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

第207章 子债父偿

“甘越!”

城门处,甘越用不熟练的汉话说着自己的名字,朱棣也黑着脸颔首:“俺知道了!”

话音落下,他转身与姚广孝返回了城内,作势要去寻朱高煦。

看出他的意图,姚广孝拉住了他,尽量冷静道:“殿下不用去找二殿下,二殿下不一定会见您。”

“他敢!”朱棣怒目圆睁,姚广孝却叹气道:“除非您想闹得人尽皆知。”

他这话一出,朱棣愣住了,他没想到朱高煦这小子居然会拿这种事情来要挟自己。

“二殿下是故意与您说那事的,也是故意让人不让您出城的。”

“旁人若是不让出城,去寻二殿下找来令牌便能出城了,但您恐怕不能。”

“若是旁人知道了您都不能出城,那自然会不可避免的多想。”

“二殿下,就是料到了您不会把事情闹得人尽皆知,才敢这么做的……”

姚广孝的话,一字一句的扎入朱棣胸膛。

他没想到,他也有被自家老二算计到的一天。

只是比起心痛,他更担心一件事,因此他转头示意后边的护卫先不要跟上来,自己拉着姚广孝往前走了几步。

黄昏下,他阴沉着脸询问姚广孝:“老和尚,你告诉我,老二会不会逼着俺造反。”

“不会……”姚广孝很笃定的开口:“二殿下虽有武略,可声望不如殿下,倘若殿下不愿,三都司兵马难以受二殿下节制,则事情难成。”

“那他不让俺出去是甚意思!”朱棣正在气头上,自己懒得分析,干脆询问姚广孝。

关于这点,姚广孝也仔细想过了,所以他迟疑道:“兴许,是在等南边的消息,想看看殿下若是知道了南边的消息,还是否会如此强硬。”

“等南边的消息……”朱棣脸色难看了起来,毕竟朱高煦说过,自家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朱允炆恐怕很快就会继位。

只是朱棣不相信,他很清楚自家父亲的身体情况。

“殿下,难不成忘了陛下的家书?”

姚广孝一言惊醒梦中人,朱棣回想起了朱元璋的家书。

从某些角度来看,那封家书确实很像朱元璋的临终嘱托。

“这……应该不会的……”

朱棣不肯相信朱高煦和姚广孝的话,因此不等姚广孝再开口,他干脆摆手:“早些休息去吧。”

他不再去找朱高煦,因为他心里也很忐忑。

看出这一点,姚广孝任由他离去,只是在他走远后,姚广孝又走回了城门处。

“大师,请取……”

“请将军带贫僧去见见渤海王殿下。”

城门口,甘越见姚广孝带着两个护卫走来,他立马如刚才一样试图拦住姚广孝。

只是他还没开口,姚广孝就说出了他的目的。

他的目的出乎了甘越的预料,毕竟自家殿下也没交代过,因此他只能小心询问:“大师与我家殿下……”

“算是朋友吧。”姚广孝慈眉善目的形象倒是在这时派上了用场,不过作为塘骑百户,甘越却也不是那么轻易就会放人去见自家殿下的,因此他开口道:“请大师给出个名号,我差人去问问殿下是否要见您。”

“也好……”姚广孝颔首,紧接着报出名号:“道衍。”

“道衍大师请稍等。”甘越作揖回礼,随后派人去询问朱高煦。

约一字时,朱高煦便见到了甘越派来的人。

“道衍……”听到姚广孝的名头,朱高煦想到了前身的记忆。

在前身的记忆中,姚广孝这个人只与朱棣走的比较近,与燕府三子都算不得亲近。

仔细想来也不奇怪,毕竟姚广孝这人进入燕府的时候就已经四十七岁,而彼时的朱棣不过二十二。

对于姚广孝这种年纪比朱棣大,且又没有子嗣留于世间的和尚来说,他没有必要去选择一个王子。

毕竟以他的年纪,很大可能会走在朱棣前头,他想要的朱棣都能给他,没必要找三个王子。

“李滁,你去将他请过来吧。”

朱高煦对那兵卒回答,那兵卒也没想到自家殿下居然记得自己一个小旗官的名字,因此高兴的咧嘴:“是!标下这就去将那大师请过来!”

话音落下,他便退出了木屋,去请姚广孝去了。

见他离开,朱高煦也对木屋内的林粟、杨展等人笑道:“我们明日再叙旧,此刻先把时间留给那位大师。”

“好!”杨展他们也知道朱高煦是有事情要与那叫道衍的和尚聊,因此识趣的起身行礼,而后离开了这木屋。

王义带着另一名兵卒将木屋打扫了一遍,随后走到门口看了一眼朱高煦。

“你亲自带人巡查,别让人靠近这木屋二十步。”

朱高煦交代,王义也颔首走出了木屋。

不多时,先前离去李滁便带着一身黑袍的和尚走到了木屋门口。

“殿下……”李滁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朱高煦却轻笑颔首:“多谢了,伱可以退下了,我与大师聊些事情。”

“是!”李滁挺直腰杆,随后躬身作揖回礼,然后才喜滋滋的离开。

他们之间的对话,让站在门口的姚广孝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朱高煦和底层兵卒的关系都那么好,毕竟就连朱棣也只能做到与百户官、总旗官这类中下层武官处处关系罢了。

“大师请进。”

朱高煦的声音传出,姚广孝也没有磨蹭,他们二人都知道他们要聊的事情很大,最好是速战速决,不要拖延。

走进木屋,姚广孝便先行了一礼:“二殿下,别来无恙……”

“大师先坐下吧,想来您也知道我时间紧迫。”

朱高煦开门见山,姚广孝也顺势坐在了朱高煦面前那张被特意摆放的椅子上。

二人的距离不过一步,可以说抵足对谈。

姚广孝长得慈眉善目,如果不是一身黑袍比较醒目,恐怕朱高煦很难将他与历史上那位被称为‘祸国妖僧’的道衍和尚联想到一起。

“二殿下为何笃定那位即将离开……”

姚广孝的开门见山,比朱高煦的更加敞亮,朱高煦则是坦率道:“我清楚那位的情况,太原那位离开后,他便已经心力交瘁了。”

“眼下,他恐怕忙于为我那大兄准备登台事宜。”

“殿下又何故以为那位登台过后会针对您与殿下?”姚广孝问出他的疑问,毕竟他不觉得朱允炆会放着好好的答案不写,跑去另辟蹊径。

“人压抑太久,就会想要释放。”朱高煦坦然道:“如果不能得到释放,那便会积劳成疾,这点不用我过多赘叙吧?”

朱高煦把朱标的死说成积劳成疾,这虽然不太恰当,但也有一定道理,毕竟朱标确实是气血体虚而猝死。

“古人云,父死,子三年不改父制……”

姚广孝先借用古人之言,又对朱高煦劝导:“即便太孙登临大位,也需要守旧制三年,殿下您何必急于一时?”

“古人也说过一句话,那便是人走茶凉。”朱高煦直勾勾的看着姚广孝的眼睛:“若是萧规曹随是常态,那这个成语就不会那么出名了。”

“即便如此,殿下也不需要对燕王殿下那般。”姚广孝眼看说服不了朱高煦,便开始用父子大义来压他。

只可惜,他的这番言论,对朱高煦起不到作用。

“我如此,是为了保护父亲,而非是圈禁。”

他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尽管这想法在姚广孝看来十分牵强,但朱高煦有自己的道理。

历史上朱允炆为什么没有听从齐泰的建议,第一时间拿下朱棣,而是选择了河南的周王朱橚?

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的朱棣掌控着三都司二十余万兵马,并且北平之中大部分官员也与朱棣、徐达有旧,朱允炆怕逼反朱棣,因此选择了朱橚。

拿下朱橚后,朱允炆也观望了朱棣的反应,同时不断加重对朱橚的处罚。

从一开始的押至南京,再到后来朱棣无动于衷,进一步废朱橚与朱有炖为庶人,再往后流放云南……

这一步步,都是在试探朱棣的底线。

在确定了朱棣不会反后,他才开始收回朱棣手上的兵权。

在朱棣手中兵权收回后,朱允炆也不装了,庙堂之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公然建议削藩的大臣。

到了这里,朱允炆也就不再装了,一口气宣布了诸多针对藩王的政策,同时削去对南京有危险的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加大对楚王、蜀王、宁王的监视。

如此一来,如果朱棣还心怀不轨,南京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运河与山西、辽东、大宁来挤压燕府的生存范围。

可以说,朱棣能撑过朱允炆削藩的第一波,是因为他手上有兵权,而第二波,则是朱允炆为了针对他这个诸藩之长而走的第二步棋。

正因第二步走完了,朱允炆认为朱棣没有什么造反的可能了,所以他才会让张昺、谢贵二人对朱棣动手。

只是他没想到,二人居然因为情报泄露而翻车,而朱棣在河北一带的威望则是让他轻松拿下北平。

这一过程中,朱棣手中的兵权是最好的护身符。

朱高煦控制朱棣,就是担心出了什么岔子,导致朱棣提前松开兵权。

反正此刻大军在漠东,只要兵权握好了,等老朱驾崩的消息传来,时间也差不多五月下旬了。

不出意外,那个时候南京城就会出现许多关于削藩的言论。 届时朱高煦把兵权还给朱棣,让他带着大军慢慢返回北平,这一段时间朱允炆都不敢动他,只能去动早年与冯胜私下见面的朱橚。

建文削藩,必须得按照朱高煦知道的剧本来,他要做的就是维持这段剧本。

所以在朱高煦看来,他可不是圈禁朱棣,而是保护他。

当然,这些东西只有他知道,所以在姚广孝看来,朱高煦的话多少有些强词夺理了。

“燕王还需要保护吗?”

姚广孝看着坦然的朱高煦,对朱高煦的印象疾速下降。

“大师以为,我那大兄会如何削藩?”朱高煦没有直接回答,倒是反问起来。

只是不等姚广孝开口,朱高煦便率先开口:“削兵权,集中到京城,随后给予富贵,圈养起来?”

他所说的这些,都是历朝历代削藩的手段,因此姚广孝没能反驳,只能点头颔首。

“呵呵……”朱高煦轻笑:“恐怕他的手段,会让大师与我父亲大开眼界。”

他的笃定,让姚广孝举棋不定,毕竟他实在想不到朱允炆会开创出什么其它的削藩手段。

“我了解他,甚至比他自己还了解他自己……”

朱高煦继续开口:“他不会按照我的《削藩论》来,也不会按照我爷爷给他定下的那条路去走。”

“他压抑了太久,一旦释放,便会急于证明自己。”

“总之,大师按照我所说的来便是,这段时间除了父亲不能走出兀良哈秃城,其余诸将出入城门皆不会有所阻拦。”

天色暗淡下来,朱高煦拿起一根蜡烛点起,放在了他与姚广孝身旁的桌上。

飘零的火光,让姚广孝看不清朱高煦的表情,更猜不透他的想法。

“殿下难道不担心燕王殿下会脾气上头,命人冲开城门吗?”

姚广孝还在都朱高煦对朱棣不够了解,可朱高煦对朱棣的了解超过了他。

面对他的询问,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胸有成竹的露出笑意:“我爷爷对贪官污吏凶狠,可唯独对自家人凶狠不起来,哪怕家中出了再多的败类,他也只舍得自己教训,不舍得让旁人教训。”

“在这一点上,我父亲比我爷爷过之不及。”

朱高煦会担心朱棣才奇怪,历史上老三拉着人密谋毒杀他,都准备矫诏篡位了。

可朱棣倒好,连打都没打,只是下旨杀了老三的王府属官,对于老三本人是一点都没惩罚。

这也就是朱棣了,换做旁人面对这种事情,老三早就被腰斩了。

哪怕是朱元璋这种护犊子的性格,也起码要把儿子贬为庶人,关入凤阳高墙一辈子才能打住。

就朱棣在历史上对前身和老三的处理方式来看,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才到哪?

“如此,贫僧知道怎么与燕王殿下说了……”

当朱高煦答案说出的时候,姚广孝就知道自己和朱棣不可能说服朱高煦了,因为他把朱棣的性格拿捏的太死了。

他起身准备将这里的事情告诉朱棣,只是他才起身,朱高煦便开口道:“大师且慢。”

“嗯?”姚广孝疑惑回头,不知道朱高煦还能与自己聊什么。

他看向朱高煦,只见朱高煦的半张脸隐没于黑暗中,另外半张脸也在烛光下显得模糊不清。

“大师回去后,且与我父亲说,最快到月末,我便会放他离开兀良哈秃城,到时候我会返回吉林城。”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请父亲调一批军粮给我,算是日后我父子二人的退路。”

朱高煦一直想着怎么解决吉林城财源,即便已经让亦失哈去说服杨彬,即便老朱已经调了那么多粮食给他,可他心里还是止不住的犯嘀咕。

也因此,他很早就把目光打到了朱棣身上,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知道自己能参加这次北巡时那么高兴的原因。

由于老朱刚刚输送了钱粮给三都司,因此此时北平、大宁、辽东三都司的卫所储备仓都十分充盈。

二十余万大军民夫北巡,每日要消耗的粮食足有数千石。

只要朱棣稍微操作一下,朱高煦能获得的粮食、豆料都能以万计数。

“私动军粮,那是大罪……”

姚广孝没想到朱高煦居然敢把心思打到军粮上。

“不过是派兵马外出搜寻,正常拨发行粮罢了,何来私动军粮一说。”

朱高煦死猪不怕开水烫,并在后续补充道:“若是我那大兄没有削藩,我再还回去便是。”

“……”看着朱高煦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姚广孝不知道他的底气来自哪里,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朱高煦一定是掌握了什么消息,才敢做出这些惊世骇俗的事情。

他没有离开,而是坐回了椅子上,目光凝重的看着朱高煦:“贫僧想问殿下,若是那登台者真的削藩,您会如何?”

“我不会如何,或者说我不能如何。”朱高煦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真到了削藩那一日,我会等着我父亲动手,而不是我自己动手。”

“大师应该知道,即便我动手,我也只能拿下辽东罢了。”

“爷爷在燕山修了长城,燕山以北又有十七叔,我不论如何都无法危及关内。”

“只有父亲动手,我才有机会入关。”

“这么看来,殿下是与关内无缘了。”姚广孝听到了朱高煦的话,心里忍不住摇头。

他很了解朱棣,朱棣是绝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只要朱高煦没说谎,那朱棣就不可能因为朱高煦而波及到燕府。

至于朱高煦所说的他能拿下辽东,姚广孝也并不相信。

辽东有杨文、吴高、平安三人坐镇,傅让不过是督管辽南屯田的人,根本帮不了朱高煦太多忙。

渤海之兵不过一万三千户,如何能与十万四千户的辽东争斗,更别说辽东是军镇,各个城池都修建得十分坚固,朱高煦拿什么攻破这些城池?

恐怕他还没打进三万卫,山东都司与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的兵马就兵抵沈阳了。

“如此,贫僧告退……”

姚广孝起身离去,他不知道朱高煦还留着什么后手,但不管他留着什么后手,只要不波及燕府就足够。

瞧着他离去,朱高煦也能感觉到姚广孝对自己不抱期待,可他越是这样,朱高煦就越期待他与姚广孝在日后见面的场景。

“老和尚,我可没说胡话……”

他轻声调侃着,随后靠在了椅子上,闭眼休息了起来。

也在他休息的同时,姚广孝离开了他的木屋,回到了朱棣居住的木屋中。

他走进木屋的时候,朱棣正侧躺在木床上,独自发着闷气。

听着姚广孝那特有的轻盈脚步声,朱棣也瓮声瓮气的开口:“如何?那小子如何说的?”

姚广孝没有着急回答,而是点燃了蜡烛,然后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松了一口气后才开口道:“二殿下说,月末便将兵权还给您,放您自由出入城内外。”

“这段时间,城中诸将不会遭到针对,可以自由出入。”

“朱能和丘福、张玉他们也是?”朱棣听到姚广孝的话,猛的翻身坐起,却看到了姚广孝点头的画面。

“这么说,这小子是不怕俺把事情闹大?”朱棣有了一种面对自家徐妹子的感觉,他之前明明觉得老大更像徐妹子,老二像自己。

可现在看来,老二出镇地方后,反而是中和了两人的性子,将自己拿捏的死死的。

一想到自己被老二这样掌控,朱棣心里就不舒坦了:“他还说什么没?”

“说了……”姚广孝没有遮掩,将他与朱高煦的所有对话都说了出来。

听着从他口中转述出来的对话,朱棣心里是愈发冰凉。

他起身喝了一杯热水,缓解了一下紧张的情绪,然后才坐到了姚广孝身旁,小心翼翼的询问道:“你觉得,老二说的话有几分能当真?”

“您何必还要问贫僧,其实您自己已经有了答案。”姚广孝对朱允炆不是很了解,可朱棣对朱允炆可是十分了解的。

朱棣出镇北平的时候,朱允炆已经五岁了,所以他自然是见过朱允炆的。

对于朱允炆,朱棣觉得自家老二的评价十分贴切,他确实是在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

不过对于自家老二认为朱允炆会通过其它方式削藩,朱棣是不认可的。

毕竟在他看来,《削藩论》已经通过了全国藩王们的认可,唯一不服的朱㭎与朱樉也已经薨逝。

用这套办法,只需要两三代人,就能彻底解决藩王的问题,并且还能保障地方上的备敌、平叛,已经是一个万全之策了。

所以在他看来,朱允炆没必要去额外选一条路来重新走一遍。

况且自己这群人,说到底也是朱允炆的叔叔,他总不能杀自己叔叔吧。

“老二的话,俺觉得半真半假。”

朱棣给出自己的答案,姚广孝听到后也微微颌首,随后再询问:“那殿下是什么态度?”

“俺……”朱棣迟疑了一下,虽然感觉十分憋屈,但老二毕竟是自己的娃,所以他只能将憋屈继续下去:“俺就暂时休息半个月吧,至于军粮的事情……”

他想了想,确定不会有人能想到自己会往吉林城运送军粮后,他继续道:“老和尚你去让朱能和丘福、张玉他们每日率骑兵出城,就说巡边,然后从杨文那里调粮食。”

“对了,老二不是有个兄弟在杨文手下干活嘛,就让他们自己商量着来,反正俺不管。”

朱棣口口声声说自己不管,却把各种事情都安排好了。

看着他那硬着头皮也在帮忙的模样,姚广孝轻笑着摇头,紧接着起身离开了这屋子。

只是在他走后,朱棣拿着手中的水杯,看着眼前的烛火发着呆,不知道是不是在想朱高煦的话。

良久之后,他才放下了手里的水杯,起身躺回了那张木床上,嘴里还喃喃道:

“要是没事情发生,别以为俺不敢教训……”

话说到一半,朱棣又想到眼下朱高煦的勇武,声音渐渐虚了起来:“让你娘教训你!”

(本章完)

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107章 会厅议倭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563章 圣人亲至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584章 后记宣德(3)第125章 渡海登莱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第589章 后记弘治第375章 卧龙凤雏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72章 小鬼难缠第2章 大教场第519章 长治久安第366章 此子类父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21章 坝上江南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408章 新老更替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579章 时光如梭第343章第576章 烈士暮年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66章 各怀鬼胎第560章 朝日孝子165.第165章 偷梁换柱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441章 父慈子孝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66章 宫中密谈第43章 春和不和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594章 后记隆庆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589章 后记弘治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60章 好事成双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9章 营中小院第597章 后记隆永而终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484章 把控舆论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45章 为朱氏孙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32章 采生折割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第12章 天下糜烂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90章 燕府三宝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第415章 战争序幕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47章 东宫名录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第51章 孜孜不倦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93.第193章 却胡兵七百里第558章 和光同尘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63章 书房论兵第88章 晋府难安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37章 离经叛道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362章 后事之师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81章 孝陵之上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28章 潜龙在渊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77章 北地难安第2章 大教场第56章 陈年往事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60章 岳婿矛盾163.第163章 归家亦苦第42章 旁敲侧击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7章 便宜舅舅
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107章 会厅议倭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563章 圣人亲至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584章 后记宣德(3)第125章 渡海登莱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第589章 后记弘治第375章 卧龙凤雏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72章 小鬼难缠第2章 大教场第519章 长治久安第366章 此子类父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21章 坝上江南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408章 新老更替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579章 时光如梭第343章第576章 烈士暮年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66章 各怀鬼胎第560章 朝日孝子165.第165章 偷梁换柱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441章 父慈子孝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66章 宫中密谈第43章 春和不和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594章 后记隆庆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589章 后记弘治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60章 好事成双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9章 营中小院第597章 后记隆永而终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484章 把控舆论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45章 为朱氏孙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32章 采生折割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第12章 天下糜烂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90章 燕府三宝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第415章 战争序幕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47章 东宫名录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第51章 孜孜不倦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93.第193章 却胡兵七百里第558章 和光同尘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63章 书房论兵第88章 晋府难安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37章 离经叛道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362章 后事之师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81章 孝陵之上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28章 潜龙在渊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77章 北地难安第2章 大教场第56章 陈年往事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60章 岳婿矛盾163.第163章 归家亦苦第42章 旁敲侧击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7章 便宜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