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双方在纳尔瓦要塞前激战了几天,纳尔瓦依然被苏联红军牢牢地占据着。
纳尔瓦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著名的要塞,在苏联解放波罗的海三国之后,担任建设人民委员的曼图洛夫,就在纳尔瓦要塞的基础上,加建了一些现代化防御工事,作为曼图洛夫防线的延伸。
经过曼图洛夫升级的纳尔瓦要塞,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再加上苏军部署了重兵重炮,架设了多门机枪,还有空军的强大支援,使得纳尔瓦要塞变得固若金汤。
即使德国人出动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虎式坦克,但最终还是抵不过苏联炮兵的密集炮火,第一辆虎式坦克就这样被炸成废铁了。
在前方激战的同时,曼图洛夫却在莫斯科大酒店里品着咖啡,和一位“老友”叙叙旧,看上去倒是有几分闲气。
“契尔年科同志,”曼图洛夫品了一口咖啡,看着坐在契尔年科身边的那位年轻人,问道:“请问这位是?”
“这位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共青团委书记叶戈尔·利加乔夫同志。”契尔年科作为新西伯利亚州党委第一书记,在工作上,确实和这个国立技术大学共青团委书记有些往来,但一个大学团委书记能够和州党委第一书记“平起平坐”的事情,其实并不多见。
“利加乔夫?”曼图洛夫听到这个姓之后,一股热血忽然不受控制地,从赤色的心脏里流了出来。
在他的历史印象里,这个利加乔夫在几十年后,将会成为苏共第二把手,也就是中央书记處排名第二的书记,地位仅次于那个胡乱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的地图头(戈尔巴乔夫)。
和其他中央书记不同,在苏联解体之后,利加乔夫并没有像戈地图、基里连科等人那样黯然退休,也没有像叶利钦、多尔吉赫那样,站到了资本主义的一边。
他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久加诺夫、卢克亚诺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创办了俄罗斯共产党,和资本主义政府进行对抗,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其实,作为苏共第二把手,苏共组织部的领导,利加乔夫本来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力,尽力阻止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走向解体。
可惜的是,在1990年的苏共第二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利加乔夫领导了一众“列宁主义者”,猛烈地批评了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并且参选了总书记的选举,和戈尔巴乔夫一决高下。
然而,他不但没有赢得这场博弈,还被戈尔巴乔夫借机清除。如果利加乔夫没有失败,如果他这次成功当选总书记,或许还能挽救局面,避免苏联的解体。
但可惜啊!历史并没有选择他,或者说苏联的官僚没有选择他。这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联——这个伟大的国家走向解体之路。
“利加乔夫同志!”曼图洛夫站起身来,伸出了他的右手,说:“很高兴能够见到您!”
利加乔夫也连忙站了起来,握住曼图洛夫的手,“曼图洛夫同志,我也很高兴能够见到您!”
曼图洛夫果然和“传说中”的一样,为人谦卑、和善,即使穿着大将军服,身兼副总理级别的职务,也没有摆出任何的架子,这让利加乔夫感到十分亲切。
“利加乔夫同志,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学习工程技术固然重要。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你也需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斯大林同志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共产主义的路线。
等你毕业之后,就要运用这些知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让我们伟大的国家变得更好,让苏联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曼图洛夫这一番话语重心长,就是希望眼前这个“苏共第二把手”能够发愤图强,努力工作,先戈尔巴乔夫几步,尽快爬到权力核心上。
其实,就在卸任新西伯利亚州委书记之前,曼图洛夫就已经运用自己的力量,将利加乔夫提拔到了大学共青团委书记的位置上,在临走之前,他还特意嘱咐了契尔年科,说“这个人大有前途,要重点关照一下。”
结果,契尔年科果然不负老上司所托,重点“关照”这个才21岁的年轻人。如果表现好的话,等他大学毕业之后,相信可以被直接提拔进州级单位里工作。
当利加乔夫已经成为政府干部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还仅仅是个十来岁的学生。
在曼图洛夫看来,就算他自己不能攀上权力巅峰,也要把利加乔夫这个年轻人提拔上去,说不定他到时可以爬到权力巅峰,改变历史。
既然他在历史上,已经做到了苏共第二把手了,那经过曼图洛夫的大力提拔,有个更高的起点之后,应该能够成为第一把手吧。至少曼图洛夫是这么预测的。
就算利加乔夫上不去,曼图洛夫手中还有两张更大的牌——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这两个人人在历史上都当上苏共第一把手了,现在经过曼图洛夫的提拔,有个更高的起点,说不定能够早点上台。
“曼图洛夫同志,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会努力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斯大林同志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利加乔夫的眼神里,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信仰,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期盼。
希望他能够和历史上的利加乔夫一样,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共产主义的路线,像历史上的他一样,坚决和内部敌人进行斗争,这是曼图洛夫对他的最大寄望。
“契尔年科同志,现在新西伯利亚的情况怎么样?”曼图洛夫作为前任新西伯利亚州委书记,作为一名在新西伯利亚长大的人,即使身居高位,进入了莫斯科权力场,依然关心新西伯利亚的发展。
“曼图洛夫同志,您就放心吧,现在,新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