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所谓叹道:“那怎么办?虽然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小冰河时代,可是,我们也没法扭转气候吧?难道我们能号令龙王呼风唤雨?还是他不下雨就去打他一顿?”
“小冰河时代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几乎从来没有越过南方,也就是说,几乎历次的干旱饥荒都出在北方,西北,所以,历次的盗贼横行几乎都是从北方或者西北开始发动。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绝无可能……”
“只要把物产丰饶的南方彻底控制,然后把粮草调到北方就行了?可是,受德,不是我打击你,我来朝歌这么久,别说你搞什么南粮北调了,你大商连一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全国人口不过只剩下几百万,而且还很分散,人力物力,你全部都没有,你怎么调集粮草?而且,这么大规模的事情,别说你大商时代,就连明朝末年都做不到……而且也不如现代,现代没有粮食,你还可以进口,或者干脆大力推广转基因,只要还有电力和石油,哪怕天天吃转基因土豆,你也不至于马上活活饿死,可是,你这里啥都没有,你怎么解决问题?”
他想来想去,彼时的商纣王真的——气数已尽。
除了等死,找不出别的什么办法。
可是,难道你明明知道真相了还呆在鹿台,等着另一个姬发,另一个微子重新崛起向你杀来?
饥饿无比的流民中,可是会层出不穷诞生新的姬发的。
“受德,我真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可想。”
受德看了看坐在龙椅上发呆的吴所谓,淡淡地:“犯不着那么复杂。”
吴所谓拍了拍龙椅的把手,他觉得这把龙椅真的太寒碜了,既没有镶金嵌银,也没有什么华丽宝石,不过就是一把简简单单的高背椅子而已。而且这椅子也很坚硬,坐着也不是那么舒服。
“不复杂?你觉得凭借现在的刀耕火种直接把粮食从南方调集很容易?靠马匹和骆驼或者驴子天天去托运?这么远的距离,明显不现实,一匹马最多给你托运一两百斤粮食不得了了,可是,路途几百里上千里,牲口一路上要吃东西,你还得安排押送的军队,不然半路上得被人给抢劫了,军队也需要粮草,如此一来一往,先别说南方的那些诸侯国会不会痛快地给你粮草,就算他们拿出全部的库存给你,你也带不到朝歌。那根本不现实……”
“直接迁都到南方不就行了?”
吴所谓愣住了。
半晌,他忽然哈哈大笑:“是啊,何必这么麻烦呢?直接选一个风调雨顺的地方去定都不就行了?可是,受德,你打算迁都到什么地方?”
受德抬起头,又看了看天空。
等他低下头时,看到吴所谓已经把自己的龙椅给彻底霸占了。
几乎大商所有的天潢贵胄都对帝辛极其不满,觉得他简直倒行逆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比如,帝辛要求整个朝歌内外所有的府库都停止酿酒,各大酒肆停止买酒,如有人违抗,就直接把酿酒主人的粮食全部充公。
比如,太师费仲忽然什么都不干了,天天带着一群狗腿子拿着真金白银天天到处收购粮食,最初是小民百姓贩卖多余的粮食,后来一些地主官员见有利可图,也开始将粮食卖出,到后来,几乎整个大商多余的粮食全部聚集到帝辛手里了。
帝辛在朝歌的中心地带修建了一个巨大的仓库,里面全是粮食。
大家不知道他到底买这么多粮食干什么,因为很快就要秋收了,这不是找不自在吗?
再比如,帝辛干脆把王宫里多余的人等全部遣散了,什么宫女,侍女,遣散者多达一百多人——到后来,宫里除了一些能干活的壮劳力,几乎没什么闲人了。
更不能忍受的是,马上就要到来的秋社,按照老规矩,该在朝歌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以祭祀上天。
国之大事,在祀于戎。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大事只有两件:战争和祭祀。
可是,帝辛连祭祀都废黜了——说是为了节省粮食。
因为每一次的祭祀都需要大量的美酒,食物,这都是浪费粮食的主因——所以,帝辛干脆下令取消了祭祀。
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大王节省这么多粮食到底是要干什么?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或者大王一顿吃十几碗饭?
到后来,甚至传出了可怕的谣言:大王莫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一顿要吃几十碗或者几百碗饭?
渐渐地,帝辛从一个好色贪花的暴君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饕鬄(毕竟,他把女眷遣散了,说他好色也编不下去了。)
是日,朝歌的豪门贵族府邸都传出淡淡的香味。
那是祭祀的香火味。
彼时,他们祭祀的大神叫做:元始天尊。
他们以前祭祀,是为了祈求权利财富和地位,而今日祭祀的目的就明确多了:祈祷平安,千万不要被大王杀掉。
帝辛不信天命,不敬上苍,从来不公然祭祀天尊。
大家都很愤怒,大家觉得,他迟早会遭到天谴。
饶是如此,他们的祭祀只能在家里偷偷举行,而且绝对不敢让任何外人知道,否则,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被大王抓住把柄了。
整个朝歌,怨气冲天。
以前,吴所谓并不知道司马迁记载的六罪之一的不敬上天到底是啥意思,现在才明白了,帝辛真不能祭祀这个所谓的“神”——如果他公然去祭祀那个比鲁星人,那就是可笑愚蠢到极点了。
无论是通天教主还是元始天尊,他们很可能便是比鲁星人中的某一个。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很可能全部是比鲁星人。
只是,吴所谓不知道“小冰河时期”到底是不是这些比鲁星人所为?
如果真是他们,他们要利用气候做做文章,变相干涉人类的事情那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他只是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受德真要迁都,彼时,到底迁都到哪里才是最好的?
大商的资料在历史上记录有限,全靠一些甲骨文破解,除了占卜也没有太多的信史,彼时,哪些地方人口众多,哪些地方物产丰富,哪些地方从来没有遭遇洪涝灾害……这些,都没有详实的资料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