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坝

匠坊目前规模最大的就是石灰窑、砖窑以及后山十三四里外、宝华山深处所开发的石炭(煤)场,目前烧制石灰、制砖,已经基本上都用相对廉价的石炭(煤),顶替早前将左右山岭砍伐一空的薪柴以及更为昂贵的木炭。

也是如此,屯营军府仅需要每月拿出一千二百石粳米,就能从匠坊换走二三十万块大小青砖、两千担石灰以及六百车石炭。

不过,匠坊方面,还存在很多能改进的地方。

韩谦之前没有做,主要还是他没有那么多的精力顾及这边,特别是他离开金陵四个月期间,他只能要求范大黑先率领诸场工师,先将规模做起来。

今天三皇子杨元溥过来,韩谦一边带他参观匠坊,一边传授他格物之学,一路侃侃而谈,似乎完全不受昨日之事的影响。

格物一词,出自儒学四书之首的《大学》,其篇开宗明义就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在格物……”

就儒学而言,开宗明义就点出“格物”乃是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最基础的先决条件。

然而千百年来,诸儒学者解读“格物”一词,将重点放在穷究其理,加上先秦以来对匠术以及从业者的打击跟社会性的蔑视,导致格物之学演变为玄学、心学,而没有真正立足于“辩别物性”、“认知客观规律”这一根本性的解读之上,以致千年之后都没有真正发展出来成体系的科学来。

这也是韩谦一年多来融合翟辛平及梦境知识,所得到的最大感悟。

更想要辩别物性、认知客观规律,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还是凡事都要实践。

处理匠坊繁重冗杂的事务,对韩谦而言,其实也是梳理、融合梦境知识的一个过程。

这些知识,甚至哪怕韩谦仅仅只传授他最基础的格物之学,以及匠坊里的一切,对杨元溥照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柴建、李冲等陪同人员,则是听得面面相觑,也不知道韩谦哪来的闲情逸致,又或者说这些话别有用心。

虽然自前朝晚期以来,藩镇割据、武夫当道,科举实际上形如废止,儒士地位也不彰显,之前的封疆大史、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乃至此时的梁、晋、楚三国君主,都更崇尚实用主义,但在法理之上,还没有颠覆自千余年前董仲舒所推行的“独尊儒术”那一套。

柴建、李冲等虽是武夫,但自幼也勤苦读书,也可以说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而即便陈德是纯粹的武夫,也觉得韩谦所讲,与他平时所听的迥然不同。

当然,陈德、柴建、李冲未必同意韩谦的观点,但以他们的学术底子,还远不足以站出来驳斥韩谦,同时他们也为韩谦见识、学识之杂、之广而震惊。

然而更令柴建、李冲难以忍受的,则是在匠坊之内,哪位工师、匠师稍有所长,韩谦便唤到三皇子杨元溥跟前介绍一番,着他们亲自给三皇子解说手艺,他们猜到韩谦是借三皇子削弱军府诸吏在匠坊工师眼里的威势,但三皇子一脸的平易近人,他们也无可奈何。

而三皇子对韩谦一口一个“韩师”相称,柴建、李冲更是无奈。

参观过匠坊,就在匠坊简单用过午餐,午后韩谦又领着兴致勃勃、不觉辛苦的三皇子,走到后山深处的煤场视察。

看到从煤场下去,沿着一道溪河再往北,溪口边堆积大量的石料,还有上百名衣衫褴褛的壮实汉子正在溪口的侧面开挖一条深渠,杨元溥好奇的追问韩谦:“韩师你这是要在这里大张旗鼓的做什么?”

“筑石坝蓄水!”韩谦说道,“这也是我回到山庄,第一件要做之事,之前已经吩咐匠工准备了许久。”

从煤场下去,西侧的这条溪河,跟流经秋湖山别院的溪沟是相通的,然后在匠坊位置,因地势平缓下来,河道也进一步开阔,形成二十多步宽的桃溪河,绕过军府土城,再汇入赤山湖中。

韩谦计划在煤场西北面的溪口造石坝,是想着将北面的溪涧水位提高三到四米,这样就能将溪口往北延伸到宝华山深处五六里长的溪谷,都能变成一座小型的山湖水库。

一方面,水库外围能开垦更多的粮田引水灌溉,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溪口下方的煤场边缘,目前已经建成两座碎煤水碓投入使用,需要稳定的水流。

受限于采掘技术,当世开矿洞挖出来的煤块都比较大个,倘若直接用于制砖、烧制石灰,燃烧既缓慢又不充分,这也是当前砖窑、石灰窑成本不能继续下降、产能无法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关键瓶颈。

然而事实上,砖窑、石灰窑不需要扩建,仅仅是将煤块进行初步的破碎,将其中含煤量低的煤矸石剔除掉,效率就能提高大半。

韩谦仅仅是通过书信指导,将六七百年前大将杜预所留的连机碓图寄回金陵,叫匠坊这边仿制两座连机水碓,也是简陋版的水力碎煤机,目前虽然投入试行才半个月,但使用的效果相当好。

问题在于,不建水库对水流进行人为控制,不仅仅秋冬季枯水时节,现有的两座水力碎煤碓难以运转,夏秋季雨水充沛时,水流忽急忽慢,两座水力碎煤碓的运转也难以稳定。

想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生产体系,靠天吃饭,其实是效率最低的。

目前唯有在上游修建水库,才能保证下游建造、使用更多的水力器械,都能有稳定的水流;而要保证煤场所出的煤,在秋冬季也能通过浅底船运出山去,更要保证水流不枯竭。

韩谦去叙州之前,就安排匠坊开采筑坝所需的石料。

而在韩谦回金陵之前,范大黑就已经安排人手在溪口西侧开挖引水渠。

范大黑被韩谦踢出金陵,但诸多事还是有条不紊的在推进着,在韩谦亲自过问下,并没有被耽搁下来。

待过两天将引水渠挖通,就可以在溪口上游先筑泥堤,将溪水挡入引水渠中流往下游,溪口这边就能正式的修筑挡水石坝。

“江淮多暴雨,山洪冲击,水势汹涌,这道石坝得建得多坚固,才能稳如山岳?”杨元溥竟然有些担忧的问道。

“殿下你看这些石块都开有槽口——筑坝的时候,我们会将熔化的铁水浇灌到槽口里,使石坝浑成一体……”韩谦简略的解释道,至于更复杂的演算也没有必要详细解释给杨元溥知道。

“这得要用多少钱粮?”杨元溥问道,他还是关心这个问题。

“还好溪口挖开两三丈就是岩层,石坝仅需要筑三十步长就能封住溪水,没有想象中那么艰巨,匠坊还能够勉强胜任……”韩谦浑不在意的说道。

韩谦虽然浑不在意,柴建、李冲却是暗暗咂舌。

虽说屯营军府消耗大头不在左司,但左司的用度之大,也已经远超乎他们想象,即便不算左司这次新添加的人手,他们都不知道韩谦之前是怎么撑过来的。

就着拦水石坝的修造之事,韩谦顺带又跟杨元溥讲解诸多有关泄洪渠、引水渠、陂塘、梯田工造之事以及水碓、水磨、水排、连机碓等早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已经发明问世的水力器械。

至于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以及水力锻锤等,韩谦则不会讲,至少在柴建、李冲等人面前,不会讲。

屯营军府位于宝华山的南麓,绵延近二十里,山湖之间相对平坦的可开垦田地有限,但山间可以利用溪河的地方则是不少,而且落差也够,可谓水资源充沛。

韩谦建议三皇子杨元溥从太府寺、内侍省乃至工部,为军府工曹多揽些事务过来,就足以多养活上万人,减轻屯营军府的钱粮压力。

比如朝中发放官俸,是稻粟等谷物去壳后的粳米精粮,去壳之事,早年用棒舂,之后用石碾、踏碓,而水碓乃至连机碓虽然早在七八百年前就已经问世,但金陵城内没有高落差的溪河,主要也是用官奴婢,或用畜力舂粮、碾米。

虽说用官奴婢,成本也是极低廉,但问题在于,即便用官奴婢也要给吃喝维持其有力气可供奴役才行,而管束成千上万的官奴婢,耗资也是极巨。

倘若军府工曹能利用宝华山南麓的溪河造水磨、连机碓等物,只要舂米的成本能低于用官奴婢,三皇子就可以将其事承揽过来,陛下那边也不会不允。

柴建、李冲能意识到韩谦在三皇子面前大谈这些事,还是在给工曹参军周元找堵,暗感这两天的事情,并没有因为范大黑、林海峥被踢出金陵,韩谦又将左司子弟召集起来而告终啊。

不过,他们也不能说韩谦建议没有可取之处,毕竟左司匠坊这边就大张旗鼓的在这么干,周元凭什么说他干不了、干不成?

第四百零三章 偷梁换柱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营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鸭第三百四十五章 驾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好地方第六章 山居第六章 山居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临(二)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四百八十四章 娘家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一百七十七章 江畔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归金陵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夺岛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临(一)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书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战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结(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满第二百三十五章 献策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七百六十五章 蜀使(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势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无常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役(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围城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谈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一章 千年一梦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六百一十章 对峙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无害而肥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五十章 互为一体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营第六百零五章 意图第六百零五章 意图第六百零六章 意图(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诏第四百三十九章 条件第七百五十五章 关中(二)第十章 与人斗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六百八十六章 对峙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宫庄园第五十九章 叙州刺史第二百八十二章 问策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军第六百九十二章 削藩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七百零一章 尾声第五百一十五章 来意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二百九十九章 裁军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顾后第五百八十七章 闲时雨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战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六十七章 宫禁第五百五十章 韩府(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满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三百零五章 赏田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见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诰的难处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锋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
第四百零三章 偷梁换柱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营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鸭第三百四十五章 驾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好地方第六章 山居第六章 山居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临(二)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四百八十四章 娘家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一百七十七章 江畔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归金陵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夺岛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临(一)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书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战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结(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满第二百三十五章 献策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七百六十五章 蜀使(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势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无常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役(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围城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谈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一章 千年一梦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六百一十章 对峙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无害而肥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五十章 互为一体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营第六百零五章 意图第六百零五章 意图第六百零六章 意图(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诏第四百三十九章 条件第七百五十五章 关中(二)第十章 与人斗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六百八十六章 对峙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宫庄园第五十九章 叙州刺史第二百八十二章 问策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军第六百九十二章 削藩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七百零一章 尾声第五百一十五章 来意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二百九十九章 裁军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顾后第五百八十七章 闲时雨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战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六十七章 宫禁第五百五十章 韩府(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满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三百零五章 赏田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见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诰的难处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锋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