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内部刊物

小楼房。

杨改革正在认真的批改着作业。

这份密函,却是南方徐光启的。

杨改革看着这封密函,陷入了沉思,按照徐光启的说法,南方的水泥需求量,远超自己的想象。

或许是自己推销水泥的效果实在是太好;或许,也是眼见为实;或许,是这些只知道捞钱的大地主们开窍了,居然有相当多的人愿意站出来,要第一个吃螃蟹。

按照徐光启信上说的,有不止一个人想建造大型的水力磨坊,以舂米磨面,供比如上海,比如南京等城市的消费,这些城市的人口集中,河运便捷,普通的小磨坊并不能满足这些城市的需求,或者是成本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特别是上海这个新兴的城市,因为人口增长巨大,对米,面的消费量也是剧增,这个市场已经大到能支撑起“工业化”舂米和磨面的程度了,也就是这封信上说的,要建大型的水力磨坊。

而新的大型的水力磨坊,无疑是需要水泥来作为建材的,在江南,传统的小水力磨坊遍布各个乡村,几乎已经将适合安装传统水力磨坊的地方占尽,要想建新的,大的水磨磨坊,必须还得想其他办法,必须在传统水力磨坊不适宜的地方打主意,比如更大的河流,建更大的引水渠,以前没有能改造的地形地貌,现在却可以,这就必须依靠水泥这种能建材。

传统的小水力磨坊遍布各个乡村,磨米磨面都是在这些小磨坊里进行。一大缺点就是加工地点的分散,导致了加工成本的上涨,如果有靠近大型城市,而且大型的加工场。则无疑成本要降低很多。

徐光启执意要建大型水利磨坊的原因却还有其他,主要是从大琉球,从洞庭湖等粮食基地送来的粮食越来越多,而且是常态化,需要有一个大型的加工工厂来消化这些粮食,以往的粮食,都是江南各个乡村产出之后,自行在当地的小磨坊消化。变成米和面供城市消耗。

而大琉球和洞庭湖等地方送来的粮食,若是再返回到这些小水力磨坊去磨成米面,由于加工地太分散,成本更加高昂。再加上这些粮食有储备粮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徐光启倒是建议,在上海附近建一座大的水力磨坊中心,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再就是还是要把粮食生产的主动权抓在手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里有了磨坊。也更不担心那些当地的粮商再起什么波澜。

杨改革倒是很同意徐光启的做法,粮食这个东西。是越稳妥越好,也就是说。依靠别人,任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要不得的,这就是拿国家开玩笑,商人资本家在这方面从来就没底线。

建大型的水力磨坊中心,杨改革肯定是同意的,上海是杨改革费了大力打造的新的中心,粮食集散中心也是其中之一,势必要有相配套的粮食加工能力,可让杨改革感到为难和尴尬的却是徐光启打算亲自上阵,要亲自建这么一座大型水力磨坊中心。

杨改革才想起来,徐光启也是个全才,在农业上面的作为也是不小的,摆弄这些机械,也算是“本行”了。

为此,杨改革也是颇为头疼,建这个大型是水力磨坊肯定是有必要,肯定是好的,可让徐光启亲自上阵,却是不行,杨改革还希望徐光启多活几年呢,这么操劳怎么行?拒绝?

为难了一阵,杨改革却又不得不考虑其他的事。

南方不光光是这一处地方想建这种大型水力磨坊,很多地方都想修建更加坚固和耐用的水力磨坊,因为水泥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大增,新的,更大的水力磨坊势必要挤压传统的小水力磨坊,这几乎就是一个趋势,据杨改革所了解到的情况,水力磨坊这个产业,却是一个良业,是很多人都喜欢投资的一个行业,毕竟大家吃的米和面要靠磨坊磨出来,所以投资磨坊,世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反感,反而很赞成和流行。

也就是说,南方的水泥需求量,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大。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还是超乎杨改革的预料,也或许是自己推销水泥的力度够强;或许是很多人开窍了,南北方都有不少人准备引进水泥来修建引水渠,准备将更多的土地开辟成良田。

旱地,荒地的价值并不高,也并不值钱,和良田相比,价值相差巨大。旱地从几分银子到几钱银子不等,但水田,良田的价格,则是在数两之间,甚至是十数两,如此之大的价格差距,使得修建引水渠改旱地、荒地为水田有了必要。

特别是在北方,在如今粮食高涨的情况下,一亩好的水田所带来的收益,是极为可观和诱人的,修建引水渠的欲望也就愈发的强烈。

杨改革也是颇为自嘲,这大概也是自己把水泥的推销做得够深入的原因,水泥这股风,自己一两年前就开始放了。从修建实物,比如教堂,比如下水道,到比如还在论证中的人坛,到用红夷大炮开推介会,到修建水坝,到如今自己在这水泥小楼里办公,这些都是自己推销水泥的手段,想做到了这种程度,水泥若是还打不开销路,那可真的是白瞎自己做了这么多事了。

按照杨改革所知道的,能修得起引水渠把旱地,滩涂变成良田的,无一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也只有他们才能一次动用数千,乃至上万两的投入来做这种事。而这些人家的后台,很多都是杨改革的熟人。

杨改革并不介意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获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因为土地兼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杨改革也是知晓的,可杨改革是皇帝。并不是造反者,并不打算推倒这个国家来重新分发土地,对这种事,也基本是无可奈何,也不愿意去管。

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更多的农民破产,这在其他时候是可怕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王朝的覆灭,可现在。杨改革却是希望这种后果的,没有破产的农民,就不会有进城的工人,没有工人。就没有税收,从工人手上收税,远比在农民身上收税靠谱。

工业化已近启动,殖民扩张已经启动,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产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无论是天灾也好,还是这种土地兼并会导致帝国覆灭的人祸也罢,总之。这些都是杨改革所热爱和喜欢的。

当然,敢放任这种事情。手里也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和底牌,那就是对粮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基地,而粮食基地,杨改革也已经基本打造完毕,所以,对这种事,杨改革并不是很担心,日后南洋,印度洋的扩张,势必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基地,借助信风,季风,借助发达的灯塔网,借助发达的海运,杨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

思索了一阵的杨改革,抛却掉一些烦恼的事,转而考虑起其他的事来。

徐光启亲自动手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顶多只能让他提一些参考意见,顶多能以他的名义主持,这是杨改革的底线了,杨改革实在是不想让徐光启过于劳累。

对于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杨改革给徐光启的批复就是先建水泥场,先把水力水泥厂建起来再说,没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厂,这水泥的产量和价格是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水力水泥厂,却还需要修建水力设施,却又需要孙元化那里将技术转移过去。

技术的转移和互相论证,其实也一直在进行,杨改革麾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实际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论证,开阔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识,是杨改革一直在做的,这也是杨改革每天需要批改大量作业的原因。

不过,随着所需要批改的作业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所涉及的人越来越多,杨改革是感觉吃不消了。

从孙元化那里的各种冶金技术,机械技术,到水坝的修建方式数据,到张显庸那里的生物科学,到琉璃斋的玻璃制造技术、能力,到历局里各种天文,地理,海况等数据等等的创新和进展,这些,几乎都是通过杨改革来中转的。

杨改革将各处收集起来的技术进展信息,各处发来的求助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各自给予回复,或者是给予提示,这占了杨改革批改作业中的很大一部分。这些都是如今这个时代顶尖的科技,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每一个数据和结果都是拿银子碓切出来的,都是需要保密的,杨改革也轻易不敢随便的让人代劳,可如今,杨改革实在是吃不消。

随着知识面,涉及范围,涉及人员的扩大,杨改革不得不考虑办一份内部的科技交流刊物,来供自己麾下的科技人员交流。

这个决定,杨改革迟迟不敢下。在这个保密手段和措施不咋样的时代,在保密意识不那么强的明朝,技术外泄只怕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杨改革实在是受不了如此庞大的作业量了。还是狠下心来,做这么一份内部刊物,将自己麾下各处的科研科技成果进展做一个刊载,也免得自己一个一个的回信,一个一个的解答。至于技术外泄,这也是没办法的,只能尽量保密了。

“大伴。”杨改革收拾了思绪,喊道。

“陛下,奴婢在。”王承恩连忙答应道。

“找几个可靠的人,朕这里有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需要人来编辑成册,然后刊印出来,然后分发到指定的人手里,并且只给指定的人看……”杨改革抹抹额头,说道。杨改革决定,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以内部刊物的形式刊发出去,自己这边只负责管理最核心的东西。不然,事情实在太多了。

以前还好,也就几个人来讨论,事情总还能对付。可如今,却是不行了,各地各处的东西都经过自己这里,自己就算一天有四十个小时也不够用,何况如今各处的学生,学徒也越来越多,有些东西,也必须要让他们知晓。否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就更加有做一份内部刊物的必要了。

“……这,陛下,这。奴婢……”王承恩可真的是一头雾水了,皇帝这话可是没头没尾,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唔,比如孙元化那里各处的进展,各种难题;比如琉璃斋那里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比如郑怀忠那里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比如历局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朕希望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然后刊发在一个册子上,以供这些地方的人知晓。也免得朕一处一处的回复,可明白朕的意思么?”杨改革解释道。

“回禀陛下。奴婢明白了……”王承恩立刻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立刻答应道。皇帝的辛苦他是知道的,为什么辛苦,他也知道,自然是这没完没了的批复,实际,大多都不是“正经”的政事,皇帝已经将很多“正经”的政事交给阁臣去处理了,自己腾出大量时间来办“私事”,为此,王承恩也是颇为心疼,见皇帝终于是要放下这些事了,也是打心眼里高兴。

“……对了,最好在司礼监的下面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件事,这些刊印出来的东西,都是朕拿真金白银一一的碓切起来的,最忌的就是泄密……”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奴婢明白了……”王承恩答应道,对此,他确实很能理解,确实是真金白银碓切起来的,皇帝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没一样不是耗费了巨额钱财的。

“……再,汇集各处的进展资料,分发刊物,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走六百里加急吧……”杨改革又加了一句。以前是用惯了网络,用惯了论坛,这种最及时的交流手段,是目前杨改革最想要的,但限于条件,不可能给自己的科技队伍提供论坛和网络,如今也只能用自己的权利尽可能的给这些人提供方便,杨改革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建一个明朝的“论坛”。

王承恩却是有些吃惊的看着皇帝,稍后就立刻答应下来。

杨改革敢用六百里加急的方式来建“论坛”,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如今南北的通讯也很是发达,说得准确点,就是如今驿栈分离之后,邮政系统全部配备马车,邮政系统已经相当的发达,几乎涵盖了整个大明,特别是北京到南方的邮递业,更是发达,只要有钱,普通人也用得起六百里加急,对于急于知晓京城动向的南方人,对于急于和南方联系的人来说,几两,十几两银子不算什么。有如此发达的邮政系统支撑,实际花不了多少钱。

吩咐完这件事,杨改革的眉头又紧锁起来,办这个刊物,貌似还是要自己来做编辑才行,很多东西,都只有自己懂,给自己帮忙的小太监未必懂这些科技。虽然作业量少了,可还必定会要消耗大量的心力在这里。

“……对了,大伴,施凤来到了吗?”杨改革思索了一阵,放下心中的事,开始询问其他事来,内部科技刊物这件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自己不是超人,也不是万能的,每天更不可能有第二十五个小时供自己使用,走这一步,几乎是必然了。

“回禀陛下,也是刚到的……”王承恩连忙回答道。皇帝一眨眼的功夫就“走神”了,他也不好打断皇帝出神,只好耐心的等待,至于其他,他王承恩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事情必定有个轻重先后,他自然是要优先考虑皇帝这里。

“到了就好,让他进来吧……”杨改革说道。处理一个国家的政务,其实就是一个词,“繁琐”。

“奴婢遵旨!”王承恩答应道。

……

施凤来进来之后,恭敬的行礼。

“免了……”杨改革说道。

“谢陛下,不知陛下召臣来,有何事吩咐?”施凤来道。

“其实。也没什么事,朕想问问,那人坛的事,忙得如何了?可有什么进展?”杨改革问道。这也是杨改革的烦恼之一,从孙元化那里得来的消息,人坛的修建,还要往后推,不是自己一开始料想的两三年,也不是三五年,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久。

随着技术验证的不断推进,论证出来的时间也越发的清晰。清晰的后果就是时间越来越长,人坛对于如今的明朝来说,实在是一个超级大的超级工程,不是靠人多磊一个土台子那么简单。各种技术的论证。各种难题的解决,对于如今的明朝来说,无一不是挑战,所涉及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这也是杨改革弄技术刊物的原因,不管是建人坛也好。还是其他各处的研究也好,都需要更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这种“论坛”式样的科技刊物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认知,对于他们解决各种难题。挑战各种困难无疑是很重要的,科技是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论证的。单一的知识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回禀陛下,如今,却还是在收集各处的谏议,陛下,我朝实在是太大了,从南到北,所需的时日,长的有半年之久,陛下,此人坛乃是代表了我大明,代表了我华夏,自然的,要让所有人都有参与进来,所以,这时日也就越发的久了……”施凤来连忙解释道。

杨改革点点头,人坛确实代表着华夏,那自然的,凡是华夏子孙,凡是大明子民,都该有权利参与,这明朝的交通也就这样,也不可能人人都走六百里加急,这一来一往的,所需要的时间也就长了。

“……嗯,确实有这个必要,必须保证每一处的华夏子孙,每一处的大明子民都对人坛有谏议的权利,征集谏议的时日,就放长一点吧,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整个华夏的事,必须要慎重……”杨改革说道。

“臣遵旨!”施凤来回答道。

“……对了,对于人坛营建,可有些什么好的,出彩的建议么?”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也是有的,不过,就是耗费的时日太长了……”施凤来说道,施凤来见皇帝问起这事,还以为皇帝是嫌他办事不力,用的时间太长了。

“哦,说说看?”杨改革正愁没有拖延时间的借口,原本三五年就可以建成的人坛,现在看来,只怕没有八九年,没有上十年,是建不成的,这就需要拖延人坛的开建时间了。

“……陛下,有人建议,既然这人坛来是凝聚了天下人望,那是不是这人坛的营建,也该天下人出力,该天下百姓出基石来,以此更显人坛的凝聚力?”施凤来说道。

“哦,卿家的意思是?”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是这样的,有人建议,向天下百姓征集营建人坛的石头,这石头也未必要多大,也未必要多少,完全就是一个象征性的意思就可以了,陛下想,若是这人坛乃是由天下百姓积聚的石头来修建的,若是百姓都有参与过人坛的营建,都为人坛的营建添砖加石,这不是更显人坛的人望?更显人坛的凝聚力?陛下,若是能如此,则天下人都视人坛为己出,焉有不爱护和仰望的?……”施凤来信心满满的说道。

“唔!这倒是有道理……”杨改革一听说,就下了这么一个评语。向天下人征集石头,这个消息要经过讨论,然后把讨论过后的消息递送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再收集每一个角落里送来的石头,这个过程,没有一两年,只怕是搞不定,杨改革觉得,很好。

“……这人坛就是为了聚集人望,若是由天下人来添砖加石,则天下人都是这人坛的基石,确实是有必要,由此,可更加凝聚天下人之人望,此正是朕修人坛的初衷,想将来,只要是我华夏子孙,只要是我大明子民,不管走到哪里,这根、这魂总还被人坛牵绊着,就还是我华夏子孙,就还是我大明子民……”杨改革立刻赞成道。(未完待续。。

———————————————————————————————

第222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第131章 累第84章 三大班第639章 大时代的户口第224章 算计藩王们的银子第222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第792章 电时代第623章 封航第316章 勇气第392章 雷大用和尚可喜第2章 魏案第496章 杀一批,打一批,放一批第569章 难以决定第640章 道家的长远打算第780章 赶时间的明朝第310章 军票第133章 谋第280章 给蒙古上指标第13章 震惊!吴三桂进了新军第717章 工业第14章 招募勇士环球航行第164章 后宫救国第693章 军屯第23章 春雨贵如油(三)第242章 喜讯第504章 新生第566章 胜利的到来第457章 晋商案爆发第559章 还是用沥青铺路第631章 张显庸做科普,道家定未来第77章 奇女子(二)第724章 西域第543章 压力来了第212章 更纠结的储备银问题第808章 人需论(二)第186章 雇佣军第592章 传奇之路第498章 所谋非小第398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734章 通天塔第96章 战略(三)第520章 公共交通业第5章 准备练新军第291章 刘吉善在忽悠(四)第679章 雪第136章 钓第316章 勇气第447章 招安郑芝龙第568章 阴影第385章 打仗就这样简单?第566章 胜利的到来第720章 任务第293章 饷帝很烦恼第493章 探子之间打仗怎么算?第94章 战略第362章 动手第628章 轰动的北京城第284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第595章 定了个规矩第746章 “推介会”第140章 调兵第582章 辩论第705章 差异第126章 利益第812章 武器第276章 哄女人,延伸产业链第767章 无可奈何的郁闷第190章 道第243章 杀手锏和散财第323章 种番薯,定升迁第27章 君臣斗法(一)第623章 封航第1章 梦回明朝第429章 再拆大炮第51章 双色球的问题第797章 释法第129章 南粮北调第754章 劈开黑幕的雷电第278章 邮政局和招待所分家(二)第433章 路宽了许多第372章 推手第766章 矛盾的激化第304章 朝堂上的大战(三)第208章 唱双簧科技院成第355章 完了第329章 冻结股票,准备发酵第457章 晋商案爆发第115章 东西并用第777章 灾后重建第733章 华夏坛第614章 长明灯第819章 路向何方第341章 表演第24章 袁崇焕和他的“防箭衣”第113章 明朝玩海的牛人们第452章 从“神”跌落到“人”第389章 有点意思第176章 遗漏第557章 白杆兵的初战(二)第295章 经筵上的科普活动
第222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第131章 累第84章 三大班第639章 大时代的户口第224章 算计藩王们的银子第222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第792章 电时代第623章 封航第316章 勇气第392章 雷大用和尚可喜第2章 魏案第496章 杀一批,打一批,放一批第569章 难以决定第640章 道家的长远打算第780章 赶时间的明朝第310章 军票第133章 谋第280章 给蒙古上指标第13章 震惊!吴三桂进了新军第717章 工业第14章 招募勇士环球航行第164章 后宫救国第693章 军屯第23章 春雨贵如油(三)第242章 喜讯第504章 新生第566章 胜利的到来第457章 晋商案爆发第559章 还是用沥青铺路第631章 张显庸做科普,道家定未来第77章 奇女子(二)第724章 西域第543章 压力来了第212章 更纠结的储备银问题第808章 人需论(二)第186章 雇佣军第592章 传奇之路第498章 所谋非小第398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734章 通天塔第96章 战略(三)第520章 公共交通业第5章 准备练新军第291章 刘吉善在忽悠(四)第679章 雪第136章 钓第316章 勇气第447章 招安郑芝龙第568章 阴影第385章 打仗就这样简单?第566章 胜利的到来第720章 任务第293章 饷帝很烦恼第493章 探子之间打仗怎么算?第94章 战略第362章 动手第628章 轰动的北京城第284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第595章 定了个规矩第746章 “推介会”第140章 调兵第582章 辩论第705章 差异第126章 利益第812章 武器第276章 哄女人,延伸产业链第767章 无可奈何的郁闷第190章 道第243章 杀手锏和散财第323章 种番薯,定升迁第27章 君臣斗法(一)第623章 封航第1章 梦回明朝第429章 再拆大炮第51章 双色球的问题第797章 释法第129章 南粮北调第754章 劈开黑幕的雷电第278章 邮政局和招待所分家(二)第433章 路宽了许多第372章 推手第766章 矛盾的激化第304章 朝堂上的大战(三)第208章 唱双簧科技院成第355章 完了第329章 冻结股票,准备发酵第457章 晋商案爆发第115章 东西并用第777章 灾后重建第733章 华夏坛第614章 长明灯第819章 路向何方第341章 表演第24章 袁崇焕和他的“防箭衣”第113章 明朝玩海的牛人们第452章 从“神”跌落到“人”第389章 有点意思第176章 遗漏第557章 白杆兵的初战(二)第295章 经筵上的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