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封王

因为距离所限,吞胡将军的奏疏尽管已快马加鞭,还是比安定郡晚几日到达常安。

而梁丘赐与安定属令斩获两个卢芳头的名场面,好歹没闹到京师来。只因吞胡将军最终退缩了,仅阐述梁丘赐指挥有方,与第五伦一同击灭麻渠帅、攻克左谷之事,送来的是卢芳老弟卢程首级——这颗是真的。

想想便明白了,安定郡大尹毕竟是皇帝的从弟,若争起来指不定哪边吃亏,若是将矛盾都拿上台面去,惹得天子震怒,令五威司命调查的话,那这次平叛中诸多猫腻肯定会被揭露无疑,对军队也没好处。

五威司命府中,专门负责督查边塞的孔仁向陈崇禀报道:“吞胡将军奏疏中,梁丘赐首功,而第五伦次之,说他在贼寇劫掠粮秣时救援友军,保住特武县,驻扎数月粮秣供应及时,又搜得大奸,捕获卢程,揭露卢芳之叛。”

“后随梁丘赐从征卢芳,为前锋,颇有战功。”

孔仁有些焦虑地说道:“君侯,第五伦恐怕又要升爵了。”

虽然常安人唱什么“力战斗,不如巧为奏”,但那是污蔑!新室对平叛功臣封赏是很高的,诸如王莽禅代前的西海之役,翟义、槐里之叛,参与平乱的人,封赏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加上里附城,得爵者多达数百人,大司空王邑的部下窦融就得了“建武男”的名号。

出征前第五伦就以佩黄巾加上说话好听,得了王莽欢心,赐附城之爵,这次边军几个司马、军候都莫名其妙死亡的情况下,独独他表现卓著,铁定还要升。

孔仁只觉得这其中怕是有蹊跷,但五威司命也就能在京师六尉嚣张,到了边塞屁都不是,毕竟新朝基层已经这幅鸟样,一旦出了常安,他们机灵的耳朵好似聋了,敏锐的眼睛好似瞎了。

哪怕孔仁负责为王莽督缘边军事,负责查奸,可也就只能依靠安插在前线的属下密奏,看不出第五伦有什么问题。

但五威司命府有能耐啊,没问题的人,也能查出问题来!

“孔司命,你为何总与第五伦过不去?”

陈崇竟毫不关心,反而笑道:“且让他顺利升爵又何妨?”

孔仁哑然,五威司命府间接逼死了第五伦的老师扬雄,虽然明里不说,但第五伯鱼肯定记着这仇,按照陈司命的作风,不是应该不留后患么?

而第五伦越往上爬,越受皇帝关注青睐,他们就越不好下黑手啊。

陈崇却不以为然:“让他升。”

“让他脱颖而出。”

“陛下就缺这样的将才,最好能亲自点名,让第五伦随吞胡将军出塞两千里击胡!”

“陈司命果然妙计,如此一来,岂不是驱豺狼入虎口?”

孔仁恍然大悟,领命离开,陈崇只嫌孔仁格局太小,终日盯着第五伦这种小角色,殊不知,统睦侯近来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个不能为人道之、一旦泄露,他本人将五鼎烹的计划。

可若能成,他陈崇的未来,岂止是五鼎食!到时候小小第五伦,动一动指头就死了,又何足道哉。

距离陈崇明里暗里向皇帝陛下转送关于太子王临的那些龌龊事,也有半个月了。

王路堂怎么还没动静?

到了傍晚时,默然十日的王莽终于发声,犹如雷霆!

“乃七月壬午餔时,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

“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

……

皇帝陛下没有采纳哀章说“烈风是祥瑞不是灾异”的阿谀说辞,而是痛定思痛,好好反思了一下原因。

最后终于被他找到了!

“予摄假时,得到符命文辞名叫《紫阁图》,里面说,要立皇三子王安为新迁王,令皇四子王临在洛阳建国,为统义阳王。”

“当时予谦让不敢当,只封二人为公,后来又有金匮文从天而降,重述此言。”

“予将符命公布于朝堂,群臣都说:王临在洛阳建国为统义阳王,是说他据有天下中心,能继承新室宗庙,宜为皇太子。”

“遂从群臣之议,因王安颇为荒忽,封为新嘉辟。王临为皇太子,始建国三年,置师友各四人,又设祭酒九人,俸禄比照上卿,惟望太子孝悌明经,他日继承大位。”

“但从此以后,太子久病,后来虽然痊愈,却没有完全康复,进宫朝见,仍要乘坐黄门所抬小舆而行,又迟迟没有子嗣。”

“近来皇后患疾,太子纯孝,入宫照料,居于西厢。恰逢烈风毁王路堂西厢及后阁更衣堂,予甚惊焉,又有说符侯上奏,发现月犯心前星,予甚忧之。”

“予闭门思索一旬,再看《紫阁图》,终于领悟,迷乃解矣!”

王莽一陷入沉思,天下人就得慌作一团,这次也不例外。制诏里接下来的话,震得朝堂中所有人头皮发麻。

“所谓新迁王,乃是太一新迁之后也。统义阳王,乃用五统以礼,义登阳上千之后也。”

“当年群臣所议出了纰漏,王临上有兄长而称皇太子,名分不正。宣尼公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会导致刑罚不平,民众手足无措。”

“予即位以来,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几次遇上枯旱蝗螟的灾害,粮食减少,蛮夷扰乱中夏,盗贼奸邪频发,百姓惶恐不安。予深深地思考这些罪责,就是由于名分不正。应当拨乱反正,今立王安为新迁王,改立太子王临为统义阳王!”

“予如此良苦用心,是为了保全二子,让他们子孙千亿,让新室外攘四夷,内安中国!”

制书念完,群臣震撼,将这十余年的问题全部甩锅太子,这操作真是闻所未闻,不愧是已经干掉两个儿子的王莽。

早就等待此事多日的五威司命陈崇暗暗松了口气,而国师公刘歆则一下子石化了。

刘歆是太子王临的岳父,乃是太子党砥柱。

作为王莽昔日最亲密的朋友,刘歆太了解皇帝了,知道老友的偏执,急于劝诫反倒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王莽不顾国内盗贼频发,执意要将对匈奴、西南夷的战争打到底时,刘歆没有说话。

王莽开始倒行逆施,以百姓痛苦、得罪豪强、官吏乃至全国所有阶级为代价,频繁加赋以供国用时,刘歆没有说话。

哪怕扬雄死时,刘歆虽兔死狐悲,也保持缄默,没有替扬子云说半句话。

昔日的理想早已偏航太远,刘歆从十年前就开始内惧,他目睹甄氏父子谋逆而亡,看着安新公王舜忧虑而死,大司空王邑养在朝中不用,曾经礼贤下士的安汉公摄皇帝,已经扭曲成了一个疑神疑鬼,攒着权力不肯放手的独夫。

刘歆自己,亦对王莽不报什么指望,他所有期骥,都放在自家女婿,太子王临身上,至少王临是能够以常理度之的。

只等一个皇帝驾崩,太子继位,在自己辅佐下,铲除朝中宵小崔发、陈崇之流,与匈奴和亲,停止五均六筦之政,撤回边军,集中剿灭国内盗贼,或许能力挽狂澜,可是……

可今日这制诏一下,刘歆彻底心凉了。

这诏书洋洋洒洒数百言,但透过缝隙,刘歆只看到三个字。

“废太子!”

刘歆越来越搞不懂,王莽到底意欲何为?他原本以为,王莽去年雷厉风行,赐死“圣孙”功崇公王宗,是为了王临铺路,避免出现夺嫡斗争。

可如今打着名正言顺的旗号,废了王临的太子之位,难道,他要让傻儿子王安继承大统?

群臣缄默,时至今日,即便这诏书再令人不解,也无人站出来为太子说半句话——这是十余年来形成的惯性,皇帝的命令,再不合理,也得执行。

而刘歆亦一言不发,手捧笏板,只有些头晕。

皇太子王临亦是没料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愣了半响后,拖着病体奉上太子印绶,换成了“统义阳王”之印,

本就是个傻子的王安,则流着口水,被两个黄门搀扶着上前,接受了新迁王的印绶。

在完成此事后,皇帝又马不停蹄,宣布了安定、吞胡将军剿灭叛贼卢芳之事,颁布了赏赐,诏大司马董忠治校军功,第其高下。

“卢芳本羌胡之辈,而冒充刘姓,竟骗得愚夫愚妇数百从逆,幸得吞胡将军、安定郡一举击灭,卢芳头悬北阙,后无遗患。”

“古人云,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

“昔日击西海者以‘羌’为封号,平槐里以‘武’为号,扫翟义者以‘虏’为号。”

“今卢芳之叛,自号左谷蠡(lí)王,一如其名,小小蠡虫而已,故平叛者以‘蠡’为号。”

“安定属令斩得卢芳首级,当首功,封伯爵,号‘扫蠡伯’。”

“校尉梁丘赐击破左谷,当次功,封子爵,号‘平蠡子’。”

“第五伦从征贼寇,封男爵,号‘定蠡男’。”

这封号秉承了大新传统,难听至极,反正都不发实禄,仅有名义上的茅土。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五伦从新朝两千多个里附城中脱颖而出,加入了多达六七百人的“男爵”行列。

封赏完毕后,群臣山呼万寿。司命孔仁乘机提议,认为这趟平叛,证明了梁丘赐校尉和第五伦的战力,应该将他们麾下的羡卒营,改为正卒,加入吞胡将军即将远征匈奴腹地的大军中效命!

按理说皇帝会从善如流,可这次却有些不同,否定了孔仁不怀好意的提议,只令吞胡将军韩威出击时,让第五伦继续在特武县休整。

王莽让中黄门道出缘由:“叛贼卢芳、麻渠帅等穷凶极恶,定蠡男为前锋,与之血战数日,损失惨重,岂能再令疲兵出塞击胡?予不取也!”

孔仁满腹疑惑,陈崇朝他摇摇头,等回到五威司命府后,孔仁才得知,原来吞胡将军送来的奏疏里,还夹带着第五伦此次平叛的伤亡报告,他们事先并不知晓。

第五伦在奏疏里表示,为了剿灭穷凶极恶的叛匪,他的部队损失惨重:天可怜见,两个营满编两千人,如今只剩下一千二,损失达到四成,实在是太惨了!

这样残缺的军队,能拉出塞和匈奴作战么?还是让那些行军转战数千里,驻扎数月,依然奇迹般保持满编的部队去吧!

孔仁顿时头皮发麻,只觉得第五伦实在太过鸡贼,常见军队总把损失往少了报,好骗空额粮食,从没见过第五伦这种反向操作,上报真实人数的。

总之就一句话:“这空饷,我不吃了!”

“想让我去打匈奴当炮灰,没门!”

……

PS:第二章在18:00。

第22章 贫富差距第661章 汉中第39章 用爱发电第699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第509章 斧头第446章 凿空者第182章 福报第204章 患难见真情第490章 禹迹第526章 天命之子第67章 反他娘的!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153章 马杀鸡第591章 茅塞第576章 断蛇第643章 懂了第293章 武德第309章 磨豆第611章 携民渡淮第448章 山海情第607章 武德四年第591章 茅塞第241章 五陵少年第645章 传统艺能第251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第37章 你信么第304章 五等第89章 对百姓我重拳出击第414章 三路兵线第596章 强弩之末第466章 人与人是不同的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219章 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汉第565章 江汉第366章 朝为田舍郎第203章 地皇四年第80章 我要做的有三件事第238章 杀去常安第452章 越塔第321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第508章 豹尾第455章 孤胆第77章 猪突豨勇第89章 对百姓我重拳出击第109章 黄河谣第431章 不作安安饿殍第160章 大新龙脉第7章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么第425章 独立第373章 降维第664章 刺马第154章 折肱第39章 用爱发电第430章 东北易帜第332章 云横秦岭家何在第119章 莫欺少年穷第549章 大树将军第406章 陇蜀第447章 六盘山上高峰第340章给他一个师第92章 第五纵队第167章 土崩瓦解第289章 天兵第133章 蜂虿之毒第106章 吞胡第513章 诛莽第300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396章 乌托邦第672章 你有张良计第306章 高屋建瓴第207章 红白黄第514章 镣铐第150章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第490章 禹迹第147章 要文斗第246章 南巡狩第154章 折肱第283章 借剑第521章 假民主第533章 不识大体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683章 大敌第277章 鼎之轻重第512章 脊梁第273章 棋逢对手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616章 焚书第92章 第五纵队第106章 吞胡第466章 人与人是不同的第679章 惊喜第497章 中心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401章 王业不偏安第11章 九世之仇第576章 断蛇第50章 你为什么这么熟练第671章 借荆州第559章 甥舅
第22章 贫富差距第661章 汉中第39章 用爱发电第699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第509章 斧头第446章 凿空者第182章 福报第204章 患难见真情第490章 禹迹第526章 天命之子第67章 反他娘的!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153章 马杀鸡第591章 茅塞第576章 断蛇第643章 懂了第293章 武德第309章 磨豆第611章 携民渡淮第448章 山海情第607章 武德四年第591章 茅塞第241章 五陵少年第645章 传统艺能第251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第37章 你信么第304章 五等第89章 对百姓我重拳出击第414章 三路兵线第596章 强弩之末第466章 人与人是不同的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219章 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汉第565章 江汉第366章 朝为田舍郎第203章 地皇四年第80章 我要做的有三件事第238章 杀去常安第452章 越塔第321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第508章 豹尾第455章 孤胆第77章 猪突豨勇第89章 对百姓我重拳出击第109章 黄河谣第431章 不作安安饿殍第160章 大新龙脉第7章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么第425章 独立第373章 降维第664章 刺马第154章 折肱第39章 用爱发电第430章 东北易帜第332章 云横秦岭家何在第119章 莫欺少年穷第549章 大树将军第406章 陇蜀第447章 六盘山上高峰第340章给他一个师第92章 第五纵队第167章 土崩瓦解第289章 天兵第133章 蜂虿之毒第106章 吞胡第513章 诛莽第300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396章 乌托邦第672章 你有张良计第306章 高屋建瓴第207章 红白黄第514章 镣铐第150章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第490章 禹迹第147章 要文斗第246章 南巡狩第154章 折肱第283章 借剑第521章 假民主第533章 不识大体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683章 大敌第277章 鼎之轻重第512章 脊梁第273章 棋逢对手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616章 焚书第92章 第五纵队第106章 吞胡第466章 人与人是不同的第679章 惊喜第497章 中心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401章 王业不偏安第11章 九世之仇第576章 断蛇第50章 你为什么这么熟练第671章 借荆州第559章 甥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