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莫斯科的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20度。就在这个寒冷的时候,曼图洛夫居然往更冷的西伯利亚奔去。
坐在火车上,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往东而去,曼图洛夫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日子。
在新西伯利亚长大的他,对于这片寒冷的土地,固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这道铁路更是他来往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亚的唯一交通工具。
十年前,他坐着火车,沿着这道具历史意义的铁路到莫斯科上大学。几年前,身为新西伯利亚党委第一书记的他,通过这道铁路前往莫斯科出席中央级别的会议,或是去向斯大林等中央大员汇报工作。
但在他成为建设人民委员,去莫斯科工作之后,就一直没有搭乘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火车了。
直到这一天,他奉命去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视察,而机场因为跑道结冰和积雪过多的缘故无法使用,只好坐火车过去了。
列车窗外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沿途的河流都已经结冰了,山川也覆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西伯利亚的农田早已经收割了,农民都窝在他们的小屋里,享受着他们劳动的成果。
走进房里一看,你会发现里面只有老人、妇女或者小孩,有些农舍里甚至连妇女也没有,因为壮年的男人不是上了战场,就是去了附近的工厂从事生产。有些妇女也加入了生产队的行列,参与战略物资的生产。
其他工人们也没有闲下来,在这战争时期,他们每个人都得加班,在工厂里赶工,生产各种各样的,军队能用得上的物资。
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根本没有人是闲着的,就连干部也不例外。曼图洛夫何尝不是如此?
就连他坐火车的时候,也在处理手头上的一堆文件,饭都要人从餐车里送到他的车厢来(虽然他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特权),更没有趁着坐火车的机会睡上一整天。
过了叶卡捷琳堡,穿越了乌拉尔山,就到了苏联国土的亚洲部分了,再下一个站就是曼图洛夫视察的第一站——秋明。
此时的秋明,已经是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不再是那座人口只有几万人,靠农业和出口皮革为生的小城市了。
在前秋明市委书记,现鄂木斯克州党委第三书记维罗妮卡·乌斯季诺娃的治理下,秋明的工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自从她争取到输油管项目之后,秋明就开始成为了全西伯利亚,甚至是全苏联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
一座座的炼油厂在秋明城郊建了起来,提炼从鄂毕河产油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秋明油田)经输油管道运来的原油。
这些原油,会被提炼成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的提炼品会用于其他用途,包括制造塑胶、合成橡胶等。
苏联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几乎任何类型的矿产和化石燃料都能在苏联这里开采得到。但由于苏联没有热带雨林,不适合橡树生长,导致苏联的橡胶产量几乎位居世界最后,常年面临着橡胶缺乏的问题。
曼图洛夫作为一名穿越者,早也洞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当上建设人民委员之后,就开始在各个石油产地和炼油区附近兴建合成橡胶厂,提升苏联的合成橡胶产量,以弥补苏联在天然橡胶资源上的不足。
秋明作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中心,固然也是曼图洛夫重点建设的地方。
为了最大地利用秋明作为石油化工中心的优势,曼图洛夫的建设人民委员部和石油工业人民委员部合作,在秋明炼油厂的附近兴建了一座大型合成橡胶厂,利用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橡胶。
这些合成橡胶将会送到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甚至是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地用于飞机、坦克、卡车等载具的生产。
苏联的轮胎产量也因为合成橡胶供应得到满足而大幅提升,卡车的产量也因为轮胎的供应充足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曼图洛夫同志,欢迎来到秋明。”火车很快就到了,车站月台上站满了迎接访问团的地方干部。
此时的曼图洛夫已经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人物了,他不但当上了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还成为了苏联战时最高权力机构——国防委员会的一份子。
再加上他兼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和组织局委员,掌握干部的纪律检查和人事安排的权力,几乎没有地方官员敢得罪他(谢尔巴科夫、赫鲁晓夫这种兼任中央大员的地方官除外),迎接他的排场自然也得做好。
然而,曼图洛夫并不是一个喜欢高调排场的人,他觉得这样的排场很浪费资源。与其让这么多人弄过来火车站这里站着,不如让他们继续待在办公室里工作,这样既不用麻烦他们,又能够让他们尽快处理好手上的工作,有什么不好的?
“乌斯季诺娃同志,我们好久没见了。”曼图洛夫握了乌斯季诺娃那张又白又滑的右手,然后说:“听说您现在是鄂木斯克州党委(第三)书记了,怎么还在秋明这边工作?”
“曼图洛夫同志,库德诺夫同志(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库德诺夫,鄂木斯克州委第一书记)知道您要访问鄂木斯克州之后,叫我过来这里接待您。
毕竟我以前当过秋明市党委书记,对秋明市的发展情况了解比较清楚。而且在您来之前,我刚巧秋明这边指导工业发展的工作,顺便过来接您一下。这其实也不麻烦,也不会耽误我的工作。”
“很好,不耽误工作就好。”曼图洛夫嗅到了乌斯季诺娃身上发出的体香,挑起了他的自然欲望,但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地说:“现在是关键时期,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千万不能有任何的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