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配套计划

孙承宗和皇帝激烈的对话,这个场面可是不多见,毕自严茫然的看着,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搞得如同诀别一般??

“陛下三思……”孙承宗含泪说道?

“好了,孙师傅,此事,是注定要这么走的,朕今日说出来,不过是把将来会发生的事说得通透一些罢了,很多事,可以『迷』糊,可糊涂着过,不是有很多人把难得糊涂当作座右铭吗?可有些东西,虽然痛,可朕还是愿意让他清醒着去经历。”杨改革又说了一句毕自严『摸』不着边际的话。?

孙承宗听了,独自垂泪。毕自严依旧茫然。?

“今日之后,天下必定会有很多剧变,朕今日把两位卿家找来了说这个事,就是想把事情说清楚,朕希望两位卿家能清醒着经历这些事,朕为我大明设计一套灵魂,设计一套意志,希望我大明按照朕的设想走下去,不希望出现意外……”杨改革又交代了一句,这句话依旧是『摸』棱两可,让人听得不明白。?

杨改革看了看孙承宗,孙承宗正垂泪,毕自严则茫然,再看看边上的王承恩,也是泪流满面,杨改革叹息,这事,本不该这么早说出来的,搞得这么多人伤心流泪,可这事总会到来的,这种事这么早的说出来,和日后事情做成了再说出来,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如今说出来让人伤心,可杨改革还是先把他说了出来,希望这样做,能为日后的大明朝多留一线生机。?

毕自严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了,按理说,皇帝吩咐了事,已经说完了,那么就该领旨谢恩了,可孙承宗却似乎没了知觉一般,没接皇帝的话,他又不好出头来接话头,皇帝的话可是对他们两人说的,也只能尴尬的站在那里。?

“……也罢,此事也就说到这里吧,就不说了,说个别的吧……对了,此事,诸位还需严格保密,切不可有走漏半点消息……”杨改革点透了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一些事,心情也舒畅多了,这也算是为日后留下了埋伏,至于效果,就不好说了,只希望能有用,杨改革本想还把这个话题更加细致的分析一下,可见孙承宗这样,又实在说不下去了,只好就此打住。?

“那就还是说说这投资和投入的事吧,说说具体的安排吧……想必两位卿家也知道,施首辅的那个种番薯的计划吧……”杨改革抛开那个沉重的话题,开始说另外一件事,实则,这也不是另外一件事,只不过是上一件事的延续,上面那个说得很虚无、飘渺、模糊,这个,说的就是实际怎么做的了,则是实际的执行方法。?

“回禀陛下,陛下可是说那个种番薯的五年计划?”毕自严见孙承宗依旧在垂泪,而皇帝又问得急,也只能出来答话了,这个事,他也是知道的。?

“不错,正是此事,此前徐师傅跟朕提起,要大力推广番薯,并提起了政策延续『性』的问题,朕考虑将数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持续执行某项政策,以避免年年重复的重提此事,政策的延续『性』,能有效的让各地官员,让天下人知道朝廷要干什么、要怎么做,也让各地的官员和百姓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用朝廷每年,每月的提醒和催促,朕觉得,这种办法很好,可以省去事事跟朕写奏本的麻烦,日后我大明的国土越来越大,事情也越来越多,也必定越来越复杂,朕觉得,能建立这么一套执行和运行的方式,很有必要,不然,十个朕也不够用……”杨改革说道,说过了前面虚无缥缈的事,现在,终于说道具体怎么做了,怎么来贯彻自己的意志了,怎么让自己的意志上升到国家意志这个层面,以此来摆脱个人对一个政权的不利影响。?

话说到这里,孙承宗也抹干了眼泪,认真的听皇帝说话。?

这个话,毕自严听得十分的明白,也十分理解这个话的意思,毕竟有先例在那里。?

“回禀陛下,臣以为此种方法在政策的延续『性』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在各地官府贯彻执行朝廷的大政方针方面,确实极为有效……”毕自严对于这事,还是很有感触的,如果朝廷能把一项政策、决议五年,十年的执行下去,那么,朝廷的大政方针,被正确执行的几率要高得多,远比如今皇帝说朝廷的,每年都在糊子日可强得多。就不如如今的种番薯,几年虽然没什么动静,各地敷衍了事的多,可今年皇帝也召了几个种番薯出『色』的官员入京,想是要重用的,那么,有了这个先例,到了明年,各地方官员种番薯的积极『性』,只怕会高不少,到了第三年,以此类推,只怕会更高,这就是政策方针延续『性』的长处。?

“……不过,臣觉得,制定这些大政方正必须得谨慎,一旦制定,只怕不能轻易的更改,此……”说过了好处,毕自严又开始说坏处,这事想得到的坏处就是既然是朝廷要执行数年的方针政策,那么就是说,只怕皇帝也不能轻易的去更改,这对于皇权,可是一个大大的限制,这就是一柄双刃剑,即能减轻皇帝的劳动强度,自然的,也会降低皇帝的权利。到后面,毕自严就说不下去了。忽然想起孙承宗激烈的和皇帝争执的事,莫非,就是为了这事?毕自严猛然惊醒,可也不太像啊!毕自严更加的『迷』糊了……?

“不错,卿家说得不错,就是这个道理,朕也是这么考虑的,朕一个人,能力和时间实在有限,不可能处理无限的事,唯有将一些事制定成为国策,制定成为未来数年去做的方针,也唯有如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杨改革解释着。?

“……可,陛下,臣以为,此事虽好,可一旦制定,只怕陛下也不能轻易的更改啊!此事实在……”毕自严还是把事情说破了,皇帝做的事,就是自己限制自己的权利,这种事,以前毕自严还没太大的感觉,可现在,毕自严才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涉及到了财权,人事权,皇权等等,这越想下去,毕自严越觉得事大。?

“这个朕知道,好事和坏事,总是一体两面,没有什么事是完美的,只要能让我大明国富民强,能一直繁荣昌盛下去,有些事,朕可以不去计较……,我大明的疆域,已经十分的广大,从南到北,传递一次政令,需要数月之久,如地方年年岁岁月月的要向朝廷请示怎么做,做什么,这实在是浪费,如果能有一项延续数年,持续的方正政策,想必离京师遥远的地方也不会茫然了,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此,岂不是比如今这种事事靠朝廷,事事靠朕的强?”杨改革解释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陛下说得有道理。”毕自严说道。?

“……日后我大明的疆域必定会越来越大,如不采取措施,这南北或者东西传递一次命令,只怕需要以年来算时日,如没有一个既定、能持续的方针政策,这怎么行?总不能地方上的事今年上奏,明年批复,后面开始执行吧?这岂不是好笑?所以,朕就在考虑,我大明如今需要一种持续,连贯的方针政策,需要这么一个制定数年里做什么事的机制。一旦制定了某项方针政策,数年之内,就不要做什么修改,一直执行下去,如此可减轻朝廷的压力,也可让地方做事有所依靠……”杨改革说道。这个五年计划,杨改革以前试水了一段时间,觉得还不错,至于为什么试水,还和日后的扩张有关,日后的疆域越来越大,管理的地盘越来越多,路途越来越遥远,通讯的问题也不可能马上到达电报时代,所以,就有必要考虑政策方针的延续『性』问题,地方『政府』,或者殖民地的政策执行的问题,如果殖民地,新开拓的地方每事都需要向中央请示,这是无法想象的,殖民也注定不可能走出去多远,这个五年计划,实则还是和殖民计划相配套的?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皇帝说到这里,毕自严更加明白了,这事要这么说,就好理解了。要在以前,毕自严只怕会劝皇帝,不要没事就提扩张,提疆域,提动武,疆域大了不是什么好事,动武只会拖累明朝,拖垮明朝,化外之地,不值得大明去占领,要以德服人,恪守圣人之道什么什么云云。不过,这两年,他的这种思想是急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这思想更是急剧的变化,这种话,如今他是不提了,原因也简单,孙承宗给他说过,让他多看《堪舆万国全图》,要多站在世界的高度去看问题。站在这个角度上看问题,是彻底的打破了毕自严原有的观念,世界就这么大,大明不出去,不想办法,可不代表别人、别的国家就不出去,就不想占地盘,以其这样把自己脑袋蒙住,假装什么也没看到,自己骗自己,还不如主动的争取这方面的事,夷人能飘洋过海几万里到大明这里来安家落户,能逞强称霸,下一步,谁知道会发生时很忙事?任凭夷人这么不断的扩张,占地盘,日后必然会有一个比大明还要庞大的国家形成,到时候,必定会威胁到大明,就如同孙承宗教导的那样,不谋一世者,不能谋一时,难道就如皇帝说的一年糊一年的过日子??

毕自严相信,夷人那些弹丸之国都能做到把势力延伸到几万里之外,大明也可以做到,夷人都不怕几万里之外的势力造反,脱离控制,毕自严相信,大明也可以做到。这事只要去做,以前那些陈词滥调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如今的毕自严,倒是一个实打实的扩张派。?

“嗯,卿家明白了就好,今日说投入、投资的事,也正是和这个方针政策的延续『性』有关的,五年计划也好,十年规划也好,百年展望也好,都必须和这个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朕的意思就是,如今朝廷要学会制定五年计划,十年规划,要有百年以上的展望,要给自己安排一个目标,明晰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天下官员,老百姓都有一个可以前进的目标,有一个共通的理念,行事,有一个共同的准则,而这些事,无一不是要涉及到钱财的,所以,这方面,户部有必要先行,试着制定计划,制定投入的规划……”杨改革解释着自己的理念。不是杨改革自己要放权,要玩什么“明珠”,玩“自残”,也是『逼』不得已,如今这种科技状态下,地理的限制决定了能直接控制的疆域和事情是有限的,要打破地理的限制,要打破扩张的约束,就必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无疑,制定计划,制定规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一个不得不选择的办法。不然,按照明朝直接统治和管辖的传统,扩张殖民的事必定一事无成。那种某年的事第一年上奏,第二年朝廷批复,第三年下发执行的事就会上演,这无疑是可笑的。?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毕自严认真的答应道。答应着这件事,毕自严也还在考虑上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事让孙承宗和皇帝如此激烈的争执呢?又如此悲情?莫非这样下去对陛下是有害的?陛下明知有害还要如此做?或者说,对大明有利,对陛下无利?毕自严考虑了许久,觉得这事虽然有些限制皇帝的权利,可也不至于会到如何悲惨的结局去,以如今陛下的权威,还有谁敢出来惹事不成??

“孙师傅……”杨改革本不忍心去看孙承宗,也见不得这位老人落泪,但还是问了出来。?

“回禀陛下,此事臣赞成,也并无不妥,只是此事一旦形成惯例,形成传统,只怕陛下要想更改既定的方针政策也并非易事……”孙承宗的眼泪早已擦干了,见皇帝问起,立刻回答道,此中的事,实际就是皇帝说的,把个人的意志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办法,虽然这事很好,很不错,可解决如今朝廷的很多难题,可也不得不说,家天下变成了国家,这里面的差别,是极其大的,皇帝为了大明朝,为了天下人,实在是舍弃和付出得太多太多,不是什么人都有如此大的毅力和决心这么做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么大的能力去做的,家变成了国,皇帝,皇权本身所受到的冲击,即便是现在事情还不明朗,孙承宗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难和苦涩,可皇帝还是决定这么去做。?

“孙师傅没有问题就好,此事,朕也和徐师傅讨论过,徐师傅也基本赞成朕的做法……”杨改革又说道。说通了自己的帝党核心,才好布置外围一些的,等外围的的帝党搞定了,再搞定依附帝党的人,剩下的,也就基本没问题了。?

“制定计划,制定规划这个事,实则还和如今朝廷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既然以数年为一个周期,为了保证计划和规划的稳定和执行,这官员的任期只怕也会有较大的变动,必定要适应这计划的周期才行,如今地方官员三年一议、一动迁的规矩,只怕要改,为了计划、规划的稳定和执行,这官员的任免方面,只怕还有一些调整,这件事,朕也在考虑该如何做,如两位卿家有好的建议,也可提出来。”杨改革又说道。?

孙承宗和毕自严两个人都沉默起来,这个事,可不像皇帝随口说的那样轻松和简单,他们这一开口,可就决定了日后大明朝的官员到底是三年一任,还是四年,还是五年,对天下官员的影响,可是相当的大,这件事,不得不仔细考虑清楚。更别说因为这个事而要改变的官员任免了,将是一件更大的事,涉及到整个官场,实在是不能轻易的表态。?

沉默了半响。?

“也罢,朕知道,催促的太急也不是好事,此事,那就以后再议吧……”杨改革看孙承宗和毕自严两个人都不开口,也知道事情太大,无法随便开口,也只能暂且放下,给他们一段时间再说。?

又沉默了半响。?

“毕卿家回去,可开始试着做这方面的事了,如今除了每年传统的户部开销,可将很多新的方面的开支考虑进去,列成计划,比如交通,比如教育,比如张显庸那里,比如给官员涨薪俸,比如赈济,比如税入等等……”杨改革说道。?

“臣领旨!”毕自严答应道。?

“……如今海外扩张的事,还才有了个头绪,等事情稳定下来了,朕考虑着,将朕收上的一部分税让一部分给户部,不然,户部光是靠这那几样传统的税负,只怕也做不成什么事,此事,也还才是朕的一个想法,具体到什么时候执行,还要看时候。”杨改革想了想,还是把这个事说了出来,如今的税监,基本都是太监在管理,新的税种和税入都是税监把持着,随着缴税派的胜利,工商业的兴起,海外扩张的壮大,税监所收的税必定会远超户部,这就有问题了,眼红的问题不说,太监已经被自己“革?命”了,以后就没有太监了,这税监日后还是得回归正常人手里,所以,这事还必须提前做下埋伏,分一部分给户部,也可以堵很多人的嘴,治眼红病。至于钱在户部还是在税监,对杨改革来说,其实不重要,不过是左手的钱放到右手罢了,自己如今的威望和权利,可不是以前那些苦哈哈的明朝皇帝可比的。?

“陛下圣明!”毕自严是喜出望外,早上才损失了五万银币,这一下子就赚回来不知道多少个五万了,这实在是太划得来了。?

交代完这些事,又和两人聊了一阵子,杨改革才放这两人走,做完这些事,杨改革的心情是格外的复杂,望着烟波浩渺的太『液』池发呆。?

再回过神来的时候,却看见王承恩在流泪。?

“大伴为何落泪?”杨改革问道,看着王承恩满脸的泪痕,通红的眼睛,杨改革也知道,只怕刚才就一直在落泪。?

“陛下……,奴婢……”王承恩呜咽着说不出话,他本身就是皇宫里的大太监,管着司礼监,国事很多都是经他的手的,皇帝做的很多事,他都是看在眼里的,都不瞒他,他都在场,听见皇帝和孙承宗激烈的争辩,他是明白到底是什么事的,自然是要垂泪。?

“唉,大伴是朕最信任的人……,有些事,朕必须去做……,这是一个大时代,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墨守成规是不行的,当披荆斩棘出一条路来走,纵使千难万险,朕要不会退缩的,也不能退缩……”杨改革看着泪痕满面,呜咽不出声的王承恩,叹息道。

第556章 白杆兵的初战第328章 背书人,懿安皇后第754章 劈开黑幕的雷电第248章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第269章 外戚团之田弘遇(二)第565章 不死的袁崇焕第64章 对策第578章 天亮了第778章 展示型小区第192章 论道第694章 一小步第210章 商议中央银行第639章 大时代的户口第252章 为银子太多而憔悴的李若涟第665章 源头第636章 分肉的必要第458章 三法司第574章 借把火第659章 煎熬第793章 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第2章 魏案第195章 谈第616章 大灯笼刘廷元第151章 市舶司第54章 考验第183章 海盗的剿抚问题第731章 乐极生悲第48章 智商上的优越感第325章 夏日里清凉的约会第32章 质量问题第483章 辞见第140章 调兵第534章 门路和利益第545章 锦衣卫的赏赐第254章 天灾,你就来的更猛一些吧第272章 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三)第532章 黄宗羲第334章 做汤炼钢,疯狂的孙元化第370章 不一样的袁崇焕第33章 质量要保证第667章 民生第293章 饷帝很烦恼第691章 草原上的大战(二)第444章 跟朕走,做地主第32章 质量问题第683章 注资第717章 工业第165章 太容易第274章 专门制定的险恶战法(二)第303章 朝堂上的大战(二)第421章 压力第637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第586章 决战前的动员第412章 年少的人们第479章 尘埃落定第371章 南方的来人第50章 内廷第704章 抉择命运第376章 谁把谁蒙在鼓里敲?第398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767章 无可奈何的郁闷第328章 背书人,懿安皇后第257章 袁崇焕的狠毒,给敌人建户口第299章 吃醋,邸报第789章 背面第762章 黄台吉的野望第111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第216章 历史的滚滚车轮依旧第486章 趟路的盐商第102章 羊吃人(四)第559章 还是用沥青铺路第643章 配套计划第371章 南方的来人第106章 徐光启(四)第467章 大对决(二)第550章 长远的眼光第687章 前进第406章 手段第95章 战略(二)第735章 中华第467章 大对决(二)第288章 刘吉善在忽悠第338章 意外得知的秘密第803章 罗刹策略第233章 道教之道第673章 功课(二)第498章 所谋非小第23章 春雨贵如油(三)第548章 水师成第8章 玻璃和开瓢第767章 无可奈何的郁闷第708章 大明的世纪第689章 局面第575章 借把火(二)第741章 平衡思维力量第268章 外戚团之田弘遇第718章 报仇雪恨第10章 敲定玻璃厂方案第305章 朝堂上的大战(四)第758章 发光的张显庸
第556章 白杆兵的初战第328章 背书人,懿安皇后第754章 劈开黑幕的雷电第248章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第269章 外戚团之田弘遇(二)第565章 不死的袁崇焕第64章 对策第578章 天亮了第778章 展示型小区第192章 论道第694章 一小步第210章 商议中央银行第639章 大时代的户口第252章 为银子太多而憔悴的李若涟第665章 源头第636章 分肉的必要第458章 三法司第574章 借把火第659章 煎熬第793章 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第2章 魏案第195章 谈第616章 大灯笼刘廷元第151章 市舶司第54章 考验第183章 海盗的剿抚问题第731章 乐极生悲第48章 智商上的优越感第325章 夏日里清凉的约会第32章 质量问题第483章 辞见第140章 调兵第534章 门路和利益第545章 锦衣卫的赏赐第254章 天灾,你就来的更猛一些吧第272章 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三)第532章 黄宗羲第334章 做汤炼钢,疯狂的孙元化第370章 不一样的袁崇焕第33章 质量要保证第667章 民生第293章 饷帝很烦恼第691章 草原上的大战(二)第444章 跟朕走,做地主第32章 质量问题第683章 注资第717章 工业第165章 太容易第274章 专门制定的险恶战法(二)第303章 朝堂上的大战(二)第421章 压力第637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第586章 决战前的动员第412章 年少的人们第479章 尘埃落定第371章 南方的来人第50章 内廷第704章 抉择命运第376章 谁把谁蒙在鼓里敲?第398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767章 无可奈何的郁闷第328章 背书人,懿安皇后第257章 袁崇焕的狠毒,给敌人建户口第299章 吃醋,邸报第789章 背面第762章 黄台吉的野望第111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第216章 历史的滚滚车轮依旧第486章 趟路的盐商第102章 羊吃人(四)第559章 还是用沥青铺路第643章 配套计划第371章 南方的来人第106章 徐光启(四)第467章 大对决(二)第550章 长远的眼光第687章 前进第406章 手段第95章 战略(二)第735章 中华第467章 大对决(二)第288章 刘吉善在忽悠第338章 意外得知的秘密第803章 罗刹策略第233章 道教之道第673章 功课(二)第498章 所谋非小第23章 春雨贵如油(三)第548章 水师成第8章 玻璃和开瓢第767章 无可奈何的郁闷第708章 大明的世纪第689章 局面第575章 借把火(二)第741章 平衡思维力量第268章 外戚团之田弘遇第718章 报仇雪恨第10章 敲定玻璃厂方案第305章 朝堂上的大战(四)第758章 发光的张显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