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

韩谦还是负责留守汉寿。

武陵军总计就编有高绍、田城、林海峥三营步甲以及杨钦一营水军,即便不断有新募兵卒补充进来,但前后经历数次血战,伤亡减员严重。

目前加上辎重营,武陵军也就七千人马,从黔阳、龙牙、辰阳、沅陵、武陵,一路分兵把守,目前倘若还要再分兵来守汉寿,一旦发生意外,便没有充足的兵力应对。

韩谦派人去见高承源,请高承源率所部主力到汉寿会合,石首此时的战略地位有些无足轻重,仅需留少量兵马防守即可。

这样即便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只要将沅江下游最重要的两座城池守住,将叛军辖地切割开,使其首尾难相顾,整个战局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复。

姚惜水、春十三娘二女也没有借口随军赶往湘江口,焦虑不安的随韩谦留在汉寿,但她们所担忧的意外都没有发生,两天后捷报便相继传来。

五月二十八日夜,高隆使部属打开白茅城东门,李冲率两百扈卫精锐第一时间杀入城中,控制住东门,但高隆对守军的控制极为有限,很快全城便惊扰、沸腾起来。

白茅城内的几名副将以及从汉寿率部逃入白茅的守将,对马氏倒是忠心耿耿,即便有两人没有防备被高隆诱杀,但其他人在侍卫亲兵的拼死保护下,成功杀出高隆借夜宴将他们引进的包围圈后,立即组织兵马反扑东门,想要将东城门夺回来。

高隆虽为白茅城的主将,但真正忠于他的嫡系亲卫仅三百余人,与李冲、文瑞临会合后,死死守住东城门附近街巷要冲,拂晓之时,信昌侯李普、周数、洗英率主力兵马杀入白茅城,激战到午时,才拿下白茅城。

虽然此战伤亡不少,但所谓高隆有可能诈降、文瑞临有可能设计相害的担忧则一扫而空。

确定高隆、文瑞临可信,郑晖便没有赶去白茅城跟信昌侯李普会合,而是亲率六千马步军精锐,马不停蹄的直接穿插到潭州城北的岳麓山。

白茅城遇袭时,潭州城守军分出三千马步军沿湘江北上增援,但走到半途,白茅城便告失守,成百上千的溃兵往南逃来,这三千马步军收拢溃兵后,也是仓皇沿着湘江西岸的驰道,逃回潭州城。

他们却没有料到岳麓山此时已然易手,潭州城内的守军也是一片惶然,都没有人通风报信,三千多叛军毫无防备踏入郑晖所布下的埋伏圈,都没有扛过两轮攻势便四散溃逃……

李知诰原本率部与张蟓之子张封率六千精锐进逼到江安城外,计划与北岸的荆州兵马会合后,先逼迫驻守江安城的马元衡出城投降。

谁都没有洞庭湖南的战事会如此的顺利,确知信昌侯李普与郑晖夺下白茅、岳麓山两个关键点,李知诰、张封两人随后便直接放弃对江安城的围逼,果断率部南下。

除了分出一部分兵马加强武陵、云盘岭等地防御,防备马元衡有可能狗急跳墙率部沿沅江逃入防守空虚辰叙两州外,其他兵马在李知诰、张封两人率领下,马不停蹄的沿着沅江北岸东进。

马元衡这边爱降不降,已经无关大局。

潭州所直接控制的几座屯营军府,主要设于白茅城、湘江以西、韶山以北的洞庭湖西南平原上。

位于洞庭湖西南平原的桃江、益阳、宁乡三县境内,所设立的屯营军府,总计安置有两万四千余兵户,这也是马家能在洞庭湖及湘江两岸立足的根基。

目前这些军府兵户里的丁壮健勇都被马寅、马循征调出战,也是最为忠于马家父子的战兵,但其眷属家小都还留在桃江、益阳、宁乡等地。

要是桃江、益阳、宁乡落入朝廷兵马的手里,那这些战兵还有几分斗志,对马家父子还能剩下多少忠心?

说起来也是武陵、汉寿两城的失守太快、太叫人猝不及防,马元衡所部又被切割在北面的江安城,留守潭州城的主将都没有来得及,手里也根本没有多余的兵马部署到沅江口的东南、将楚军压制在汉寿不使之南进。

叛军留守潭州城的将臣,仓促间只能传令将分散于屯寨的部兵眷属家小,往宁乡、益阳、桃江三城聚集,但谁又能想到白茅城随即又这么快速的失守,就连潭州城北面的要隘岳麓山也被楚军占领掉?

这么一来,不仅马寅父子在岳阳亲率的兵马南逃之路被切断,宁乡、益阳、桃江三地的部兵眷属东逃之路,也被切断。

李知诰、张封率部从汉寿渡江,就直扑益阳、宁乡、桃江而来。

谁都知道拿下益阳、宁乡、桃江三城,抵挡住叛军的反扑,那叛军里马家父子所依赖的嫡系精锐将卒将士气低沉,将变得毫无斗志。

这大概也将是摧毁叛军斗志最沉重而有力的一锤。

益阳、宁乡、桃江三城,都不过三五百守军,哪里抵得住李知诰、张封所率虎狼之师的猛扑?都是象征性抵挡一番,便弃城而逃或献城投降,在六月十日之前都悉数失陷。

在六月十日之前,李知诰、张封所部主要时间还是浪费在路途上,甚至战斗力减员最严重的,是那些跟不上行军速度而掉队的将卒。

岳阳节度使季钟琪看大势已去,六月十四日囚马寅、马循父子打开城门出城,向坐镇岳东大营的三皇子投降。

马元衡还稍稍有骨气一些,拖后两天在确知季钟琪已经投降后,才打开江安城的城门。

十八日,文瑞临潜入潭州,说服叛军武将苗勇刺杀马氏留守在潭州城内最后一个核心人物,被马寅封为兵部尚书、大都督的潭州守将马子画,潭州城内六千守兵随后四分五裂陷入一片混乱。

信昌侯李普随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夺下数百年前便雄立湘江之畔的潭州城,也使这座城周四十余里的雄城免于战火的摧残。

至此,除了潭州南面的邵州、衡州,还在叛军将领赵胜、罗嘉的掌握之下外,八百里洞庭湖则已经全部回归大楚朝廷的怀抱。

而这一天,出使蜀地、达成和谈协议的溧阳侯杨恩,携蜀王次子、长乡侯王邕一行人才刚刚抵达汉寿,准备跟乘楼船军水师战船南下的三皇子杨元溥以及沈漾等人会合。

在汉寿得知潭州已经拿下,在州衙后宅的假山凉亭里看到信昌侯李普派人传回的信报,杨恩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目瞪口呆的问韩谦:“潭州城这就已经拿下?”

“信昌侯派人传来的消息应该不假。”韩谦微微一笑,说道。

杨恩瞥了一眼站在凉亭外眺望沅江水色的蜀王次子长乡侯王邕,压低声音苦涩的问韩谦:“那我费老鼻子劲,冒着性命危险出使蜀地,说服蜀主与我朝和睦共处是为哪般?”

事实上,也是在确知李知诰、周数、周惮、范祥等人率万余水步兵精锐西进后,蜀主王建的态度才扭转过来。

那时,金陵对潭州削藩只剩下两个可能的结局,要么全面击溃叛军、收复潭州,要么楚军的这一部分精锐被歼灭,从而元气大伤,再无力与蜀军共同牵制更强大的梁军。

蜀主王建自然不愿意看到第二种结局,那就只能同意从夷陵撤军,与楚和谈,坐看楚军收复潭州,为表示诚意,甚至还派次子王邕随杨恩东进。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李知诰等将率部西进后,战事进展会如此的迅猛,杨恩、王邕刚刚出川,潭州就已经几乎平定了?

在使蜀期间,杨恩遭受四次刺杀,而且这四次都是蜀军护卫他的兵马有意露出破绽,使刺客成功潜入他的居所,要不是赵无忌、奚发儿以及张蟓所派的几名高手拼命保护,他能不能活着回楚地还是两说呢。

韩谦微微一笑,压低声音笑道:“杨侯使蜀当然是有意义的,要不然这一仗不会这么轻松。”

也是正因为杨恩使蜀,一开始就成功误导叛军将前期的防御重点往荆州南面的江安城转移,将朗州腹地的兵马调走相当一部分;也使叛军错误的以为楚军会等到杨恩使蜀有结果之后,才会真正的发动攻势,一直到信昌侯李普趁乱攻下潭州城,不要说在岳阳、江安的叛军没有分兵回守腹地,衡州、邵州有着更为宽裕的兵马,也没有及时北进。

雪峰山之间是有古驿道衔接邵州、叙州,但这条古驿道极为险僻,沿途还要经过十数座番寨,无论是邵州还是叙州,都很难对对方用兵。

不过,邵州诸城,前前后后一直维持近一万二千余兵马守御。

而邵州东部的衡州,叛将赵胜麾下更是集结近两万兵马。

此时能威胁衡州的杨致堂所部,仅有一万三四千州营,战斗力较弱,与衡州兵马试探性的打了几仗,败多胜少,此时仅有余力守住袁州、洪州。

倘若叛军从邵衡两州抽调两万兵马填入被武陵军威胁的腹地,整个战事说不定真要胶着到蜀军撤兵之后才有突破的可能。

怎么能说杨恩使蜀没有意义呢?

这时候杨钦跑过来说道:“船只已经备好,大人与杨侯何时动身?”

“临江王应该快到白茅了吧?我们此时赶过去,说不定能与临江王一起进潭州呢!”长乡侯王邕转过身来,扬声说道。

韩谦朝长乡侯王邕揖礼道:“长乡侯不嫌路途劳顿,我们便乘船去跟殿下会合。”

长乡侯王邕乃是蜀主王建的次子,时年才二十六岁,面如冠玉、目如朗星,身穿一袭白色绸衫,显得十分的风度翩翩,流露出温润如玉的气质。

蜀军稍弱,王建割据蜀地被迫向梁帝称臣,接受梁国的册封,因此他几个儿子都是封侯而不封王。

楚蜀开国以来,还没有在接壤的边境爆发过大的冲突,因此韩谦组建左司之后,短时间内还没有分派有限的人手潜入蜀地,杨恩使蜀,赵无忌、奚发儿他们相随护卫,也是左司第一次有人踏入蜀地。

韩谦对蜀地的人物风情还不甚了解,却也知道长乡侯王邕其人多才多艺,犹善诗词,堪称大家,即便是金陵也流传其文名,可以说是蜀地第一流的风流倜傥人物。

不过,王邕为其胞兄、蜀王世子王弘翼猜忌,沉溺诗词佛事,绝少参与蜀地军政,他这次奉命出使大楚,多多少少有充当质子的意味。

第九十九章 窥探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十六章 问询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驿道第六百八十章 风起第六百八十一章 母子情绝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二百五十七章 冯昌裕的抉择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诏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二百九十四章 长乡侯第八十九章 袭寨第五百零四章 密谈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袭梁州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东第七章 赠弓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五百八十七章 闲时雨第二百零五章 说田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七十九章 深夜闯营第七百八十二章 旧事(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质询第五百章 回京第三百四十四章 合流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七十五章 楚州馆第九十章 破寨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辩第五百零五章 访客第十六章 侯府第七百二十七章 崇文殿(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议第七百八十五章 将死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衅(一)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五百章 回京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三百八十四章 夺兵第二百四十四章 负荆入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计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勾结第七百三十八章 间隙第四百三十四章 长信宫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一百四十八章 会合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二百零九章 缙云楼第五百二十二章 会合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军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戏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机壶第十三章 讨杯毒酒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二百七十八章 两年之期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国君臣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营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宫庄园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拦虎路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谋第七百九十五章 劝嫁(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宫第三百零八章 天凉好个秋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围第七百零六章 抉择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六百一十九章 监军(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为明第四百六十三章 缙云司第二百八十五章 游说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一百七十六章 条件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五百六十章 梁帝居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谋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选之迷第七百七十九章 夺寨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三百零四章 选择
第九十九章 窥探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十六章 问询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驿道第六百八十章 风起第六百八十一章 母子情绝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二百五十七章 冯昌裕的抉择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诏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二百九十四章 长乡侯第八十九章 袭寨第五百零四章 密谈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袭梁州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东第七章 赠弓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五百八十七章 闲时雨第二百零五章 说田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七十九章 深夜闯营第七百八十二章 旧事(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质询第五百章 回京第三百四十四章 合流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七十五章 楚州馆第九十章 破寨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辩第五百零五章 访客第十六章 侯府第七百二十七章 崇文殿(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议第七百八十五章 将死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衅(一)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五百章 回京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三百八十四章 夺兵第二百四十四章 负荆入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计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勾结第七百三十八章 间隙第四百三十四章 长信宫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一百四十八章 会合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二百零九章 缙云楼第五百二十二章 会合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军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戏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机壶第十三章 讨杯毒酒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二百七十八章 两年之期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国君臣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营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宫庄园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拦虎路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谋第七百九十五章 劝嫁(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宫第三百零八章 天凉好个秋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围第七百零六章 抉择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六百一十九章 监军(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为明第四百六十三章 缙云司第二百八十五章 游说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一百七十六章 条件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五百六十章 梁帝居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谋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选之迷第七百七十九章 夺寨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三百零四章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