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孤家寡人

“淅沥……”

寒冬腊月间,在北方百姓都在家中休息,煎熬渡过寒冬的时候。

山西大同地界的某处镇子却充斥着身穿薄衣,身上黑黢黢一片的工人。

在那山包之下的矿洞口,不断进出着矿工,他们有的挑水、有的推车,还有的换班出来休息,身上虽然很脏,可脸上笑容却不减。

他们是大明在山西官营煤矿场的矿工,每日的工作就是采矿。

不过与平日不同,今日这片矿区的所有矿工都被从矿坑里叫出,一辆辆马车也驶入了这片矿区。

“张主薄,这就是大同煤矿,一共有近三千矿工在此地工作,南边刚才经过的集镇就是他们亲眷居住的地方。”

随着一名青年走下马车,矿场的主事连忙迎接上来,与这名青年介绍着大同煤矿的所有。

对于他所介绍的一切,青年颔首表示知晓,同时开口道:

“这次朝廷派来了二十名太学士,他们会负责指挥你的人安装抽水机。”

“这些抽水机已经在房山矿区试过了,效果很不错。”

“如果这些抽水机可以在大同同样作用,那大同的百姓就不用担心柴火问题了。”

张成山与主事交代着,同时向矿区走去。

主事身旁一名掌事见他走远,特意低声询问:“这人不过是一个主薄,您为何这么尊重他?”

“小声些,这厮是渤海走出的主薄,与其它地方的主薄可不一样。”主事连忙让掌事收声,随后笑脸盈盈的跟上了张成山的脚步。

不多时,在所有工人的见证下,一台台长宽近六尺的钢铁物体被抬下马车,其沉重近千斤。

矿工们帮忙将它抬下马车,随后便见一些穿着穿着黑色粗布麻衣,但长相十分白净的青年开始指挥矿工们搬运机器。

在他们的指挥下,一根空心长杆被连接进入矿坑,随后被他们用组件连接一个长宽三尺的小机器。

很快,一根长长的,韧性还算可以的黑色空心管子被连接到了矿井底部,并被人指挥固定在了那个小机器的另一头。

“取些煤炭来!”

一名三旬左右的男子开口,几名矿工见状纷纷动手,将一筐筐煤炭搬到了矿坑外的那台大机器旁边。

“来十个读过小学的来学习。”

又是一声召唤,很快便走出了十名十八九岁的矿工。

“你们看着,这抽水机是这么操作的……”

在太学士的教导中,抽水机的锅炉被打开,煤炭被他用铲子铲入其中,不多时点火开始燃烧。

随后,只见他的手在机器上拉动了几个操作杆,不多时那被他称呼为抽水机的存在便发出了“嗡隆隆”的声音。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将四周的矿工们吓了一跳,但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四周的矿工被吓到后,不仅没有远离,反而越靠越近。

“好,现在和我去打开里面那个泵!”

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太学士,可面对矿坑,他却并没有展露什么嫌弃的表情,而是很轻松的带着矿工们深入矿洞,在里面启动了帮助抽水的泵。

在他们打开水泵的一瞬间,那个被蒙上粗布,用铁丝绑好的抽水口立马开始对矿坑开始抽水。

只是几个呼吸间,矿坑之中的水便通过抽水泵往外面的抽水机送去,最后将矿坑之中的水抽出了矿洞之外。

“抽出水来了!”

“真抽出来了!”

“水好多,这么一会,比我一个时辰运出的水还多!”

“不是,有东西抽水了,那我们干什么?”

“对啊,不会不要我们了吧……”

一时间,矿工们的议论声甚至将抽水机的运作声都给遮蔽了。

面对他们的担心,张成山上前让人关停抽水机,随后对四周人说道:

“矿区不会裁撤任何一个没有违反纪律的工人,抽水机是为了让你们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下工作,你们也不希望整日泡在水里吧?”

“现在虽然没有抽水这项工作了,但挖矿的工作一直有,不能抽水,我们还可以挖矿。”

“大家应该都知道,官营矿区给的工价是最高的,自从朝廷开始接手官营矿区,你们自己问问自己,日子是比以前好过了,还是变差了?”

张成山的声音传开,虽然只有数百人听到,但人是会传播的生物,很快下面的议论声便倒向了张成山。

“官营矿场工作每天一百三十文,民营的才七十文,当然是官营舒服。”

“七十文还是现在的价格,以前没有官营的时候,民营矿区才给三十文一天。”

“对啊,现在我家能天天吃肉,这放在以前可不敢想。”

“不能抽水,那咱们就挖矿,怕什么。”

“对,只要朝廷别不要我们,挖矿和抽水还不是一样的干。”

“有这抽水的东西,我们也不用两条腿泡在水里挖矿了。”

“确实……”

眼见舆论倒向自己,张成山继续道:

“朝廷之所以要用上抽水机,就是为了不让你们双脚泡在水里挖矿,另外有了抽水机后,煤价也会越来越便宜。”

“到时候不止是我们,就连大同府乃至整个山西的百姓都能用上便宜的煤炭。”

“另外……”

张成山不断说着,矿工们的情绪也渐渐稳定下来。

眼见矿工们稳定,矿区的吴掌事连忙开始招呼人安装抽水机。

这次张成山带来了二十台抽水机,能作用二十个矿洞。

虽说对于大同矿区数百个矿洞来说不值一提,但随着抽水机的不断生产并安装,大同地区迟早有一天能在每个矿洞都用上抽水机。

类似大同矿区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山西、北直隶各地的房山、忻州等矿区,而这一情况也经过类似张成山等地方主薄的汇报,最终汇总交到了朱高煦的案头。

“好,抽水机布置后,煤矿开采量有明显提高,推广抽水机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的煤价下降。”

武英殿里,朱高煦兴致勃勃的评价着抽水机进入矿区的影响。

坐在主位的朱棣瞧见他这模样,也捋了捋自己的胡子,略感骄傲。

倒是相比较这对父子,站在殿内的夏原吉与郭资、黄福三人对视一眼,最后由夏原吉站出来为这对父子泼冷水。

“殿下,虽说房山与大同的煤价确实下降了,但山西百姓手中并没有钱购买煤炭。”

“百姓富裕不起来,煤价再便宜也没用。”

夏原吉的冷水并没能浇灭朱高煦的热情,相反面对夏原吉的提醒,朱高煦也颔首认可道:

“你说的不错,因此朝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西北铁路的修建。”

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黄福身上,黄福闻言只能苦着脸作揖道:

“殿下,这是西北铁路的设计图,请您阅览。”

一份地图被黄福从袖中取出摊开,王彦上前接过,放到了朱棣案头铺开。

很快,一条铁路出现在了朱棣与朱高煦的面前。

西北铁路,东起北京东,西至哈密城,全长五千六百里,预计建造时间十五年,预计造价三千万贯,轨道四条,每年支出二百万贯。

西北铁路从北京东出发,经过宣府、大同府、太原府、汾州、平阳府、西安府、凤翔府、巩昌府、临洮府、兰州府、凉州府、甘州府、肃州府、沙州府、哈密府。

铁路经过二百六十七个州县,能影响到五百多万沿边百姓。

尽管他影响的人口不多,但对于大明来说却影响很大。

有了这条铁路,不管是日后的陕西大地震,亦或者是日后的西北大旱灾,大明朝廷都可以通过两京铁路从南方抽调物资,在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内将物资运送到当地,尽可能的解决当地的灾情。

只要有一口饭吃,西北的百姓自然不会选择叛乱。

“殿下,三条铁路同时开建,这并不符合朝廷的预期。”

见朱高煦要同时开修三条铁路,虽然吏部尚书,但夏原吉依旧投出了反对的意见。

诚然现在大明的财政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每年的岁入甚至达到了四千二百万贯,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可问题在于,岁入在提升,支出也在提升。

“殿下,朝廷新政全面推行后,朝廷有军队七十万,州府县城兵马司二十二万,衙役十七万,文武官员五万四千多,吏员四十二万余,教习四十五万余。”

“单说行政成本,便足足高达四千余八十万贯,每年结余的不过百万贯。”

“除此之外,黄河与运河及各地水道维护每年投入便是一百万贯,供给内帑又是二百万贯,现在三条铁路同时修建,每年起码五百万贯,各地工厂产量提高又是二百万贯”

“如此算下来,朝廷每年负支出九百余万贯,即便有舰队积存的金银铜锭,也不过仅能支持三年罢了。”

“因此,臣请殿下三思……”

夏原吉作揖唱礼,就连朱棣听了,都不由觉得大明现在的行政开支太大了。

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大明朝能有现在的财政,可以说完全离不开现有的行政体系。

对于财政情况,他也十分清楚,所以面对夏原吉的劝阻,朱高煦继续道:

“东洲金银能填平四百万的窟窿,如此一来每年积欠也就是五百万。”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支撑到四年后的产量提升结束,期间田赋也会不断上涨,因此不必担心。”

“此外,对于钱粮的事情,我也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开办银行!”

朱高煦忽然提出了一个新词,而面对这个新词,夏原吉等人还来不及询问,朱高煦便主动开始解释起了银行的作用。

百姓将钱存入其中,然后使用存折在全国各地取钱,同时银行可以发行各类债券,例如铁路债券和建设债券。

这些债券有一定的利息,对于那些有钱没地方投资的人来说,债券的利息虽然不高,但却胜在稳定,有国家作为担保。

除此之外,银行的各种作用也被朱高煦一一讲解,其中不少作用对于夏原吉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钱庄、钱铺一类的民间机构,但一些大商人早就开始用个人信誉开始这种换钱存钱的做法。

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提前让银行面试,而一旦有了银行,一旦百姓的钱开始存入银行,那大明在建设上就不用发愁了。

大明的经济市场经过朱高煦这么多年研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大概在二十亿贯左右。

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将钱存入银行,那铁路和基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同时,债券的发布,也会为日后纸币发布做准备。

“若是创建银行,那民间的百姓岂不是可以用宝钞来兑换金银铜钱?”

夏原吉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要知道大明市面上可是还流通着四千多万贯的宝钞。

如果百姓将四千万贯宝钞拿来兑换,那银行虽然不至于被兑爆,但朝廷肯定会陷入破产危机。

老朱给下一代留下了足够多的钱粮,却也留下了足够多的债务。

宝钞本该是应对钱荒的应急品,最后却成为了收割百姓手段。

如果不是朱元璋悬崖勒马,在朱高煦的建议下及时回收部分,加上朱高煦对宝钞也以回收为主,那宝钞的价格是断然不会维持在现在这种程度的。

现在市面的一贯宝钞可以兑铜钱九百文,可见宝钞已经回归了货币价值,毕竟交税和官府买卖都可以用宝钞。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钞每年回收量也不过一百万贯,可见百姓不太可能会一口气将所有宝钞拿来兑换金银。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消息传播太慢,地方消息闭塞就是这个时代的好处。

一些大商帮想要煽动百姓兑爆银行,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兑爆银行大太多了。

朱高煦几次对官员的重拳出击,已经收回了洪武年间发行的半数以上宝钞,现在剩下的四千万贯宝钞基本掌握在小商人和百姓手里。

除了朝廷,朱高煦不觉得还有其它势力能煽动他们。

“宝钞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百姓兑钞不超过两千万贯都可以接受。”

“一旦百姓对银行建立信任,朝廷立马可以发放年利息为5%的建设债券,不管能卖出多少,只要朝廷如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债券的信任就能培养起来。”

“长此以往,朝廷遭遇一些财政危机时,也能使用债券来度过难关。”

对于金融和经济,朱高煦也是一知半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即便遭遇问题,他也能依靠着海外的金银矿渡过,无非就是难熬几年罢了。

海外的那些金银矿朱高煦很清楚,即便大明以此种力度挖三百年,也不可能把它们全挖空。

夏原吉的担心是建立在海外金银产出不稳定的情况,但朱高煦却很清楚,这些金银矿甚至比大明朝的国运还稳定,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在全国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率先建设大明银行,同时禁止任何民间商人效仿银行。”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要看到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的银行拔地而起,设计图纸我会交给工部。”

朱高煦对郭资与黄福吩咐,二人见状,只能硬着头皮应下了。

夏原吉虽然反对,可却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想办法应对日后银行爆发的问题。

“你们先退下吧。”

“臣告退……”

朱棣开口示意三人退下,三人见状也纷纷告退。

不多时,随着他们彻底离开,朱棣这才看向朱高煦:

“这个家给伱管,我放心。”

“现在马上永乐十七年了,我之前说过,让你在年末即位,你现在的意思如何?”

过去的几个月,朱棣不是没有建议让朱高煦即位,但朱高煦总是推脱,这让他很是不理解。

世人梦寐以求的皇位,为什么在朱高煦这里成了烫手山芋?

“瞻壑还没有练出来,您若是要退位,那便是儿臣一个人处理奏疏了。”

朱高煦用了一个不算借口的借口,朱棣听后却摇头道:“你自己组建一个殿阁大学士不就好了吗?”

“儿臣也考虑过,不过时机还不成熟。”朱高煦依旧搪塞。

人都是念旧的,朱高煦也不例外。

年轻的时候,朱高煦想着朱棣退位自己就即位,但到了这般年纪,朱高煦反而觉得皇位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不想落下一个逼朱棣退位的名声。

“你的心思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即位,我能理解,但大明宫修建好后,你就算不即位也得即位了。”

朱棣给人一种没得商量的语气,朱高煦闻言也只能作揖:

“大明宫若是修建好,儿臣便不会推让了。”

“嗯,你先回去春和殿吧,稍许我与老大老三去大明宫看看。”

见朱高煦不推让,朱棣稍微缓了一口气,示意朱高煦离开武英殿。

“儿臣告退。”

作揖离开武英殿,朱高煦也乘上了步舆,向春和殿踏上归途。

瞧着他远去的身影,朱棣对身旁的王彦说道:“你说这皇位有那么烫手吗?老二就这么不愿意坐?”

闻言王彦作揖,轻笑道:“奴婢觉得,殿下并非不愿意坐,只是不想承认陛下您该退位罢了。”

王彦这话倒是让朱棣一愣,他没想到朱高煦居然会担心这个。

只是仔细一想,似乎自家徐妹子离开后,老二变化也开始变大了,尤其注重自己的意见。

面对自己的意见,以前他还会建议暂缓,现在基本就是自己一提他便照做。

这么一想,朱棣也不由觉得心暖暖的,转念间又想到了朱高炽和朱高燧。

对于大明宫,老大那个抠砖缝的常常说耗费太大。

自己说几年后要继续北征,老大又立马跪下哭哭啼啼,好似他会死在北征路上一样。

至于老三,半天憋不出一个响屁,憋出来也是一个臭屁。

相比较老二,这两兄弟简直就是虫豸。

“老二像我,我孝顺,老二自然也孝顺。”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面对旁人的夸赞,他始终要让自己沾上边。

王彦见状也不揭穿,只是轻笑。

见状,朱棣也起身对王彦吩咐道:“让老大和老三去西直门等我!”

“奴婢领命。”王彦作揖应下,随后便派人安排去了。

倒是在他们准备出宫的时候,朱高煦回到了自己的春和殿,一边处理奏疏,一边想着即位的事情。

老头子马上五十七,而自己也快三十七了。

算了算时间,若是按照历史上的情况,老头子最多能活七年就要离开。

“七年……”

想到这个时间,朱高煦有些难受。

如果老头子真的还有七年就要走了,自己还有什么必要“逼”他提前退位呢?

如果老头子真的走了……

一时间,朱高煦不免想到了徐皇后走的场景。

随着年纪增长,他愈发觉得自己是孤家寡人。

朱棣、郭琰,还有几个儿子,算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牵挂了。

曾经他可以狠辣的设想郭琰阻碍自己,便把郭琰废黜。

但随着年纪增长,郭琰几乎成为了他的禁脔,旁人但凡说她一句,自己便心里不舒服。

郭琰如此,更别提老头子了。

“殿下还在想陛下要退位的事情?”

亦失哈看出了朱高煦闷闷不乐的原因,小心询问着。

朱高煦应了一声,亦失哈见状便道:“此事乃陛下想要退位,您即便不愿意也无法阻止。”

“况且陛下心在漠北,您与其留他在深宫,倒不如帮陛下解决漠北的事情。”

亦失哈说着说着,也不免心疼起了朱高煦,鼻头一酸道:

“上次游猎归来,殿下您知道下面的弟兄是怎么说的吗?”

朱高煦手中朱笔停顿,缓缓抬头向亦失哈看去。

亦失哈唏嘘道:“兄弟们都说,这些年的殿下是太子,这些年的殿下做的都是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都是好事,可是……”

他顿了顿,随后继续道:“对于弟兄们来说,唯有渤海那位意气风发的殿下,才是我们心中想要的殿下。”

“您困居深宫多年,就未曾有一丝想要回到当年的想法吗?”

“若是您有,那陛下又何尝不是。”

“说到底,陛下与殿下,当年都是为朝廷戍边的塞外,都不愿意困居宫……”

“知道了,不用说了。”

朱高煦打断了亦失哈,表情复杂的看向案头上堆积如山的奏疏。

沉默许久,春和殿内才重新响起了他的声音。

“若是下次再开口,我便应下了……”

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第363章 诱敌深入第94章 朝夕祸福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591章 后记正德(2)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85章 后记宣德(4)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25章 春和宫内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8章 徐氏治戎第553章 故人凋零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578章 帝悲恸第111章 喜事连连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3章 燕府虎儿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534章 耕耘海外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62章 老丈难当第450章 浙江新政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393章 吕宋开荒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393章 吕宋开荒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545章 风向南吹第11章 亲亲相争294.第294章 相川金矿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15章 武英殿中第67章 大本堂内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566章 峡口之战244.第244章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439章 祖传画饼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6章 阴晴圆缺第12章 天下糜烂第61章 校台比试第426章 疯狂作死第554章 辛亥变法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78章 何安瑶苗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35章 位高权重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502章 洪熙大阅兵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529章 封王就藩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117章 终得所愿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24章 领功受赏第30章 父子相似第79章 中元祭日第75章 魏国公府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398章 大发战争财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43章 未雨绸缪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41章 兄仁侄狠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483章 恩赏难为161.第161章 一骑当千285.第285章 谋划安南232.第232章 得辽望宁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535章 各怀鬼胎
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第363章 诱敌深入第94章 朝夕祸福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591章 后记正德(2)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85章 后记宣德(4)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25章 春和宫内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8章 徐氏治戎第553章 故人凋零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578章 帝悲恸第111章 喜事连连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3章 燕府虎儿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534章 耕耘海外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62章 老丈难当第450章 浙江新政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393章 吕宋开荒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393章 吕宋开荒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545章 风向南吹第11章 亲亲相争294.第294章 相川金矿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15章 武英殿中第67章 大本堂内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566章 峡口之战244.第244章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439章 祖传画饼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6章 阴晴圆缺第12章 天下糜烂第61章 校台比试第426章 疯狂作死第554章 辛亥变法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78章 何安瑶苗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35章 位高权重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502章 洪熙大阅兵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529章 封王就藩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117章 终得所愿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24章 领功受赏第30章 父子相似第79章 中元祭日第75章 魏国公府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398章 大发战争财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43章 未雨绸缪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41章 兄仁侄狠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483章 恩赏难为161.第161章 一骑当千285.第285章 谋划安南232.第232章 得辽望宁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535章 各怀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