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拨云见日

第115章 拨云见日

孟歆看着朱棣,笑了笑,说道:“元朝承前继后,把南宋的汉人列为‘南人’,是为全社会最低人等。士家大族再无出头之日了。洪武帝大兴科举,还免了士绅的赋税徭役。怎么样?这些士绅转脸搞起了逼迫‘投献’--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不知道,洪武帝的黄册、鱼鳞册还有用吗?”

朱瞻基又踹了孟歆一脚,目录凶光地看着他。

“嘿、嘿,这小子还挺孝顺的啊!”孟歆心想,然后,戏谑地瞥了朱瞻基一眼,说道:“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就不用我赘述了吧?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冗余、财政危机等等,这是一个王朝衰败的最主要原因。陛下有幸,大明没有士家大族的困扰,但是,士绅、豪强兼并土地已经是初见端倪,不能让这股子星星之火,不知不觉间形成燎原之势啊。 ”孟歆看着朱棣,不再吭声。

朱棣神色反而释然,说道:“你个臭小子,见风就长,迎风撒尿,本事见长啊!”

孟歆知道这个永乐皇帝的痛脚:干掉了洪武帝的接班人、大哥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自称是马皇后的儿子,就怕别人质疑他的‘正统’身份,所以,对待士绅畏首畏尾。于是说道:“老大,别介意--这这么称呼您,是我认为您是我们一伙的头头。这是我卖身投靠,主动地亲近您呐,您说,什么是江山?”

朱瞻基鄙夷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

孟歆狠狠地踹了他一脚,说道:“你懂个屁!滚一边去。”

朱棣笑了笑,说道:“朕也知道士绅是大明肱骨......掌管大明还要他们......”

孟歆看了看朱棣,见他没有再说下去,接茬说道:“是肱骨,但是,这个肱骨要是和您总是离心离德、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呢?”

朱棣不响,也知道孟歆所言切中要害。

朱瞻基瞠目结舌。

孟歆趁热打铁,说道:“其实,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一句屁话--从自己的心里就把自己放在了老百姓的对立面,还TMD老百姓让‘载’着。老大,您仔仔细细地想一想--如果--您是一条鱼呢?”

孟歆看着朱棣,说道:“洪武帝打小放过牛。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洪武帝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洪武帝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洪武帝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洪武帝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洪武帝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洪武帝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见识了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里面的人情冷暖。

他老人家本来就是真真正正的老百姓,是那载舟的--水啊!

洪武帝北伐檄文《谕中原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目标切切实实地实现了,做了洪武大帝。但是,洪武帝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洪武帝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第三,洪武帝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洪武帝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洪武帝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对于那些受贿人员全部处理。

第五,洪武帝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洪武帝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明朝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上访,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办处。

此外,洪武帝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洪武帝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洪武帝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洪武帝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为什么?”孟歆不怀好意地看着朱棣。朱棣若无其事地端详着孟歆的小脸。

孟歆颓败,说道:“是为了还老百姓一个清朗朗的天。

明朝伊始,洪武帝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洪武帝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洪武帝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朝伊始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洪武帝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洪武帝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洪武帝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洪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洪武帝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明朝伊始,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障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

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为大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汉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老大,您说咱们的洪武帝是舟呢?还是鱼?”

朱棣恍然大悟:对呀,自己就是--鱼,就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呀。

第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第126章 针锋相对第115章 拨云见日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十九章 初战告捷(九)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三章 仇颖第十二章 初战告捷(二)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六十章 战略战术(二)第123章 勉为其难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耻(一)第二十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第四十五章 群策群力第123章 勉为其难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耻(三)第四十四章 千里顺风耳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13章 致命一击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三十四章 萝卜和大棒(一)第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第112章 润物无声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107章 尽忠报国(一)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105章 尽人事第115章 拨云见日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四十一章 开天辟地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107章 尽忠报国(一)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三十八章 千头万绪(一)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五十三章 竭尽所能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七十八章 危机四伏(四)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第三章 仇颖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二十五章 各有盘算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耻(三)第六十章 战略战术(二)第四章 万事开头难第二章 百灵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将法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七章 捡到了宝啊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七十七章 危机四伏(三)第七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三章 仇颖第九十三章 防患于未然第129章 循序渐进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26章 针锋相对第二章 百灵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七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122章 扎实推进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耻(二)第七十七章 危机四伏(三)第二十八章  唯我独尊第八十五章 势在必得(三)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六十三章 战火凶猛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十七章 初战告捷(七)第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第五十一章 靖康耻,犹未雪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线第八十章 剑指包头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十五章 初战告捷(五)第二十三章 偶尔露峥嵘
第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第126章 针锋相对第115章 拨云见日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十九章 初战告捷(九)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三章 仇颖第十二章 初战告捷(二)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六十章 战略战术(二)第123章 勉为其难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耻(一)第二十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第四十五章 群策群力第123章 勉为其难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耻(三)第四十四章 千里顺风耳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13章 致命一击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三十四章 萝卜和大棒(一)第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第112章 润物无声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107章 尽忠报国(一)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105章 尽人事第115章 拨云见日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四十一章 开天辟地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107章 尽忠报国(一)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三十八章 千头万绪(一)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五十三章 竭尽所能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七十八章 危机四伏(四)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第三章 仇颖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二十五章 各有盘算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耻(三)第六十章 战略战术(二)第四章 万事开头难第二章 百灵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将法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七章 捡到了宝啊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七十七章 危机四伏(三)第七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三章 仇颖第九十三章 防患于未然第129章 循序渐进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26章 针锋相对第二章 百灵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七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122章 扎实推进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耻(二)第七十七章 危机四伏(三)第二十八章  唯我独尊第八十五章 势在必得(三)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六十三章 战火凶猛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十七章 初战告捷(七)第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第五十一章 靖康耻,犹未雪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线第八十章 剑指包头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十五章 初战告捷(五)第二十三章 偶尔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