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封赏问题

在王大学士这一派的规划里,迁移五十万边民到关外之后,以方浩的能耐,应该很快就能够在这五十万迁移过去的边民里面,拿出几万人,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出来。

这样方浩的实力就会扩大一倍,应该可以镇压住燕朔两州了。

而且他们还从池旭回馈过来的消息里,得知方浩有吞并幽云大草原的想法。

等到方浩将幽云大草原也给吞下去,实力就会得到更大的增加,燕州之北面对的也不再是异族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军队。

那样就更加有借口将燕州节度使给撤掉——北方都已经不是敌人了,还在那里防守谁呢?

而且那个时候纵使铁默笙不愿意,想要举兵搞事情,方浩的镇北军就在他的大后方,谅他也搞不起事情来。

户部现在也已经落入到了王大学士那一派的手中,迁移人口的事情准备得很快,五十万边民的选择,也都是一些身体素质还行的人口,不会让方浩因为迁移过去的人口身体素质太差,而拖累了发展。

再后来,他们又收到了梅瑜以特使身份的上表,知道了方浩之所以在草原上百战百胜,以少克多,以弱胜强,是因为掌握了一件很恐怖的武器,叫做大炮。

那武器有摧山破城之力,隔着几里路远就能够打到敌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防御那武器的攻击。

这一份上书,让朝廷沸腾了起来。

不管是兵部还是户部,都激动万分。

如果自己掌握了这种武器的制造方法,让所有的军队都装备这样的武器,那还用怕什么异族入侵?

又需要怕什么刁民造反?

军队的数量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因为武器更加厉害了,他们需要镇压的敌人又没有出现质的提升,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

以前要一两百万士兵才能够保证这庞大国土的安全,可是有了那样可怕的武器,大概一二十万士兵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了。

省下的都是钱啊!

所以兵部当时就派了人过去,要去拉几门大炮过来,还要获得制造大炮的技术。

这件事情王大学士也是同意了的,他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方浩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然,从派出去的人那边获得的消息是,方浩并没有拒绝,只不过因为那些大炮太过沉重,一门就有上万斤重,不容易拉过来。

朝廷当然也没有怀疑到别的。

那么厉害的武器,重量大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拉过来不容易,也没有什么,朝廷还下达了诏令,让沿途各州县都尽力协助兵部的人将那几门大炮拉过来。

大炮还在路上走,方浩要对幽云大草原动手的出师表就送过来了。

收到这个,朝廷知道方浩终于要向幽云大草原动手了,都非常的兴奋。

将幽云大草原给打下来,北方就已经没有了敌人,只有一个愿意归顺于尧国的沙鲁部落,也完全不是方浩的对手。

这一下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裁撤掉两大节度使,至少可以将他们三四十万的士兵名额裁撤到十万以内,也可以派地方官过去治理了。

尧国打仗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可是方浩打的那些仗,都没有动用尧国的国库,都是他自己解决的。

这样的战争,尧国就需要他多打几场。

甚至朝廷还有一种声音,就是北方没有战事之后,将方浩给调到尧国南部去。

北方三大草原在朝廷看来就已经是苦寒之地,再往北去那更加没有办法生存了,将三大草原给打下之后,就用不着再往北扩张,也用不着担心正北方有敌人打过来。

而在尧国的南方,还有大片的疆域不属于尧国。

那些地方在朝廷眼中属于瘴疠之地,当地的蛮夷都躲在深山之上,很难对付。

不是打不赢他们,而是打赢他们的成本太大了,收获却没有多大,所以朝廷一直都没有向更南方去扩张。

如果将方浩这个常胜将军调过去,说不定就可以将尧国的国土扩张到更南端。

反正方浩现在还年轻,还有几十年的仗好打。

对于这一次的战争,朝廷是相当支持的。

正统皇帝对此也非常的兴奋。

将幽云大草原也给打下来,那就是彻底的解决了戎突人的问题。

老皇帝在世的时候爆发了戎突人入侵的事情,给尧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而他以太子的身份监国之后,他手下的大将却将三大草原都给打下来,为这个国家开扩了数州之地。

这岂不就证明了他比老皇帝更有作为?

他甚至想着,等到幽云大草原被方浩给打下来之后,要不要将年号再给改一下,庆祝一下在自己的带领下,尧国又扩大了很大一片疆土。

他甚至想好了年号,就叫开元。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开始有了一种担忧,那就是方浩的兵威太甚,军功又太高,打下了幽云大草原应该要怎样对待他。

虽然还没有得到方浩打下幽云大草原的消息,但是他们认为这只是迟早的事情。

没有一定的把握,方浩不会出兵。

哪怕是出兵,把握不大的话,也会拉着沙鲁一起行动。

他既然选择了出兵,而且是撇开沙鲁单独出兵,那就说明已经有了很大的把握。

王大学士这边已经开始商量,该怎样封赏打下幽云大草原之后的方浩。

已经升官为御史中丞的梅翰林,在和王大学士商量的时候,提出方浩在边关那一片苦寒之地经营也有了十来年的时间,又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朝廷应该要好好的回报他,不能让他继续在那苦寒之地受罪,可以让他回朝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梅翰林的建议是将方浩封为上国国公,世袭罔地,在京城开始给他建立国公府,让他回到京城好好的享福。

相关的防务问题,交给方浩手下那四大总兵就可以了。

这表面上是在为方浩着想,可是王大学士听得出来,这是要消掉方浩的兵权。

公爵虽然非常的难得,可是和掌握镇北军获得的利益比起来,公爵算不得什么。

第一四零章 改写战争方式第一一八章 人口换技术第八章 操练第五十四章 未来的希望第七十二章 节帅第八十一章 否认第五十八章 帮忙第五十六章 别样的想法第十六章 学校第一四四章 齐头并进第四十七章 圣眷甚隆第二十七章 搬家第九十九章 巡查(三)第八十五章 招工第五十章 捕头第九十章 事情败露第一二七章 移民大动员第五十六章 山贼的老巢第八十章 你想不想做皇帝?第七十八章 好东西要留下来第一百四十六章 揽功第一二五章 永初二年第一一三章 三辞三让第九十二章 齐王登基第二十九章 春梦第一百零三章 夺情之议第四十七章 虚报功劳第五十一章 我可以给,你不能要第三十六章 生路(五)第八十一章 改造大草原第九十三章 出兵第五十七章 疯子第八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侯公子的来意第二十六章 厚道人第一三八章 攻上城头第一百四十六章 揽功第十五章 大救星第九十五章 磐石第九章 请教第八十二章 取暖第一二八章 难以选择第一三二章 主力部队第一百零二章 特务府第九十四章 挑事精第二十三章 心照不宣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胜第四十九章 算计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设完成第五章 朝廷的想法第三十一章 恐惧第四十章 变故第八十七章 附庸第一一七章 大汉日报第四十六章 首辅大人的力挺第八十七章 惋惜第二章 皇室恩怨第一零三章 开战第八十章 太好吃了第七十六章 赏月第五十一章 粮食种子第七章 选择技能第九十四章 未来的战争状态第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第一百一十六章 意外的提拔第一零七章 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第十三章 温棚技术第十三章 温棚技术第七章 鸳鸯戏水第四十八章 悲凄第一二四章 火炮第一四八章 大学第二十七章 搬家第七十七章 奇怪的声音第四十七章 他走不了的第六十二章 赠词第二十一章 裘蓉的肯定第十四章 挖煤的队伍第九十章 教育第六十五章 太子的好感第五章 养寇自重第三十章 北行见闻录第一百一十六章 意外的提拔第一二七章 移民大动员第三十九章 想一想都觉得恐怖第一五七章 镇北大将军第十七章 盛世影像第三十二章 我也想当兵第一六零章 大转移第五章 朝廷的想法第三章 关外驻地第九十一章 精英教育第一四一章 碾压第四十七章 抄家致富第八章 乐于助人的小哥哥第八十二章 男人的尊严第八十八章 自治区第五十四章 封建阶级的铁拳第四十九章 算计第二十九章 口令
第一四零章 改写战争方式第一一八章 人口换技术第八章 操练第五十四章 未来的希望第七十二章 节帅第八十一章 否认第五十八章 帮忙第五十六章 别样的想法第十六章 学校第一四四章 齐头并进第四十七章 圣眷甚隆第二十七章 搬家第九十九章 巡查(三)第八十五章 招工第五十章 捕头第九十章 事情败露第一二七章 移民大动员第五十六章 山贼的老巢第八十章 你想不想做皇帝?第七十八章 好东西要留下来第一百四十六章 揽功第一二五章 永初二年第一一三章 三辞三让第九十二章 齐王登基第二十九章 春梦第一百零三章 夺情之议第四十七章 虚报功劳第五十一章 我可以给,你不能要第三十六章 生路(五)第八十一章 改造大草原第九十三章 出兵第五十七章 疯子第八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侯公子的来意第二十六章 厚道人第一三八章 攻上城头第一百四十六章 揽功第十五章 大救星第九十五章 磐石第九章 请教第八十二章 取暖第一二八章 难以选择第一三二章 主力部队第一百零二章 特务府第九十四章 挑事精第二十三章 心照不宣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胜第四十九章 算计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设完成第五章 朝廷的想法第三十一章 恐惧第四十章 变故第八十七章 附庸第一一七章 大汉日报第四十六章 首辅大人的力挺第八十七章 惋惜第二章 皇室恩怨第一零三章 开战第八十章 太好吃了第七十六章 赏月第五十一章 粮食种子第七章 选择技能第九十四章 未来的战争状态第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第一百一十六章 意外的提拔第一零七章 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第十三章 温棚技术第十三章 温棚技术第七章 鸳鸯戏水第四十八章 悲凄第一二四章 火炮第一四八章 大学第二十七章 搬家第七十七章 奇怪的声音第四十七章 他走不了的第六十二章 赠词第二十一章 裘蓉的肯定第十四章 挖煤的队伍第九十章 教育第六十五章 太子的好感第五章 养寇自重第三十章 北行见闻录第一百一十六章 意外的提拔第一二七章 移民大动员第三十九章 想一想都觉得恐怖第一五七章 镇北大将军第十七章 盛世影像第三十二章 我也想当兵第一六零章 大转移第五章 朝廷的想法第三章 关外驻地第九十一章 精英教育第一四一章 碾压第四十七章 抄家致富第八章 乐于助人的小哥哥第八十二章 男人的尊严第八十八章 自治区第五十四章 封建阶级的铁拳第四十九章 算计第二十九章 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