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第185章 东征西讨

第185章 东征西讨

“哗哗!!”

七月、在工匠们喜庆的气氛下,朱高煦带着一艘战船与十艘马船,一千二百余名汉兵和五百船工踏上了前往肇州城的前路。

迎着倒退的江水,船上的兵卒船工摇橹划桨,调整船帆,操控着舟船逆流而上。

“唉,跑这么大老远,连个胡虏都没见到……”

“谁说不是,我还以为这一战之后,起码能领些赏钱。”

“你们这小家子气的模样,我都是想着擢升。”

“看北巡吧,北巡总不能还什么都遇不到了吧。”

“别乌鸦嘴……”

舟船甲板上,朱高煦听着不远处兵卒们的抱怨,轻笑着摇了摇头。

阿台外兰这种存在,已经吸引不了他的注意了。

他之所以这次跟着来,主要还是为了寻一个练私兵和锻炮造枪的地方。

现在目标已经达成,那就没有必要节外生枝。

相比较阿台外兰,对兀良哈打草谷才是朱高煦想要的。

阿台外兰的体量,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实在是太小了。

例如这次拿下的忽喇温城,如果不是它的位置足够重要,朱高煦根本不会想来打它。

就那几千亩耕地,不过是吉林城八九天就能开垦出的数量,实在没有吸引力。

相比较之下,兀良哈那动辄数千上万的牛羊,才是朱高煦眼馋的东西。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舟船也在摇橹划桨中不断北上。

虽然是逆水行舟,但由于没有了来时还需要修建水驿的麻烦,因此他们返程的速度比来时的速度要快得多。

一连十日,他们便行舟船一千二百余里,成功抵达了安东城水驿。

连续十日的摇橹划桨让舟船之上的弟兄们疲惫不堪,朱高煦见状也下令下船休整一日。

听闻他这么说,所有兵卒立马生龙活虎的跳下了船,来到了安东城的码头上。

安东城的码头是去年林粟让人修建的,按照朱高煦给出的新式建筑方法,在此地打下地基,浇筑水泥,最后形成了一座占地二亩余的军用码头。

在码头上,有一个百户所和占地一亩的临时货仓。

见到朱高煦,百户所兵卒们纷纷作揖唱礼,而得知消息的陈昶也策马而来。

他到来时,朱高煦正在观摩那个临时货仓,待他走出来,刚好看到准备翻身下马的陈昶。

“不用下马了!”朱高煦笑着打断陈昶的动作,并走到了赤驩身旁翻身上马,对陈昶笑道:“走,看看这安东城被你们经营如何。”

“是!”陈昶不苟言笑,只是木讷的作揖应下,并落后朱高煦半个身位,为他介绍着眼下的安东城。

林粟在半个月前赶去肇州城,因为他与傅让他们需要在年末去南京城述职,所以他们将会参加这次北巡,在北巡结束后才会趁入冬前南下。

如今的肇州城那边是傅让在统筹大局,林粟与张纯等人协从。

说起安东城,作为西阳哈的老巢,西阳哈将它经营的确实不错,选址更不用多说。

在傅让、林粟先后接管安东城后,二人在原本的基础上修建了码头和临时货仓,又用石碾子开辟了从码头到安东城的二丈驿道。

宽二丈的驿道足足长四里,虽然看起来十分平整,但实际上是呈拱形,中间高两边低。

在道路旁,还有左右两道宽一尺,深一尺的土壑用来向松花江排水,以免道路积淤。

由于近来安东城没有下雨,因此这驿道十分平整,并没有坑坑洼洼的迹象。

不过对此,坐在马鞍上的朱高煦还是对陈昶交代道:“这水泥产量上来后,除了必要的水渠外,你们也可以用来修建道路,不要紧巴巴的存着。”

“是……”陈昶还是那么沉默寡言,好在朱高煦已经习以为常。

二人往前走了一里,很快就看到了正在组织开荒的兵卒,以及三人一头耕牛的数百支开荒队伍。

瞧着他们开荒,朱高煦也询问道:“如今安东城有多少耕地,每年能开荒多少?”

“有耕地一万九千四百余亩……”陈昶下意识回答,并详细说道:“按照林指挥使说的,差不多每年能从四月十二,一直开荒到九月初五,然后开始收割粮食,剩下的几天就用来准备柴火。”

“按照去年的经验,一年内起码能开荒八千亩。”

“不过今年冬季,安东城接受了三个小部落的投效,如今城内口数达到了六千六百七十二人,除去自家兄弟和汉家的亲眷,还有五千三百多人,因此开荒的速度要比去年快得多,近来每日都能开出近百亩地。”

“好!”听到安东城的开荒走上正轨,朱高煦也笑着说道:“这次北巡,若是俘获了足够的牛羊,我派人给伱送多些就按照三人一头的方式送给安东城。”

朱高煦的承诺,让陈昶脸上总算浮现了笑容,他回应道:“若是真的能三人一头耕牛,那来年安东城起码能开辟熟田两万亩!”

“多多招抚野人,不用在意粮食的事情,粮食的事情我会负责。”听陈昶这么说,朱高煦就知道他还是没有放下包袱。

“对于招抚野人,我不定额,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越多越好。”

见朱高煦这么说,陈昶愣了愣,他很清楚吉林城的家底,即便今年再开荒三十万亩,不过六十几万亩的吉林城,也顶多只能产出四五十万石成粮罢了。

这点粮食,养个八九万人就已经很吃力了,养军都只能靠朝廷发的岁俸和月粮。

不过自家殿下开口,自己照办就是,如果真的担心不够吃,那就在平日里该节约的地方节约,多多开辟熟田,减轻自家殿下压力便是。

思绪通达间,陈昶抬手作揖:“末将领命。”

在陈昶应答间,朱高煦也来到了曾经的卜颜堡,如今的安东城。

当初的木寨寨墙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开荒中掘取石头与水泥拼凑修建的石墙。

城池规模比当初的卜颜堡小了不少,城墙也仅有一丈四尺高。

走过城门,朱高煦看了看城墙厚度,大约六尺左右,算比较拥挤的程度。

走入城内,眼前豁然开朗。

远处的卜颜石堡还在,曾经的空地,有的被用来修建民坊,有的被用来修建军营和府库、粮仓,还有的则是被开辟为育苗田。

朱高煦用马鞭指着远处的育苗田询问:“这育苗田是你弄的还是林粟弄的?”

“是林指挥使在去年入冬前弄的,一共一百亩,能育出四千亩的稻苗。”陈昶回答,同时说道:

“城外北边靠山的田地,如今被开辟为水田,已经种上了水稻。”

“不过具体能产出多少,还是得等到秋收再看,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冷的地方种植水稻。”

安东城比吉林城要冷,这个毋庸置疑,毕竟两地南北的直线距离就有五百多里,入冬也是安东城要早个七八天,开春则是能晚十来天。

这一来一去,安东城的水稻就少了半个多月的春季,自然要面临晚种早收的尴尬局面。

“好好管理吧……”

唏嘘间,朱高煦也在陈昶的带路上,参观起了安东城。

安东城的营造,基本与吉林城差不多,不管是火道、火墙,还是下水道、排污渠、水泥路,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简单看了城内的情况,朱高煦便在陈昶的安排下,在曾经的卜颜石堡,如今的安东千户所休息下来。

翌日,带着安东城的五百兵卒,他再次踏上了前往肇州城的水路。

水路上,朱高煦他们经过了曾经的金上京,也就是后世的哈尔滨。

不过这里没有金代的繁荣,更没有后世哈尔滨的先进,有的只有被灌木覆盖的遗址废墟。

“这里日后倒是可以再修建一座大城,安东城的地界始终有些狭长,而且这里有这么多废弃的砖瓦,用来修筑一个小城也不是什么难事。”

朱高煦在甲板上与随军吏目交代着,并且让人将船只靠岸,自己骑马上岸看了看这片遗址。

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变迁,曾经的水渠已经垮塌拥堵,成片的良田变成了河滩草场。

原上京城的遗址上,残砖断瓦遍地都是,还有许多腐朽垮塌的屋舍。

朱高煦捡起一块断裂的石砖,试了试它的强度。

由于是由石块切割而成,因此百余年的时间,并未让它的强度下降太多,倒是那些烧制的砖块已经不堪大用。

丢下手中石砖,朱高煦对身后跟随而来的吏目说道:

“这些石砖收集起来还可以筑城,烧制的砖块虽然腐朽,但也可以打碎后修建下水道。”

朱高煦这样交代着,同时骑马绕了上京城遗址一圈,边走边说道:“这遗址若是重建,按照原来的情况,可以修建起一个十余万人规模的城池,不过我们用不了那么大,一点点修建就是,而且田地也很容易再次复垦。”

吏目听他这么说,也是跟着点头附和。

上京城遗址四周的土地大多平整,尽管已经荒废,但毕竟在百余年前被人为开垦耕种过。

虽说有一些小树,但起码没有河道冲击下来的石头,只要给人给粮,几年时间就能恢复到曾经的模样。

“走吧。”

时间紧凑,既然已经给出了办法和建议,那朱高煦就没有必要继续逗留了。

带人返回船上后,朱高煦便一路向着西边的肇州城赶去。

赶在七月十二,朱高煦总算来到了肇州城地界,并且见到了肇州城的码头。

“殿下!!”

码头上,当值的兵卒瞧见了挂有‘渤海’、‘朱’等字符的旌旗后,许多人便朝着船队大声呐喊了起来,并且主动乘上小船,为船队引路进入码头。 船队在小船的引路下,很快停入码头船舶位中,下船后朱高煦看了看船舶位,果然瞧见了十艘两三丈长,吃水不过四五尺的二百料船只。

水泥修建的码头走起来十分舒服,和在安东城一样,朱高煦先是安排大军下船休息,紧接着自己去码头的仓库看了看。

在那里,堆积着数千石粮食豆料,显然都是刚刚运抵不久。

“马匹都运来了吗?”

朱高煦回头询问当值的百户官陈铭,二十五六的他面对朱高煦时,反而给人很稚嫩的感觉。

他腼腆的作揖:“回殿下,五千匹挽马,两千匹军马,都运来了。”

因此出兵的人比去年预期的多,所以作为代步工具的挽马自然也就增多了。

听到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朱高煦也满意颔首。

兴许是肇州城事情太多,因此傅让与林粟他们久久没有寻过来。

朱高煦也不恼,带着二百护卫骑兵便往肇州城赶去。

他还未曾来过肇州,这次前来倒也有许多好奇。

肇州城虽然是军堡,但营造的比安东城要好太多。

为了追求速度,傅让他们带着三千女真百姓与二千兵马在此驻扎,早早的就修建了从肇州城通往码头的水泥路。

这水泥路并不宽阔,仅有丈许,并且厚度也不过一寸许。

就这厚度,朱高煦估计放在后世,恐怕放在农村都得被人骂豆腐渣工程。

不过在出行不是靠腿就是靠马的时代,这样厚度的水泥路,已经算得上相当完美了。

肇州码头距离城池距离比安东城要远太多,在树林之中走了二里地,朱高煦他们才见到敞亮的前方。

待走出树林,前方出现的是数千光膀子干活的热闹场景。

“这个傅让,他倒是懂得利用东西。”

瞧着那数千弟兄和被他们驱使的数千匹挽马,朱高煦哪里还能不知道傅让他们在忙什么。

借着大军集结的机会,他们在这开辟荒田,为来年做准备呢。

在他调侃之余,前方道路上也出现了十余骑光着膀子的身影。

傅让与林粟、张纯等人策马而来,来到朱高煦跟前时,林粟与张纯都是愧疚作揖:“未能迎接殿下,末将惭愧。”

相比较他们,傅让倒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他都未作揖,只是用马鞭指着正在干活的弟兄们,骄傲道:“如何,这些日子可是在开拔前为你开辟了三千多亩旱地和二百余亩水田!”

“干得不错,准你今晚饮半斤米酒。”朱高煦笑得合不拢嘴,毕竟在关外,粮食比真金白银还金贵。

花费一个多月开辟三千多亩田地,这在朱高煦看来可太划算了。

尽管挽马们消瘦了不少,但大不了多喂豆料和草料就能养回来,可田地可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开垦的。

想到这里,朱高煦唏嘘道:“你若是去了辽东都司,怕不是辽东都司的耕田要在接下来几年翻倍了。”

“你这厮……好个调侃。”傅让一阵好笑:“去了辽东,可没有那么多粮食和挽马耕牛来让我随便糟蹋。”

“倒是你这条件,只要你下令,便是换个人,也能一直开辟良田。”

傅让这话说的不错,吉林城能发展迅速是因为老朱在给吉林城输血,加上朱高煦操持得当所致。

只要给钱给粮,想要开荒并不困难。

百姓没有资本开荒,说到底就是受限于粮食罢了,正因如此,自秦汉以来,官府都搞起了借粮给百姓开荒,三年归还的戏码。

不过这期间有的朝代有粮食,借一石还二石,有的朝代可就是与放贷无异了,不还个七八石,都别想走出衙门的大门。

不还?不还就把田拿来抵债。

如此一来,辛辛苦苦劳动三年,不仅什么都没捞到,还反而背上了一屁股饥荒,无奈只能去投靠士绅豪强,成为其手下佃农。

像渤海王府这种免费发放口粮,而且发的口粮还不一定能吃完的衙门,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同样开荒,就拿沐英与沐春这两个开荒能手来说。

他们二人驻兵云南十四年,所开辟熟地百万亩,而这只是沐英对开荒百姓提供‘日一升粮’的结果罢了。

再看吉林城,成人日二升半,小儿日二升。

成人还好说,胃口大的完全可以吃完,小孩那就根本吃不完。

吃得多了,身材自然也就往膘肥体壮的那方面走去,干起活来自然也就一把好手。

只可惜油水不够,不然粮食的消耗也就能下来了。

像后世人,在油水充足的情况,即便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男人,也不敢说能淘二斤半的生米来煮饭吃干净。

即便不说后世人,单说朱高煦自己。

他一个郡王,每日油水充足之下,即便个头力气再大,每日也不过吃个一斤的生米就已经饱腹了。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想着去美洲,把花生搞到大明。

尽管这个时代的花生亩产不如后世那样动辄六七百斤,但实际上也是有两百斤左右的产量,而它的出油率是在四成。

也就是说,每亩花生基本能出油八十斤,残渣还能用来做成饲料贩卖。

相比较之下,正常之下只有八九斗产量的大豆,出油率只有二成,品质好的才有三成。

一亩大豆,仅能出油三十至五十斤。

放在民生上,这点提高可以让油价更低,让更多百姓吃到油,继而减少对谷物的摄入。

至于土豆、番薯、西红柿等等作物,则是可以栽培在小麦、水稻无法栽培的地方,对环境要求并没有小麦水稻那么苛刻,是极好的副食品。

每每想到这里,朱高煦都恨不得自己亲自带人去美洲,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带回来。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他也与傅让他们走到了肇州城不远处。

眺望远方,朱高煦可以清楚看到肇州城的全貌,傅让也对他介绍道:“这肇州城,毕竟建设初衷是军堡,所以建造的不算大,东西南北各长百步,四四方方,占地三十六亩六分。”

“城墙高一丈四尺,宽八尺,长一里……”

“倒不是想建造太大,只是因为水泥跟不上。”

“如果不是这次要北巡,我也舍不得把水泥用来修路。”

傅让解释着,朱高煦也颔首询问道:“这城内,可以容纳多少人物?”

“修建了一百处院子,每处有倒座房十间,住下七千人不成问题。”

傅让如此说着的时候,他们也骑马进入了这肇州城内。

果然,穿过甬道过后,所见到的是宽不过丈许的水泥路,两侧都是连着的院子。

这些一丈高院墙上有着一些指头宽的孔洞,显然是用来射箭的。

朱高煦翻身下马,与傅让找了一处院子看了看。

走进院里,所见到的是一处处平房,平房高度约八尺,一旁有通往平房之上的梯子。

朱高煦走上去看了看,院墙高出平房两尺左右,人可以蹲着对院墙下的人偷袭反击。

以混凝土的强度,在没有用火药和火炮的情况下,哪怕是冲车也得撞个半天才能撞开这院墙,更别提这道路根本放不下冲车了。

可以说,傅让把肇州城修建成了一个乌龟壳。

“你这地方修的不错,就是不适合居住。”

朱高煦站在房顶,看着四周那一排排串联起来的院子,无奈一笑。

“这地方,我本就不打算用来给百姓住,日后若是要扩建,你将它视作军营或牢房就行。”

傅让倒是干脆,朱高煦闻言也无可奈何,只能下了平房,走上了肇州城的城墙。

他眺望肇州城外,对肇州城的地势十分满意。

在这一马平川的地方,肇州城是唯一的一个土丘,外人进攻就得仰攻,而渤海军可以居高临下的防守。

城外,靠近肇州城的地方已经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里,被傅让开辟出了许多田地。

如傅让所说的,数量足有数千亩之多,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准备育苗田。

“这地方就不栽种水稻了,我想着把城外的田地开辟为豆田,方便你日后北巡。”

傅让说出自己的想法,朱高煦听后也赞同道:“倒是不错,日后这里必然会多用骑兵巡边,若是能提供足数的豆料,倒也不用从吉林城运来了。”

“准备何时出兵?”傅让看着朱高煦询问,林粟、张纯等人也期待着。

面对他们的目光,朱高煦轻笑:“那就得看看我十七叔什么时候送来消息了……”

开会,更新晚了些

(本章完)

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25章 春和宫内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518章 颜李案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420章 亦步亦趋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122章 临出行前190.第190章 百步穿杨第589章 后记弘治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40章 衣锦还乡第523章 岁朝兆佳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42章 旁敲侧击第52章 街头斗嘴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443章 未雨绸缪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72.第272章 各怀鬼胎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518章 颜李案第2章 大教场第13章 大树营内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411章 喜上加喜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467章 朝鲜特供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72章 小鬼难缠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160.第160章 哈达岭之战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475章 父债子还第81章 孝陵之上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61章 解决民生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456章 衣锦还乡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146.第146章 水陆并进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551章 父析子荷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590章 后记正德(1)第353章 二下西洋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47章 东宫名录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592章 正德后记(3)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56章 陈年往事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82章 拓土之论第578章 帝悲恸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111章 喜事连连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第89章 孤家寡人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8章 徐氏治戎第458章 工业展开第94章 朝夕祸福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78章 何安瑶苗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55章 狐假虎威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117章 终得所愿
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25章 春和宫内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518章 颜李案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420章 亦步亦趋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122章 临出行前190.第190章 百步穿杨第589章 后记弘治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40章 衣锦还乡第523章 岁朝兆佳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42章 旁敲侧击第52章 街头斗嘴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443章 未雨绸缪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72.第272章 各怀鬼胎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518章 颜李案第2章 大教场第13章 大树营内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411章 喜上加喜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467章 朝鲜特供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72章 小鬼难缠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160.第160章 哈达岭之战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475章 父债子还第81章 孝陵之上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61章 解决民生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456章 衣锦还乡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146.第146章 水陆并进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551章 父析子荷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590章 后记正德(1)第353章 二下西洋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47章 东宫名录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592章 正德后记(3)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56章 陈年往事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82章 拓土之论第578章 帝悲恸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111章 喜事连连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第89章 孤家寡人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8章 徐氏治戎第458章 工业展开第94章 朝夕祸福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78章 何安瑶苗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55章 狐假虎威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117章 终得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