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改书为史

“臣兵科给事中王骥,参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五月初,当唱礼声在春和殿内响起,一名身高体壮却身穿从七品官员常服的文官正在对朱高煦作揖行礼。

他的身长近六尺,官袍穿在身上鼓鼓囊囊,根本不像文臣该有的身材,反而像是武将。

“我听闻你科举时,骑射第一?”

望着长相刚毅的王骥,坐在主位的朱高煦来了兴致,起身走上前,饶有兴致的看着王骥。

作为洪武朝以后,以文官身份执掌军队并获得军功封爵的第一人,王骥的经历绝对可以用出将入相来形容。

以军事而言,面对鞑靼部的阿岱汗、朵儿只伯屡次入侵甘凉,第一次领兵的他就敢率不足三千的轻骑突袭鞑靼部阿台汗,致使阿台汗兵马几乎全歼,俘虏枢密、同知、佥院、万户、右丞、达鲁花赤等五十余人。

之后南下麓川,率明军渡过伊洛瓦底江,在伊洛瓦底江立下“石烂江枯,尔乃得渡”的石碑,并对印度东部及缅甸、暹罗等地土司、国王进行召见会盟,让诸部震怖,留下一句“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天威也”的话。

朱高煦之所以能对王骥这么了解,就是因为前世在滇西旅游时候,去到过当地祭拜他的庙宇。

麓川之役后,王骥被滇西少数民族认为是诸葛亮转世,在傈僳族、景颇族中极受崇拜,逐渐被神化,被奉为迤西、滇缅一带最大的保护神。

这次的鞑靼部没有足够准备,因此肯定逃不出朱棣的追击。

傈僳族人认为王骥死后,阴魂上了天,成为白马将军,因此在每年二月初八刀杆节中举行“下火海上刀山”的仪式,誓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勇气概祭奠王骥,表达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决心。

朱高煦生起了考校的心思,尽管王骥比他还要大两岁,但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处理政务,他都算王骥的‘前辈’。

对草原的熟悉程度,朱棣不比他们差。

不过恰好,朱高煦就自认为是雄主。

只是他确实没有亲自去过山西,光从奏疏上来看,也确实看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给他赐座,我要好好了解一下山西的事情。”

“回殿下,臣确实有上疏请求蠲免盐池拖欠赋税。”王骥倒是直接承认,并补充道:

“当地盐池百姓生活困苦不说,还要负担繁重的徭役,早已困苦不堪。”

从至正年间到如今,蒙古人早已被大明的汉人打出了阴影,除非能出现一个类似王保保的人物来率领他们创造一场大捷,不然他们与明军交战,始终都是未战先怯,还未交手就丧胆三分。

如今王骥敢如实向他禀告,这让朱高煦十分高兴。

“靖难时,臣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六年才得以参加科举。”王骥以为朱高煦在问他靖难时的事,故此如实回答。

可以说,除了亲手给王骥授爵的朱祁镇以外,除非遇到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不然其它平庸的君王还真的不敢用这种动辄功高盖主,还能出将入相的人物。

弄到最后,王骥不得不以跃马吃肉,盛情于声妓的行为来自污。

想到这里,朱高煦脸色浮现出一抹尴尬。

王骥作为兵科给事中,大明开国以来许多兵马调动的档案他都能翻阅,正因如此,他也十分了解明初诸将乃至如今的朱棣、朱高煦等人的用兵风格与手段。

“能开百斤弓,五十步内正中靶心。”王骥有些忐忑,对于朱高煦的上手,不免有些担心自家殿下有龙阳之好。

对王骥的观点,朱高煦给予了肯定,同时询问道:“听闻你前些日子去了山西的盐池,并上疏希望朝廷蠲免当地拖欠的二十万石税粮?”

朱棣找不到人可以回家,可他们丢下牧群逃跑,等再回来时,牧群早就被朱棣带走了。

毕竟就后来的情况来看,王骥的威望确实比朱祁钰和于谦的威望还要高。

缅甸打洛以东的地区,只要是王骥当年驻过兵的地方,都建有三崇庙,供奉三崇神王骥。

不过其中比较尴尬的一点是,王骥被召回,久不回归云南,并受到新皇帝冷落南京的事情传回后,居然被讹传成了新皇帝就把王骥召回,奸臣在二月初八为王骥接风的酒席上毒死了王骥。

如果按照历史来推断这个讹传,那在他们眼里,估计毒死王骥的那个奸臣恐怕是于谦……

王骥在意的是,这场交手,明军能给鞑靼部造成多大的死伤,以及鞑靼部遭受重创后,瓦剌部会不会来个坐收渔翁之利,侵占大明此战的土地成果。

在王骥看来,蒙古人除非舍弃妇孺和牧群,不然他们连都很难逃出朱棣的追捕。

毛忠差点全家被诛,靖难旧将陈懋郁郁而终,王骥冷板凳坐了三年还不够,突然又被下令解职回家,并且还要定期入朝来以示没有反心。

大理地区的部分白族也将王骥奉为当地的本主,是经济复兴之神,封号“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每年农历七月初十举行三崇本主王骥的圣诞庙会,当地人前往三崇庙为王骥祝寿。

朱高煦伸出手捏了捏王骥那隐藏在袍服下的腱子肉,满意点头的同时询问一句。

夺门之变里,于谦亲手训练的十团营中除了范广以外,其余诸将见到披甲上阵的王骥,纷纷站到了王骥这一边。

王骥年近三十,虽说没有上过战场,但他所在的保定府也是军户繁多的地方,自小就从军户口中听过与蒙古人作战的故事,更因此了解了蒙古人作战的习性。

“能开多少斤弓,射多远?”

“你的观点倒是不错。”

“好!”听到王骥的话,朱高煦笑着点头:“这份武功,就算放在诸将中,也是十分了不得了。”

朱棣可以带着半个月的军粮,带着几万骑兵横击大漠,可蒙古人却不行。

“陛下现今已经率兵北上抵达白城(兀良哈秃城),不日即将抵达鹤城卫,开始此次北征,你如何看待?”

没了牧群,一场白灾就足够摧毁一个部落。

“既然有这份武功,又出身保定,为何不选择早早投军?”

朱高煦自然知道山西百姓负担沉重,要不然他也不会屡次降低山西定额。

不过朱祁钰和于谦会这么做,朱高煦也能理解。

他自然不会觉得于谦是什么奸臣,但朱祁钰上位后,于谦他麾下那群依靠他的人确实把一些事情做的令人看不过去。

“臣以为,陛下此次出兵必然大捷而归,不过自此之后,朝廷也难以再找到和鞑靼部决战的机会……”

“朝廷虽然屡次降低山西赋税定额,然山西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一些百姓甚至衣不蔽体……”

他回头对亦失哈吩咐,王骥也连忙回礼表示感激。

待他入座,朱高煦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向他询问道:“就你所见所闻而言,山西百姓的困苦除了徭役和田赋外,还有什么?”

“自然是苛捐杂税。”王骥不假思索,并作揖道:

“臣路过山东时,所见山东百姓衣食充足,脸上也多见笑脸,河南、北平等地亦是如此。”

“只是等进入山西,山西百姓之疾苦足以让良善者垂泪。”

“朝廷在山西开设矿场,掘取煤炭,这对当地百姓本是好事,然而当地衙门却发动徭役,让百姓前往山中挖掘煤炭,一些衙门甚至规定每户每年需要掘煤千斤。”

“百姓居所距离煤场本就不近,为了掘煤,一些十一二岁的少年人都得在天未亮时起夜,徒步走十数里前往煤场掘煤。”

“如此一日下来,也不过掘煤百斤,并且还会被煤场刻意刁难,故意量轻重量。”

“光是煤场这一项,每年就足够耽搁百姓半个月的时间,其余更不用多说。”

“朝廷虽然规定了每年徭役不得超过二十日,但山西之地官员却以工期不成而延长,实际的徭役恐怕足有两个月之久。”

“殿下……”王骥作揖,声音带着几分难过:“山西之民,苦徭役久矣!”

“……”呆愣听完王骥所说的所有,朱高煦久久不能平静。

他以为自己屡次蠲免山西定额,已经让山西百姓的负担降低了,但实际上他还是低估了官员对百姓的盘剥。

想到这里,他不由看向亦失哈:“我派往山西官员数百名,可无一人告诉我这些事情。”

“如今若不是王骥,我不知道还要被瞒多久。”

“殿下……”亦失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见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朱高煦看向王骥:“我欲拔擢你为山西按察佥事,专纠官邪,戢奸暴,平讼狱,雪冤抑,以振山西风范而澄清吏治。”

“臣谢殿下恩典……”听到自己一下子从从七品被拔擢为正五品的按察佥事,并且还能在山西境内走动,王骥怎么会拒绝?

他作揖接下了这份旁人看来得罪人的差事,朱高煦见状也安抚他道:

“你若是能让山西官员遵纪守法,山西布政使司及按察使司的高官任你挑选!”

朱高煦口中高官,也只有布政使和按察使了。

也就是说,他是准备让王骥好好整治山西,也算是为他撑腰了。

“臣,定不负殿下用心!”

王骥躬身行礼,朱高煦见状也摆摆手:“准许伱休假三日,另给你派东宫护卫十二名,花销由东宫出。”

“你这三日好好休息休息,等去了山西,就没有能够休息的时间了。”

“臣告退……”王骥心知肚明,因此作揖退出了春和殿。

在他走后,朱高煦看向亦失哈,不满道:“我派往山西的那些人,还有西厂的人,为什么没有把这些事情上奏。” “到底是觉得这种关乎百姓疾苦的事情不重要,还是他们拿了当地官员的好处,不想上报?”

“这件事情,你和胡纶给我查清楚,一个月后给我答复。”

“是……”亦失哈知道现在怎么解释都没用,自己殿下只看证据,所以没有狡辩,而是应下了这份分内事。

“二哥!”

王骥才走不久,熟悉的声音就在春和殿内响起。

朱高煦看去,却是朱高燧莽撞的闯进了殿内,寻着自己就走了过来。

“你不去干清宫陪娘亲,来这里作甚?”

朱高煦整理了一下手中的奏疏,询问着这段时间已经相见到厌烦的朱高燧。

“娘那里太闷,我来你这里叙旧。”

见朱高煦不高兴,朱高燧立马就收敛了几分,自己从亦失哈手中接过了椅子坐下。

不过他坐了没一会,就把目光放到了《天下四夷宾服总图》上。

他凑近看了看,对旧港、吕宋、安南等地十分好奇,更是指着填上颜色,却没有任何卫所、衙门的台湾说道:

“这小琉球怎么改名叫台湾了,而且上面也没卫所啊,为何不派卫所?”

他十分好奇,朱高煦闻言只能叹气道:“上面疟疾多,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返回前,我不准备插足上面。”

“除此之外,从福建横渡海峡前往当地也比较困难,适合朝廷的只有从长江口一路南下这条航道比较安全。”

“目前来说,朝廷只需要掌握澎湖就足够了。”

朱高煦说着,便见朱高燧看着地图上的旧港说道:“郑和他们还没有离开旧港吗?这都几个月了……”

“不把旧港经营好,他怎么下西洋?”看着只有小聪明的朱高燧,朱高煦叹气起身,用指挥杆指向旧港的同时,一路沿着海岸线滑向昆仑角(好望角)。

朱高煦给郑和的任务很重,他希望把所有官场在第二次下西洋期间修建好,例如苏门答腊、大古剌、榜噶喇(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古里、忽鲁谟斯、剌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层拔国等等。

这些有的是国家,有的是城邦,一直从马六甲沿海到后世南非东北部海岸地区。

抵达昆仑角后,郑和会在当地设置一个昆仑宣慰司,并开垦耕地,建设城镇返回。

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前,这个宣慰司会从层拔国购买可以长期储存的粮食等待郑和抵达,并作为郑和前往中美洲、南美洲的补给点。

只要能和印加帝国、阿兹特克人沟通,并建立一定的友谊,届时郑和就能留下一队兵马,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找到朝廷所需的各种作物和植物。

这次的友谊建立,也方便日后大明走大明洋(太平)前往美洲西部,省去补给上的麻烦。

只要把各种贸易商品价格谈好,那船队就不需要带沉重的粮食,完全可以带着商品从大明洋前往中美洲的西海岸,然后用船上的货品和当地人换粮食。

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北美野牛的数量是数百乃至上千万头的庞大数量。

如果不是遭到白人滥捕滥杀,这群野牛足够当地土民正常吃数百上千年。

一想到欧洲那群家伙,朱高煦就气不打一处来。

大明眼下的情况是无法殖民美洲的,而且朱高煦也不打算殖民美洲。

相比较美洲,他更在意中南半岛和南洋。

至于美洲,大明完全可以用商品来换取黄金、白银等资源,并且可以放心扶持美洲上的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

美洲和大明的冲突注定不会很大,相比较之下,美洲和欧洲的冲突才让人好奇。

朱高煦很好奇,如果大明把马匹和甲胄、弩箭等东西带给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那欧洲人登上这座新大陆的时候,会遭遇到什么?

想到这里,他兴致勃勃的看着美洲的方向,而朱高燧见他看着地图上的美洲方向,也不由询问道:“这北洲和东洲上有人吗?”

“自然有的。”朱高煦闻言,当即走到了书架上,从书架上找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看上去很古朴,朱高煦将其打开后,上面出现了一段话。

【北荒者,距中国三万六千里,需越大河,渡冰海……】

“这本书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书,其中的中国按照《诗经》的解释是天子所居住的京师,也就是从周天子居住的洛邑到北洲,需要走三万六千里才行。”

“先秦一里和我们现在的一里长度不同,折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两万五六千里左右,但也足够很远离。”

“书上说的冰海,应该就是这里……”

朱高煦心知肚明的指着白令海峡:“这里就是冰海,据传天下大寒的时候就会结冰,可供人行走渡海。”

“另外一本书上就说了,北洲和南州的人是怎么到当地的。”

朱高煦说着,又放下这本书,找到了另一本看上去很古朴的书。

他翻开给朱高燧指出了那句话,上面的意思大概是在说,在燧人氏时期,由于天下大寒,华夏北部的一些部落渡过了冰海,抵达北洲后,因为依旧寒冷,所以不断向南迁徙,一直到他们来到一处暖和的地方才开始定居下来。

在书上,中原一共有三批部落先后进入北洲,并依次在南州、北洲与南州中部,北洲相继安家。

“这书也是先秦的吗?”

朱高燧看了看这古朴的书籍,朱高煦则是脸不红心不跳的点头:“应该是先秦的,我在古今典籍馆翻找的时候找出来的。”

“当时还找到了许多更早的版本,但那些书都因为保管不当被虫蛀了。”

“我准备等这次父亲北征回来,主持编撰一本百科全书,将这些书籍都拓印在新的百科全书中,在两京十四行省的省治分别设置一座藏书阁,让各地百姓可以阅览。”

“除此之外,我还准备收集从燧人氏到如今的一些史料,编为一本《华夏历史概略》。”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想法,朱高燧却不感兴趣,他关注点都在朱棣北征身上。

“大哥前些日子给我写信,说让二哥你有时候劝劝爹,别让爹北征,让他多陪陪娘的时候,也好好修养修养,毕竟他也四十八岁了。”

朱高燧说着老大让他代传的话,朱高煦听后却不是滋味。

什么叫“也四十八了”,你们怕是不知道这老头差点把我们三兄弟熬死……

一想到年纪最小的老三都才比朱棣多活七年,朱高煦真不觉得有什么好劝的。

这一世有自己分担,朱高煦都担心朱棣能把他们三兄弟给熬走。

“爹的身体,比老大和你的还强壮,你们担心他,不如担心担心你们……”

朱高煦瞥了一眼朱高燧,朱高燧还以为是他生气了,连忙闭嘴开始看地图。

倒是瞧他这模样,朱高煦就知道他大概是有事情要求自己,所以冷静开口道:

“你无事不登三宝殿,之前来,每次都让我赏你点东西,今日恐怕也不是单纯的叙旧吧?”

“嘿嘿……”朱高燧假装腼腆的笑了笑,然后才小声道:

“二哥,您看看您说的这话,我只是想您了才过来。”

“在您面前,我比在爹面前都老实,哪敢来要什么东西啊。”

“只不过是你看我可怜,随便补贴补贴弟弟罢了。”

如果说朱高炽继承了朱棣的体态,朱高煦继承了朱棣的能力,那朱高燧估计就是继承了朱棣的厚脸皮。

看着朱高燧这厚脸皮的模样,朱高煦直接坐回位置上:“给你三息时间,不说就滚。”

“说说说!”听到朱高煦要赶自己走,朱高燧连忙凑上跟前帮朱高煦捏了捏肩膀,一边捏一边说:

“我前些日子看见宫人带一匹马去散步,他们说那马是您的赤驩。”

“您的马我肯定不敢有想法,我就是想要两匹它和大食马生的马驹……”

朱高燧说出了自己的意图,要知道即便是汗血马和大食马所生马驹,那也是价值千金的存在,不得不说他还真敢要。

“这个问题不大,前些日子赤驩刚刚配种,反正你要在京城照顾娘,等你走的时候,我让人送你两匹它的马驹。”

朱高煦说罢,朱高燧立马作揖:“谢二哥!”

“滚吧……”

“诶!我这就滚……”

第401章 再议北征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36章 以利诱之第38章 宋国公府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第95章 身不由己第114章 东宫三杰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27章 练兵为强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605章 地府翘首以盼朱高煦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13章 大树营内320.第320章 高歌猛进第340章 青藏驿道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第477章 拉帮结派第591章 后记正德(2)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357章 朱家欢乐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519章 长治久安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598章 后记永历(1)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461章 解决民生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380章 白手起家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482章 狼子野心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613章 地府不装难受朱重八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7章 东宫名录第594章 后记隆庆237.第237章 宁王归心第377章 明灭锡兰第521章 西方来敌第537章 苏州游行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第92章 鸟尽弓藏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9章 营中小院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6章 阴晴圆缺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5章 洪武暮色第455章 人在囧途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507章 乱云飞渡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18章 小子野望第39章 敲山震虎第579章 时光如梭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53章 难成大器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86章 后记宣德(5)第432章 生擒元裔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593章 后记正德(嘉靖)第584章 后记宣德(3)294.第294章 相川金矿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375章 卧龙凤雏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73章 平倭论
第401章 再议北征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36章 以利诱之第38章 宋国公府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第95章 身不由己第114章 东宫三杰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27章 练兵为强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605章 地府翘首以盼朱高煦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13章 大树营内320.第320章 高歌猛进第340章 青藏驿道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第477章 拉帮结派第591章 后记正德(2)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357章 朱家欢乐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519章 长治久安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598章 后记永历(1)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461章 解决民生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380章 白手起家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482章 狼子野心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613章 地府不装难受朱重八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7章 东宫名录第594章 后记隆庆237.第237章 宁王归心第377章 明灭锡兰第521章 西方来敌第537章 苏州游行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第92章 鸟尽弓藏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9章 营中小院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6章 阴晴圆缺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5章 洪武暮色第455章 人在囧途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507章 乱云飞渡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18章 小子野望第39章 敲山震虎第579章 时光如梭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53章 难成大器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86章 后记宣德(5)第432章 生擒元裔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593章 后记正德(嘉靖)第584章 后记宣德(3)294.第294章 相川金矿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375章 卧龙凤雏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73章 平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