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比干的治国能力呢?
比干到底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儒生误国,说的就是他们这一号人?
而且,被他们口口声声责骂的小人们,最后都战死沙场,鞠躬尽瘁,真没有辜负自己这个大王对他们的信任——可现在这些义愤填膺的人呢?他们哪一个曾经抵抗过周军的一星半点?
周军一来,他们立即便主动投降了。
就算他们反对自己,认为自己根本不配为大王——可是,别人能投降,他们不能!他们身为成汤子弟,难道不知道国破家亡的后果?
大商一倒,祖宗庙堂被推翻,宗祀被损毁,从成汤开始到大商的历代帝王,再到他们自己的祖父以上,纷纷都会遭受极大的侮辱,从此再无容身之地,他们口中号称的比天还大的祭祀,也就此中断——
他们那时候怎么不想想这些关键?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投降的时刻可是跑得比兔子还快啊。
受德冷冷地看着这群人。
这群真正意义上的小人——他很奇怪,为何当年那么长的时间,他根本看不透这些人,还一直认为这些好歹是同宗族人,同为成汤的后裔,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大商完蛋。
可现在,他早就知道了。
在这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小人眼里,成汤完蛋不完蛋不要紧,大商完蛋不完蛋也不要紧,只要自己不完蛋就行了。
而他们之所以恨不得大商快点完蛋的原因也和简单——就是自己废奴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恶来等人占据了几个实权位置。只可惜,飞廉等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正因为太少了不足以对抗,才让他们防患于未然,先动手,提前将自己推到了死地的位置。
帝辛还是不动声色,再等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才道:“比干,你继续说下去……”
比干一开口便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再到第二条时,几乎引起了全体人的共鸣,当然心里就有底了,所以,他再开口时,气不喘了也不咳嗽了,声音也大了好几分了。
“第三条嘛,那就是有关大王登基的这件事情了。众所周知,我成汤自来是兄终弟及,也就是继承王位的时候一般只看品德和岁数,而不会把王位传给年幼的小娃娃,以免大权旁落。可是,从大王开始,便开了一个很坏的头,虽为一母所生,可某些奸臣却蛊惑先王,非要来一番歪理邪说,居然说先王后在怀微子大人时身份为妾,所以微子就是庶子,而先王后怀大王时为王后,大王才是嫡子,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嘛!明明是一母所生,先王后成了王后,微子大人自然就是嫡子,这有什么好争论的?可惜,之前的先王被小人蛊惑,一念之差造成了兄弟之间的不和睦,这才有了兄弟阋墙……而到大王的时候,居然还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老臣认为,这非常不妥,必须恢复兄终弟及的传统……”
好家伙。
这哪里是呕心沥血的建议啊,这是呕心沥血要把自己置于死地啊。
居然连继位的合法性都被质疑了。
群臣听得这话,倒不敢盲目附从了,只是战战兢兢地看着大王,看大王到底有什么反应。
毕竟,这样的话,也只有比干大人才敢说了。
大家都为比干捏了一把冷汗。
这话,大王怎么也得火冒三丈吧?
会不会一怒之下就杀了比干?
可是,台上的大王居然端坐,没有出声。
他沉默。
大家也沉默。
空气中,有一种很难堪的气氛。
终于,还是比干自己打破了沉默,他的脸更干枯,声音也是干巴巴的:“综上所言,老臣认为,大商之所以造成今天的乱局,大王自身要背负很大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也因此,大王必须下罪己诏,亲自设坛祈雨,祭祀上天,恢复大商的传统,尊重宗族旧臣们的利益,尊重各诸侯国的利益,为蠢蠢欲动的西岐做出道德的榜样,如此,外敌不攻自破!”
他补充:“想当初,我们的先祖成汤,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九死一生才驱逐了大夏的暴君夏桀,建立了大商,有了这万年坚固的江山。可是,成汤立国之后,却接连遭遇大旱,干旱连年,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成汤便向自己下了罪己诏,披头散发跪在树林里向上天祈祷,陈诉自己的罪行,认为是自己德行浅薄才激怒了上天,让上天惩罚自己一个人,饶恕天下百姓。最终,成汤的行为感动了上天,罪己诏之后,立即降下甘霖,解除了困扰大商多年的干旱,从此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民才有几百年的安居乐业……”
成汤都能向自己下罪己诏,你帝辛怎么不能呢?
难道你自认为你比祖宗成汤更高明?
你还不好好反省反省?
你识趣的马上开设祭坛,大肆祭祀上苍,而且还要跪在地上忏悔,恸哭,披头散发地认罪,在自己脸上烙上罪人的字眼——把这些都做足了,看看上苍饶恕你不。
如果饶恕你,你就是合法的君主,还可以继续统治下去。
可如果这场大雪无法停止,那就代表上苍根本不饶恕你了,那么,对不起,你根本就不配再做大商的君王了,该怎么办,你就看着办吧。
无论如何,只要下了罪己诏,帝辛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了。
比干顿了顿:“老臣自知时日无多,忠言逆耳,还请大王采纳!最后这几句也不得不说,朝歌之所以内忧外患,大王自身的责任很大。想当初,一直都是万国来朝,诸侯们对我大商毕恭毕敬,年年纳贡。可是,这些年来,大王屡屡对外争战,驱逐边境蛮夷,这也让诸侯们在震恐之于,对大王滋生了戒心,生怕自己也遭到大王的攻击。离心离德,便从此开始。所以,希望大王最好停止干戈,对内可以让百姓休养生息,对外也让诸侯们放心,逐渐打消对大商的戒备,所谓不要好大喜功是也。此外,对内也要做出改变,要让老贵族们切切实实看到大王的诚意,要注重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