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牛仔很慌》已发)
方宅的正房是一个二层楼房,砖木混合结构,虽然谈不上雕龙画凤,但也显得非常气派。只不过这里被经过了改装,整个庭院搭上了顶棚,一楼变成了后台,一楼的前面搭上了一个戏台子,旁边是上场门和下场门。
庭院当中只摆了十张方形的八仙桌,听戏的人,可以边喝茶边吃着掉点心,边听戏。
这十张茶桌显得寒酸了点,不过也能表示这里的确不太景气。
司徒不禁想到了京北的那位非著名相声大师,十几年前同样是非常的落魄,不过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以及过硬的相声基础,现在火的是一塌糊涂。风光的时候人们也忘记了他们的相声班子曾经还面对过只有一位顾客的场景,不过,即便是那样还是坚持为这位顾客说了相声。不忘初心,以及坚持的人迟早是会展翅翱翔的,即便你实在是没有那样的机遇,你也是备受尊敬的人。
进来之后,司徒才发现,这里之所以一个买票的都没有,并不是因为实在是没人听,而是这里现在歇业。
方清说道:“奶奶走了,按家里人的意愿,是等守孝结束之后在开箱。老人过世是大事,就是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也不能动乐器。”
老的传承,以及老的传统,按现在笼统的被称为老规矩,司徒不太懂老规矩,但司徒知道中国是礼仪志邦,更是孝义之邦,方清的所作所为司徒还是懂的。
“能带我去一下拜一下老人的灵位吗?我想上柱香。”司徒说道。
不管怎么说,自己来了,对老人的敬仰还是要表示一下的,上柱香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方清点头道:“好,你随我来吧。”
方清将司徒带到了戏园子的后台。
这里灯光明亮,东墙根放着一排长凳,西墙根摆着几个化妆镜,和椅子,桌子上摆着各种画花脸用的胭脂粉。往里走是一个套间,里面挂着各种戏服,还有几个实木箱子。单独开出来一块地方放着一个类似佛龛的小柜子。上面摆着一张暮年老人的黑白相片。老人一脸慈祥,笑容和蔼,面部稍显臃肿,此人想必就是方清的奶奶了。
司徒上前拜了一下之后,接过方清递来的香,司徒将香插进香炉的时候,发现柜子上摆着贡品,还有那件黑檀木的笔筒。
方清欲要将那笔筒取下,司徒阻拦道:“方清大哥,你干嘛?”
方清说道:“让你带走啊?”
司徒摆手道:“方清大哥,出来说吧。别打扰了老人家。”
回到院子里之后,方清疑惑的问道:“司徒,有什么事吗?”
司徒微笑道:“老人刚走一月有余,我就将她生前最喜爱的笔筒带走,我觉有些不妥。而且,我现在该注意了,这笔筒,你还是留下吧,就摆在老人的遗照前,让她保佑你们的戏班子能够红火下去吧。”
方清听到这话,非常高兴,但是惊讶之余又有点不敢相信的问道:“你说的是真的?”
司徒点头。
方清又有点失落的说道:“可是,我现在没能力还你当时买笔筒的钱。”
司徒笑道:“我说了让你还了吗?这笔筒本来就是你们方家的,我带走有些不妥。你留下吧,也算是留个念想。其实这东西我拿回去也是倒手卖掉的,一点意义都没有,现在看来放到这里更有意义。至于买笔筒的那三十万,就当是我对老艺术能够流传下去的一种投资吧。我希望等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之后还能听到古老的戏曲,而不是只能在书本上看看介绍而已。”
司徒并没有说是对方清戏班的一中捐赠,他怕方清和那位年面人儿的老人是一种性格,把捐赠当作施舍,因而拒绝。搞艺术的都是高傲的,这点毋庸置疑。
“这……”方清有点犹豫。
司徒说道:“行啦,方清大哥,咱们之间虽然是一面之缘,但不至于这点交情都没有吧。我给你投资三十万,为的是我儿子以后还能听一听华夏传承下来的艺术,你可以从某种方面理解为我买了三十年的票而且还是个专座。”
“呵呵,你小子真会说。行了,我也不跟你客气了,反正现在我也没钱还你,我就当会老赖吧。走,哥哥我请你吃饭去。”方清说道。
几个清爽小菜,一坛子绍兴黄酒,让司徒二人喝了个痛快。
司徒问道:“方清大哥,您有没有将戏班子挪个地方演出的想法?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吗。在外面找个更适合徽州戏的地方。”
方清痴笑道:“哪里还有比徽州更适合徽州戏的地方?徽州人都渐渐失去了兴趣,别人就更不爱听了。”
司徒说道:“我有个好去处,不知道您有没有意思。”
“哦?”方清听到这话,酒醒了一半,捏了一颗花生米放到嘴里,问道:“哪儿?”
司徒说道:“我开了个山庄,建筑都是一水的徽派风格,你觉得这里再多一个徽州戏班子是不是更有感觉?”
司徒终于说出了此次前来的目的。
其实,司徒这次来,并没有带笔筒回去的意思,当看到老人的遗像,以及方清将笔筒放在老人遗像前,司徒知道这个笔筒对于老人对于方家太过重要,司徒更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司徒知道方清有了这三十万的支持,也撑不了太久。所以他这次来是想探一探方清的口风,如果他愿意带戏班子去自己的山庄演出,那实在是太好了。
自己的山庄光提供食宿,显得单调一些,要是搞点娱乐项目,那岂不是更有卖点。而且,与自己山庄最搭配的莫过于徽州戏。
游客们虽然不懂徽州戏,但是他们却很少听过,或者是从来没有听过。新鲜的东西总是最吸引人。
司徒解释道:“这些游客大多数都是大城市的,来自五湖四海,过来度假,听听戏,我觉得更符合你的定义,那就是将徽州戏传扬到全国各地。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