需要从辽东半岛运输,比如水泥和铁料等,这些东西很难在倭国购买,甚至一些建筑工匠都需要从辽东半岛招聘。
叶婉和李延寿这次也没有跟谁吕泰新返回辽东半岛,李延寿要在倭国筹备保税区和商会的事情,而且明年一月份就要带船队返回江南,很可能等不到吕泰新返回倭国。叶婉现在跟小野小町相处的形同姐妹,严力马上也要返回平安京,小野小町邀请叶婉一同去平安京游玩。叶婉也想多了解一点倭国的情况,所以答应了小野小町的邀请,小野小町当然不是邀请叶婉游玩这么简单,而是想让叶婉跟自己一到在平安京表演茶道。
不管叶婉和小野小町的目的是什么,吕泰新都必须马上启程返回辽东半岛,再晚就要赶上辽东半岛最冷的时候:十一月天寒地冻的鬼天气。
吕泰新到倭国的时候,只有二艘二千石战舰、五艘千石商船、十艘五百石商船,这次返回辽东半岛船只的数量整整暴涨了两倍还多,光是金银铜矿就装满了十五艘千石商船,这都是因为原料害死人,否则用三四艘船就足够了。吕泰新庞大的船队从倭国出发,沿着倭国的海岸向西前行,穿过北九州海峡进入对马海峡。不过,吕泰新这次并不想在对马岛停留,而是准备路过耽罗国时稍作停留,考察一下耽罗国的情况,然后就返回辽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