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会

事情虽然不会大肆张榜公布,但楚州秘使以婚约为条件议效附之事,韩谦因父孝在身,不得不先回叙州服丧的消息,却是悄然先在繁昌城内扩散开来。

以这样的消息解释韩谦离开繁昌返回叙州之事,对军心的扰动最微。

韩谦之去留,这不仅涉及到左广德军上万精锐将卒的军心,左右龙雀军里还有五千精锐老卒,这些老卒乃是左右龙雀军的骨干,其他家小亲族托庇于韩谦,此时皆在广德。

不要说双方撕破脸那种事了,现在想要将围攻金陵计划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也只能在“孝道”这事上做文章。

这也是当世最不容质疑的为人处世之准则。

韩谦之前就多次提及战后要回叙州为亡父服丧,现在提前离开,又有充分的理由,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突兀的地方。

虽然整件事对中下层将卒不会产生多大的惊忧,但在岳阳核心层人物心湖里所荡起的惊天波澜,却没有那么容易消失。

即便左广德军并非进攻金陵军的主要战力,要确保万无一失,却还是要先解决左广德军的问题;对楚州的招附也要先确定下来,进攻金陵城的计划,也只能再次拖延下来。

对掌控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绝大多数地区的岳阳而言,拖延并非完全坏事。

一方面前期攻打江池等地,伤亡比较大,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整自然不是坏事;而补充进来的新卒也需要时间适应营伍艰苦的操练,还需要时间建造更多的攻城战械。

另一方面,岳阳掌控大势,这时候就能进一步深化对江东、江西诸州县的控制,将更多的物资及人员都调集过来。

时间是属于岳阳的。

杨元溥赶在年前,甚至还更换繁昌、铜陵、南陵、泾县、溧水、金坛、溧阳等县新的知县、县丞等官吏,着手安抚、农耕等事。

转眼间便是年节,繁昌城内依旧以先帝天佑的年号纪年,大街小巷虽然没有民众,但还是挂起各式的彩灯。

大年初一这天,杨元溥还特地下令打开城门,许军民进城观看彩灯以庆年节。

而到大年初二,繁昌城便又恢复兵戈铁马的肃杀气氛,天色昏暗下来时,城门将要关闭,数骑快马从东面驰来。

驰到城门下,袁国维摊手出示一面令牌,示意守城的军将放行,他带着人簇拥着一名头脸都包裹在黑色帽兜里的骑士,径直沿着长街往城中央的潭王行宫驰去。

杨元溥在杨致堂、李普的陪同下,站在行宫的侧门焦急的等候着。

等袁国维带来的人下马揭开帽兜,露出那张憔悴而熟悉的面容,杨元溥兴奋的迎过来,小声招呼道:“元溥可算是将叔侯盼来了……”

待左右侍卫皆退到一边,杨恩才上去给杨元溥、杨致堂、李普等人见礼。

杨恩是孤寡一人,府里除了十多从军中退下来、无地可去的残疾奴仆照应起居外,老妻病逝、儿子也战死于沙场,他之后哪怕是受封溧阳侯也都没有续弦娶妻纳妾。

他府上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牵连的,但他这次在袁国维的襄助下,潜出金陵城来繁昌见杨元溥,背后牵扯的却绝不是他一家。

没有万全的把握,他绝不敢暴露行迹。

杨元溥也是没有声张,仅仅带着杨致堂、李普二人在侧门迎接杨恩进行宫密商大事。

穿堂过户,密室之内也仅有张平、姜获二人在那里耐心等候着。

杨恩先将金陵城内的势态以及太子杨元渥病重的消息,跟杨元溥做了简单的汇报。

金陵事变之后,杨恩坚决不接受太子所赐的官职,但他在宗室声望极高,安宁宫也没有加害于他。

他无官无职,跟宗正卿杨泰以及其他投效安宁宫的王公大臣都断了往来,整日饱酒买醉、弹琴听曲,因而安宁宫也没有重点派人监视他。

不过,实际上从岳阳出兵进攻江州起,袁国维就着人联络上杨恩,想着通过杨恩以及诸多一切能利用得上的渠道及手段,从内部瓦解分化守军以及金陵城内的文武将臣。

除了温暮桥、温博父子以及牛耕儒等派系人马,较为坚定的要跟安宁宫及徐氏一条道走到黑之外,金陵城内更多的人,有相当多的人还手握实权,则是骑墙观望派。

即便是宗正卿杨泰,当初也是畏惧宗室惨遭血洗屠戮,被迫效命于安宁宫,此时看到大势已经完全倾向岳阳,眼前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他还能跟安宁宫一条道走到黑?

只不过金陵城及皇城的兵马都在安宁宫及徐氏嫡系的控制之下,城内之人即便已有异心,暂时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就怕在黎明之时倒在血泊之中,那就真傻眼了。

因而城里有所行动,也得是在岳阳兵马正式大举攻城之后配合进行。

“沈漾、韩谦二人呢?”杨恩在金陵城里消息闭塞,还不知道繁昌城发生变故,走进行宫没有看到沈漾、韩谦在场,心里奇怪,待介绍过金陵城内的形势后便直接问起这事。

虽然事情过去已经有十天,但听杨恩这时候问起,杨元溥犹是感觉到心头伤疤被狠狠的揭起,眼角微微的颤抖了一下。

“信王遣秘使到繁昌时,欲使韩谦与王积雄的孙女联姻,以此作为拥附殿下的条件,韩谦不欲殿下难做,已返回叙州守孝去了——沈大人则去广德坐镇,督促江东粮秣西进。”李普轻描淡写的说道,好像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似的。

杨恩哪里有那么好糊弄,但就像绝大多数人生来便身不由己,杨恩此时想着扳倒安宁宫,尽早结束战事,避免大楚江山支离破碎,使江淮大地重归安宁,他除了拥立杨元溥,全力助岳阳兵马以最小的代价拿下金陵城,他还能做什么选择?

韩谦、沈漾到底与杨元溥因何矛盾而分道扬镳,他这时候也不会细想,也不会深究,总之他再傻也不会相信事情真像李普说得这般轻描淡写。

他此时更关心韩谦、沈漾被排斥出中枢之后,岳阳这边的形势会否受大的影响。

即便有些事情他想尽个人的努力去补救,那也得等战后。

杨元溥很快便调整好心态,但还是叫李普将这数日来金陵外围一些变化讲解给杨恩知道。

韩谦留书,直指沈漾、王琳疑为楚州内间,即便整件事并没有被宣扬出去,杨元溥也无意追究下去,但在场听闻这事的人并不在少数,沈漾、王琳事后只能上书请辞。

杨元溥不接受沈漾、王琳的请辞,沈漾、王琳便告病避嫌。

为避免这事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杨致堂、郑榆他们合计,最后决定调王琳出任江州长史,级别不算太低,但也影响不了岳阳整个军政体系的运转,同时决定将广德、郎溪、安吉三县划出来设立广德府,任沈漾为广德府知府事。

沈漾在岳阳大力提拔寒门庶族子弟,也倾向减轻平民的负担,主张向世家门阀加强征税力度,抑制奴婢交易,打击逃户逃税。

郑榆、张潮等人作为世家门阀的代表,心里也都很清楚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的道理,想保住岳阳的根基,需要采取一些手段,缓解宗阀与寒族间的激烈矛盾,因而他们在岳阳时跟沈漾的矛盾并不激烈,彼此还能和平共处。

不过,这不意味着攻下金陵之后,双方不会尖锐对立起来。

攻下金陵之后,沈漾会坐看郑氏扩张在荆襄地区的权势吗,会坐看张氏在朗岳等州兼并土地、豢养门客吗?沈漾会坐看朝廷上下都是门阀子弟充盈吗?

因此沈漾现在就能离开中枢,还是很多人乐见的。

在这时候,韩谦返回叙州之后的遗留问题,是众人迫切要第一时间化解的。

Wωω⊙тt kán⊙¢ o

思来想去,沈漾其实是比韩道昌合适得多的一个人选。

滞留广德的三十多万妇孺,有近五万人乃是桃坞集兵户家小,要说在韩谦之外,谁在这些兵户家小里的声望最高,也就沈漾了。

沈漾也可以说是在韩谦离开之后,能最快化解广德那么多妇孺安置问题的最佳人选。

除了冯翊、孔熙荣、赵无忌、郭却等少数人,率领侍卫骑营,与杨钦所部水军随韩谦直接从繁昌踏入返回叙州的旅程外,赶在年节前两天,冯缭、林海峥、高绍、林宗靖、周处、冯宣、季希尧、陈济堂等一大批左广德军将领以及三县官吏递交上来的辞呈正式得到批准,与其他愿迁往叙州的将卒及家小,组成一支六千余人规模的队伍,从歙州、饶州借道,踏入前往叙州的路途。

除了近千人乃是韩谦从叙州调来的武官、匠工、胥吏外,其他五千余人,乃是投赤山军的奴婢及家小,堪称精锐者也就一千三四百人,其他都是随行的家小,都是老弱妇孺。

在当世,倘若不是迫不得已,倘若在当地还有希望得到妥善的安置,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真正有勇气千里迢迢跑到陌生的、据说还是瘴疫遍地的异乡安家落户,则是极少数人。

这些人心向叙州,岳阳不敢留,暂时又不敢用雷霆手段进行清洗,送往叙州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同时这些人看上去规模也不大,即便都迁入叙州,对周边州县也会造成多严重的威胁。

实际上韩谦都禁止林海峥、高绍他们暗中鼓动更多的人去叙州。

除了叙州此时能纳容的人口有限外,两三千里跋山涉水,精壮汉子走一趟下来,都要瘦脱两圈肉;很多身体弱的老人、小孩来说,都未必能坚持到最后。

即便岳阳众人攻陷金陵之后,便极可能会进一步收紧对叙州的限制,不会再容忍人口大规模流入叙州,但韩谦也不想看到有大批的老人、小孩倒在迁往叙州的路途之中。

当然,从郎溪到叙州黔阳有陆路相通,而之前通过组建运输队,差不多有两三千人在这条道上也完整走了一个来回,只要不跟金陵彻底撕破脸,不完全断绝商旅上的沟通,韩谦相信以后通过水路商道,广德与叙州在人及物资的互通交流会不断的持续下去。

当然,也有一批从奴婢及龙雀军逃卒里选拔的将领、武官选择留了下来。

特别是有一批从左右龙雀军逃归后得到提拔的武官,他们当初毅然决然逃回金陵,就是因为父母家小留在金陵,这时候不像林海峥、高绍他们因为在叙州安家落户,有一定要回叙州的理由。

也不能说他们目光短浅,谁心里都希望战事平息后,江淮能重归太平,这时候他们心里除了对韩谦的感激、敬服外,有机会却也更渴望能安居乐业,不再折腾。

此外,原叙州工曹参军郑通,以及近百名家小眷属主要留在金陵的匠工,选择留下来,不回叙州。

韩谦也一并同意,甚至他们中有子弟在叙州,想要离开叙州,他也不加约束。

除了韩谦事前的承诺外,在广德三县的围淤屯垦以及煤铁开采等事,也需要留些人手才能持续下去。

韩谦虽然带走一些人,但这样也算是彻彻底底的将左广德军交了出来,对左广德军的处置,杨致堂他们也决定将所剩下的七千多兵卒调到金陵城外围作为预备兵员使用。

也就是说在左右龙雀军、五牙军、右广德军以及湖州兵攻城出现损失时,将左广德军的兵卒拆散补充进去,这样既不用浪费掉这批经韩谦之手训练出来的优质兵员,又能将韩谦对左广德军的影响力消解于无形之中……

目前湖州刺史黄化也已经收复秋湖山,湖州兵将前锋大营驻扎到龙华埠,这也意味到桃坞集兵户家小也可以逐步的迁回旧址安置。

至于广德、郎溪、安吉还有大量奴婢家小,受韩谦恩惠,这一点却也不怎么令人担忧。

在世家门阀看来,这些底层奴婢出身的贱民,大字不识一个,不通教化,蠢昧无知、粗鄙不堪,得一小块田地安家糊口便欢天喜地,哪里知道什么忠信仁义,或许都不用三五年,他们便会忘却韩谦这个人了。

再说他们后续还会从三县原住民,主要也是从过去这段时间内受韩谦打压的中小地主里,起用一批知书识字的乡老里胥,甚至可以从被驱逐出三县的乡族子弟里选拔一批官吏填入广德府,对这些人进行教化管束,就更没有什么隐患了。

这是杨致堂、郑榆、李普等人的打算,杨恩听了沉吟片晌,跟杨元溥说道:“还是要尽可能安置好这些人,使之感受到皇恩浩荡,才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些我都是知道。”杨元溥略有些不耐烦的说道,岔开话题更详细的询问城内将吏的心思动向……

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四百零六章 勇将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六百八十六章 对峙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归金陵第七百四十九章 战役(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夺城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心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二百章 安排第六十一章 婚约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梁县第五十三章 用间篇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六百四十四章 刚柔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关第一百九十九章 筹码第二章 梦境窥史第八十九章 袭寨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绝户计第三百零四章 选择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七十二章 弥补第四百六十章 扬州第二百六十四章 四姓降服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为期第五百一十五章 来意第一百七十六章 条件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劝导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衅(二)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阳(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四百七十一章 家奴第四百八十五章 顾虑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会合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诏(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六百八十九章 澜涌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六百九十九章 会战在即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诏(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谋而合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二百六十五章 冯缭(一)第七百五十七章 关中(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穷酸王侯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见(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东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三百五十三章 梁国剧变第三百三十八章 离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潜忍第五百三十五章 宫门第五百二十九章 应急计划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选第一百零四章 镇压第三百四十五章 驾崩第七百零一章 尾声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十七章 皇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二百零六章 重逢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长峡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势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
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四百零六章 勇将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六百八十六章 对峙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归金陵第七百四十九章 战役(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夺城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心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二百章 安排第六十一章 婚约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梁县第五十三章 用间篇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六百四十四章 刚柔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关第一百九十九章 筹码第二章 梦境窥史第八十九章 袭寨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绝户计第三百零四章 选择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七十二章 弥补第四百六十章 扬州第二百六十四章 四姓降服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为期第五百一十五章 来意第一百七十六章 条件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劝导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衅(二)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阳(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四百七十一章 家奴第四百八十五章 顾虑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会合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诏(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六百八十九章 澜涌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六百九十九章 会战在即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诏(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谋而合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二百六十五章 冯缭(一)第七百五十七章 关中(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穷酸王侯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见(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东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三百五十三章 梁国剧变第三百三十八章 离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潜忍第五百三十五章 宫门第五百二十九章 应急计划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选第一百零四章 镇压第三百四十五章 驾崩第七百零一章 尾声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十七章 皇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二百零六章 重逢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长峡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势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