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就在姚兴华对自己辖区内的两大军工企业改组进行得热火朝天之际,朝廷有关两江报请组建新军的批复,也正式下达了。
自十月二十七日姚兴华上表请旨,到十一月十二日批复下达,前前后后仅用了十六天时间,刨去文书往返两地所需要时间,这一次清廷的办事效率之快,着实出乎姚兴华的预料之外。而更让姚兴华没有想到是,慈禧和光绪不但恩准了自己所请,还额外加旨,将新军由两镇一万人增加到四镇两万人,并由朝廷从国库每年增拨二十万两白银,以资新军日常用度。
原来,当姚兴华的奏章用四百里加急呈送到军机处的时候,正好赶巧李鸿章为了北洋水师的事情也在北京。当他得知姚兴华报请在两江筹练两镇新军的时候,不但自己也上了一道折子声援姚兴华所请。更是亲自跑了几位军机大臣府第,做他们的工作。
结果在李鸿章的努力之下,再加上姚兴华南洋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两江编练新军的申请,很快就获得几位军机处大臣的一致认同,写好军机条陈后进呈给了光绪皇帝。
此时的光绪皇帝,刚刚亲政还不到一年时间,正处于立志奋发图强,做一个中兴之主的兴奋期,在看完姚兴华编练新军的奏章和李鸿章的附议折后,连连拍案叫绝,直称李鸿章和姚兴华是他大清国中兴之臣。
就在光绪皇帝正为姚兴华和李鸿章的奏折大呼快哉的时候,在储绣宫里,大清国的真正掌权人,慈禧皇太后正在和隆裕、桂祥、还有裕庚坐在一起拉家常,德龄和李连英则站在一旁伺候。
“这会子,咱们的皇上在干什么呢?”慈禧一边品着茶,一边若无其事向坐在一旁的桂祥问道。
“回老佛爷,咱们皇上这会恐怕还在批阅奏折呢,我过来那会,好像正在看两江总督姚兴华关于编练新军的呈报。”桂祥小心而详细地回答着慈禧的问话。
在今年年初立后大典上,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对于慈禧出于政治需要一手包办的他和隆裕的婚事,极为反感,本来按照清朝的礼制,在册立、奉迎典礼结束后,皇帝还要在太和殿宴请皇后的附近乃至整个皇后家族,并由在京的满汉大员培同庆贺。竟然藉口有病,将这规模盛大的宴请撤销了,后来把宴桌分送给在京的王公大臣时,竟然“未提后父、后族”,以致京师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年轻的光绪皇帝想用这种方式表示他对这场婚姻的不满,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不理智的举动,彻底的将桂祥牢牢的拴在慈禧的战车上。
“这个姚兴华,还是年轻阿,就爱捣鼓着这些个新鲜玩意,也不知道这次办新军,又要花掉朝廷多少银子,哎,劳民伤财啊。”慈禧的语气,竟有些恨自己儿子不学好的语气在里面,可见慈禧对姚兴华有多么的宠信了。
“老佛爷教训的是,我看咱们大清国的那些个督府官员,都应该向老佛爷学学如何爱民如子。不过据臣听军机处的几位大人说,姚大人这次编练新军,似乎没打算向朝廷伸手要钱,而是要自行筹措解决。”由于曾经做过出使曰本特命全权大臣和驻法使臣,所以裕庚对新式陆军的认识和了解,要比这些常年居住在高墙深宫之内的人深刻的多,所以在话语之中,多多少少就有些为姚兴华说话的意思。
“不管是朝廷的钱,还是他两江的钱,还不都是咱大清国的钱,不都是咱大清国万千子民的民脂民膏,都容不得半点的挥霍啊。好了好了,今个咱们只唠家常,不谈国事,国事就让皇上操心去吧。”
懒得再在这件事情上继续说什么的慈禧,转过身来拉住站在一旁德龄得手,和声对裕庚说道:“我说裕庚啊,你生的这个女儿好啊,不但乖巧可爱,还深明礼德,我很喜欢。”
“能讨得老佛爷喜爱,能伺候在老佛爷的身侧,这些都是这孩子的福气。”说起自己的宝贝女儿,裕庚的老脸上就乐开了花。
慈禧一边慈祥的看着美貌如花般的德龄,一边接着对裕庚说道:“看着你这个宝贝女儿啊,我有时候就在想,不知道是那家得少爷,那么有福气能把德龄给娶回家呢。”
慈禧说者无心,裕庚可是听者有意,早就知道自己这女儿看透了宫廷中的冷漠、阴森、险恶,早已愿再继续呆下去,赶忙抓住这个机会,向慈禧小心的说道:“老佛爷今个提起这件事,奴才就想斗胆求老佛爷一个恩典,德龄去年随奴才回国的时候,就有十七了,眼瞅着今年也已到了年尾,过了今年这孩子就要十九了,奴才眼看着别人家的女儿,这个岁数有的都当上了额娘,奴才这心里面。”说到这里,这裕庚竟要流下泪来。
“哎呀,你看看,要不是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一层呢,哎,都怨我,给德龄耽误了。既然说到这了,依我看啊,咱们今个就把这事给议议吧,你们都想想,咱们大清国,谁家的儿子能配得上咱们德龄。”
德龄一个十八岁的花季女孩,突然之间发现这间屋子的话题莫名其妙的转到自己的婚姻大事上来,不免有些害羞的想要躲起来,可此事又关系到自己能否逃离这高墙牢笼,以及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只好红着脸,硬挺着留下来偷偷的倾听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