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仪是悄然出城的。
甚至连何治胜都没有通知。
作为一个龙禁尉的资深武官,他在龙禁尉内部有着自己的人脉和消息来源。
当卢嵩开始态度暧昧时就有消息传来,他就开始警惕起来。
但是他也知道卢嵩和张瑾与冯紫英关系一直处得不错,尤其是张瑾更是多年老交情了,比自己这个好不容易盘上亲戚关系的侄儿可更为密切。
所以在最初他也只是警惕,然后不动声色的打听消息,但后来卢嵩频繁召见张瑾时,他就意识到不对了。
张瑾时旗手卫指挥使,直接掌管宫禁,而且旗手卫比勇士营和四卫营地位略高,整个宫禁日常安排虽然名义上是旗手卫与四卫营、勇士营商量着来,但是也还是有一个主次,一般是旗手卫来提出方案,如果四卫营和勇士营没有异议就执行,有异议则另议。
卢嵩与张瑾的接触悄然密切了许多,这是以前未曾有过的,这不能不让冯子仪起疑。
随后他便安排人死死盯着张瑾,这很危险,但好在张瑾不是龙禁尉的人了,而是旗手卫指挥使,在这方面的警惕性已经不及在龙禁尉时那么敏锐了,所以还是被冯子仪发现了一些端倪。
尤其是连前兵部尚书张景秋都和二人接触过,那就更让人起疑了。
半个月前张瑾以二十日后要对旗手卫进行一次拉练训练为由和勇士营调换了宫禁守卫轮值,本该是勇士营守卫这一轮十日换成了旗手卫。
冯子仪当即就有些担心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随着城中的些许风声也开始传出来了,内阁里的不睦甚至争锋相对,齐相的病重,李三才的突然活跃起来,下一任首辅之争的传言,这都像是隐藏在迷雾中慢慢露出一鳞半爪的真相,让冯子仪悚然心惊。
当他悄悄去冯府面见冯唐谈及此事时,冯唐也意识到了危险的逼近。
尤其是冯唐更知晓今日齐永泰就要召见阁臣们准备议定更替内阁之事,这意味着如果有些人要行不轨之举,那就会在这一二日,而冯紫英也早就来信提到信送回京师三五日后他会抵达蓟镇治所三屯营巡视。
在冯子仪去冯唐处之前两天,孙绍祖托人带信也刚送到冯唐这里,这让冯唐也是倍感焦急。
种种迹象指向就是这一两日之内,京中必有大变发生,也幸亏冯紫英相当果决地就奔赴蓟镇“巡视”来了。
算一算日子,冯紫英差不多也就到了,所以冯唐毫不犹豫让冯子仪立即赶赴三屯营报信。
冯紫英的确已经到了三屯营。
离开广宁他一路日夜兼程,不敢有半点耽搁,就是担心其中出什么差池。
虽然觉得齐永泰和乔应甲他们应该有些警惕,应该会有应对之策,但是转念一想齐师过于清正,只怕对一些阴毒手段未必就能适应,而如果龙禁尉这个最重要的耳目一旦失聪失明,那必定会对内阁的判断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误判。
这个时候冯紫英才意识到自己这两年离开京师城带来的许多后遗症,那就是不在中枢,很难最直观地感受和评判昔日的盟友、朋友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多大变化,进而也难以做出合理的应对。
像萧如薰之流就不说了,本身就不是一路人,但麻承勋却是有些渊源的。
自己举荐了他,但是冯麻两家在大同的确属于竞争对手,但是大家现在都跳出了大同,理论上矛盾就已经消减了许多了,如果刻意拉拢交好,未尝不能笼络过来,只不过自己却没有那么多精力来,而被李三才甚至是万统帝得手了。
有些东西错过也就错过了,冯紫英也不在意,只要牢牢抓住主动权,那就不怕。
黄得功和左良玉两部已经提前到了指定区域,当然也是以拉练演习为由,因为规模不算大,又在蓟镇自己辖地,所以只是蓟镇概略地向兵部通报了一下情况。
“世功兄,恐怕这样不行。”冯紫英一到三屯营就直接批评了尤世功。
虽然之前就已经专门去信要求尤世功要做好调动兵马的准备,但是因为涉及到京中之事,冯紫英并没有说明理由,尤世功还以为就是冯紫英要大略检查一下战备情况,所以只在三屯营本部布置了一万余人用作演练。
在父亲送信来的路上就提到了宣府军几乎精锐尽出,除了必须要留守边关不能调动的,超过五万人的精锐已经进驻了怀来卫,如果再加上孙绍祖的一万余人,也就是说在京师城的西北方向已经集结了六万多接近七万边军精锐。
可以说,只要刘綎一声令下,这七万边军突然抵近京师城下,在京师城中支持李三才的五军营控制城门开门,几无悬念。
黄得功和左良玉两部虽然提前进入了指定区域,但是两部加起来也只有一万六千余人,哪怕孙绍祖突然倒戈,估计也很难牵制或者抵挡得住一力前进的宣府军。
还好在抵达三屯营之前,冯紫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集结在牛庄的登来军贺人龙部终于破冰出航,直奔大沽来了。估计这个时候也应该抵达大沽了。
贺人龙部有两万人出头,这一部抵达大沽便能迅速西进,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两三日内就可以进抵通州一线,如果刘綎真要妄动,那就说不得要让贺人龙部也加入进来了。
尤世功有些诧异,也隐约有些觉察,但是冯紫英没说破,他就不愿意去说透,京中之事,冯紫英可以掺和,他不行。
“总督大人何出此言?”
“世功兄,咱们也是多年老朋友了,虽然现在各有职责,但是就咱们俩人,不必拘泥,你就叫我紫英就行。”冯紫英其实和尤世禄、尤世威更熟悉一些,反倒是尤家三兄弟这个大哥还要隔一层,但是有老爹和自己这么多年感情和交道,关系当然也不一般。
“世功兄,你若是连这点儿耳目都不明,那你这个蓟镇总兵恐怕就不够格了啊,怎么,在我面前还要装傻充愣?”冯紫英笑了笑。
“哎,紫英,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可内阁内部之争,都是文臣们的事情,哪里轮得到咱们这些武夫去关心过问,咱们最好就是躲得远远地,啥都不知道,听上边命令就行。”尤世功叹了一口气,“武人过问这等事情,离祸不远。”
“呵呵,躲得远远地?如果躲不了呢?如果我要掺和呢?”冯紫英目光澹然,语气却直白:“有些事情是躲不过的,你是蓟镇总兵,京畿门户,躲得过么?祸福相依,没什么好躲的,也躲不过,特别是有我这个总督在,就更别想躲。”
尤世功张口结舌,呼吸急促,看着冯紫英好一阵之后才讷讷道:“紫英,老大人可知晓?”
“能不知道么?他就在五军都督府里,每天都要去熘达一趟,京师城里的事儿绕得过去么?”冯紫英见尤世功问出这一句话,心中也是一松,这一位执掌蓟镇多年,经过几轮调整,已经算是牢牢掌握了蓟镇,如果坚决不同意卷入进去,自己还真的有些棘手。
尤世功当然也在掂量。
他当然清楚自己这个蓟镇总兵的分量,多年前永隆帝就曾经拉拢过他,他没有拒绝,但是也没有说就翻脸不认老上司的恩义了,尽可能地保持平衡,而后永隆帝出事,万统帝继位,当然也对他百般拉拢结交,但这他就没太大兴趣了。
冯紫英的强势崛起,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大周边军中的形势。
他大手笔对京中诸军以及甘宁、山西、辽东、大同、江北、登来诸镇的调整,彰显作为兵部侍郎的风采,而且连续几次剿抚山西也好,征战辽东也好,南下解决江南也好,都让冯紫英这个知兵文臣的名声达到了巅峰。
武人中鲜有不对冯紫英认可敬服的,即便是柴国柱、麻承勋、杨元这些不太服气的,也不得不承认冯紫英堪称大周朝以来文臣中最善于掌兵用兵的,而且在选将用材上也是极为大胆,因此也赢得了一大批新锐将领的拥戴。
而后组建陆军军官学校和水师军官学校更奠定了他军中第一人的基础,哪怕张怀昌和孙承宗贵为兵部尚书,在武人心中地位也远逊于冯紫英。
“那末将自然是听从总督大人的命令的。”尤世功不再犹豫,断然应道。
“嗯,世功兄,你有这份自觉就好,有些事情躲不过的,新的格局已经形成,运转良好,但有的人却想要倒行逆施,还像沉湎于原来的旧时光,或者不甘于退出历史舞台,螳臂当车,岂不可笑?”冯紫英悠悠地道:“还有的人,囿于私情私义,看不清形势,昏头昏脑,这样的人早就该淘汰掉了。”
虽然不太清楚冯紫英话语里所指具体指谁,但大略也感觉得到就是那几位,可这一场风波卷起来,究竟算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尤世功自己都拿不准,一边有皇上,也有阁臣,一边是内阁文官们,孰是孰非?
不过孰是孰非不重要,谁能胜出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