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李昌钰
这是著名华裔美籍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在调查某岛上一桩著名的悬疑案时所说的名言。这桩悬疑的案子事实非常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证据,至今也不能戳破盖在真相上面的窗户纸。
己巳之变也有类于此。
李警官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反过来说,没有证据是不是就不用说话了?
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因为种种原因,证据早己湮灭,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发表看法了?不用探知真相了?
当然不是。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用李昌钰博士严谨的精神,去小心求证,大胆推论,但绝不能固步自封。
绝不回避矛盾,绝不和稀泥,绝不模楞两可,绝不含糊其辞,没有任何偏见。这是本书的宗旨。简称“四不一没有”。
在面对袁崇焕的问题时,我觉得有必要说说上面的话,因为这个问题极具挑战性,也容易招来口水。
袁崇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己巳之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冤枉他?他是民族英雄还是问题人物?几百年来,众说纷芸,莫终一是。
在明代,袁崇焕是一个罪人,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到了清代,乾隆亲自为袁崇焕翻案,他摇身一变,成了民族英雄;然而到了现代,质疑他的人越来越多。真相究竟如何?到底孰是孰非?
这件事情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争论上。
其实袁崇焕的疑点非常多,也很明显,我们完全用不着推论,按照李昌钰博士的要求,我们可以滔滔不绝。
粗略统计一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事实:
一、袁崇焕和后金有“胁和”的动机。和平对双方都有好处,袁崇焕可以为“五年平辽”解套,可以善始善终。后金则可以获得正式承认,取得法律地位,不用担心明朝发大兵来灭,可以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的诸多好处。对于和平,双方都求之不得,求之不得的原因是朝廷不允许。因此,双方都有“胁迫议和”的动机。
二、袁崇焕和后金有议和的表现。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正在私下与后金频繁通信。
三、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杀死了能够牵制后金的毛文龙。
四、后金威逼北京时,辽东明军连虚张声势的行动都没有。后金和蒙古、朝鲜发生战争时,明军虽没有增援,但都装模作样威胁后金的后方,己巳事变时,连这也免了,极不正常。
五、袁崇焕的军队在北京外围行动较为诡谲,遣散友军,自己的部队与后金军相敬如宾,未加一刀一箭,致使后金军兵一路克捷,顺利开到北京城下。
六、在北京城下的战斗中,后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两次败在袁崇焕的手下,而对其他部队保持全胜。(连最能打的满桂都狼狈不堪,难道袁崇焕比满桂还能打?究竟是真打还是演戏,很让人怀疑。)
七、战斗间隙,袁崇焕要求部队进城。(这样会造成敌人围城的局面)
八、袁崇焕在谨见皇帝的时候危言耸听制造紧张,为签订城下之盟造势。
九、祖大寿看到袁崇焕被逮,吓得奔回宁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祖大寿如果心中没鬼的话,大可不必如此受惊。)
除了袁崇焕方面以外,后金方面的疑点也不少:
一、后金的战略目标不是要灭亡明朝。河西大片土地近在眼前,后金弃而不取,怎么可能去攻占内地?仅仅为了抢劫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攻打北京。
二、千里***对后方一点也不担心。
三、在广渠门不败而退守南海子,从军事角度讲后金完全没有必要退这么远。
四、袁崇焕派人在南海子放了几炮,后金立即撤兵。大炮不是***,后金也不是没见过大炮,完全不应该撤军。(既然炮兵部队效果这么好,为什么不早用这个方法,何必要牺牲那么多官兵呢?谁又能保证袁崇焕放的不是信号弹呢?)
五、撤退途中听到袁崇焕被捕下狱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样做可以给崇祯施加压力,释放袁崇焕。)
六、满清后来的几次攻入内地都没有围攻北京,只有这一次围攻北京。(后金曾经深入明朝内地两千里,而且在明朝最虚弱的状况下,都没有进攻北京,这说明后金缺乏灭亡北京的愿望。原因正如皇太极所说,在汉人内地,既使攻下来也难以守得住,因此己巳事变中后金围攻北京显然是另有原因。)
上述情况都非常可疑,甚至是不可思议,要解释清楚其中任何一个都十分困难,把所有的疑点都说圆了更是难于上青天,但是如果用“谋款诱敌”这四个字来解释的话,一切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这也是几百年来人们怀疑袁崇焕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袁崇焕在己巳事变中是有问题的,但是从后人的眼光看,和平无疑是对明朝有好处的。因此,对袁崇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他完全是为了给自己解套。另一种是除了为自己解套以外,他觉得这样做也是有利于国家的,起码不损害国家的利益,是公私兼顾。
因此袁崇焕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他和其它的辽东将领一样,是明代官场上的一个普通官员,具有他们所具有的一切趋利避害的品质,在军事上,他更加外行。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出奇的敢作敢为(也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个性。
袁崇焕胆大的个性,是促成这场震烁古今的大案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章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