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

明军的主力部队有宣大山西兵三万人和关辽兵四万人。

从表面上看,总兵力不少,但实际作战能力很薄弱。

受控于祖大寿家族的关宁军缺乏斗志,明军中盛传“辽兵通敌”,而指挥关宁军的总监高起潜也力主议和,因此关宁军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卢象升实际能控制的只有宣大山西的兵力。

高起潜和卢象升在战略战术上也有分歧,无法协同作战。

清军逼近通州,卢象升打算月夜偷袭。高起潜认为在皎洁的月光下容易被敌人察觉,达不到偷袭的效果。他讥笑道:“只听说过有雪夜下蔡州的典故,没听说过月夜奔袭的事情。”

由于高起潜不配合,卢象升的偷袭失败了,两人矛盾更加尖锐。

崇祯皇帝要求两人兵驻一处,形成合力,与敌决战,但是卢象升却以担心受到牵制为由拒绝与高起潜合兵。

兵部尚书杨嗣昌出城到卢象升营中进行沟通,被卢象升痛骂一顿。

卢象升先是以春秋大义讥讽杨嗣昌的议和行为可耻,然后又用袁崇焕意欲缔结城下之盟的前车之鉴进行警告。

他指责杨嗣昌议和误国是不忠,夺情复出是不孝,并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人,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将忠孝两失,有何颜面立于人世?)”

杨嗣昌气得浑身发抖,说道:“你把我说得那么坏,干脆用你的尚方剑把我杀了得了。”

两人不欢而散。

卢象升认为战争是杨嗣昌议和惹起的,又不让他回家丁忧,这等于把他往火坑里推,因此十分忿恨。

不仅是卢象升恨杨嗣昌,群臣早己把他啄得体无完肤。

他之前的议和活动泄露出去,许多朝臣认为清军入寇与此有关,并把他与当年的袁崇焕相提并论,不少人上疏弹劾他,有些人甚至要求处死他。

杨嗣昌就像是**时期的走资派一样,臭不可闻。

事实上,清军并没有围攻北京城,所谓“城下之盟”纯属子虚乌有,而胁迫议和是早晚的事,杨嗣昌的初衷也不过是想争取几年和平时间,以便彻底解决内乱,他并没有什么错误。群臣不听解释,一意攻击他的原因,恐怕还与他太过受宠,惹人嫉妒有关。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卢象升督师的战绩很糟糕,清军攻破一系列州县,未遇到有效阻击,崇祯欲将卢象升革职拿问,杨嗣昌认为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请求让卢象升戴罪立功,于是崇祯给予卢象升降职处分,让他代罪立功。

卢象升受到处分以后,心灰意冷,由于条件不具备,他仍没有对清军发起有效攻击,崇祯迫切地想看到明军打击清军的场面,他对卢象升的踯蹰不前非常不满,怒斥到:“你以前主战的言论都是用来沽名钓誉,欺骗众人的吧!”

卢象升受此刺激,悲愤不己,决心以死来证明自己。

十二月十一日早晨,卢象升披麻戴孝,走出营帐,向着京城的方向行跪拜礼,然后对将士们说:“我与你们同受国恩,现在要担心死不了,不要担心活不成。”全营将士痛哭失声。

卢象升下令拔寨进兵,与清军进行战斗,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晨,清军数万骑兵把明军包围了三重,明军奋勇杀敌,呼声震天,无奈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

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壮烈牺牲,总兵虎大威、杨国柱突围逃走。

卢象升死后,清兵深入河北南部,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军攻克济南,杀布政使张秉文、知府茍好善等,俘获德王朱由枢,济南城被焚毁一空,此后清军又南下攻掠,直至兖州。

第二年三月,清军见明军精锐部队齐集,担心后路被断,于是退向京东,准备撤退。

明军不敢邀击,只以驱逐为能事,眼睁睁地看着清军从青山口从容出塞,返回辽东。

这次清军入寇长达六个月之久,蹂躏京畿、河北、山东,转掠二千里,破城七十余城,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明军的懦弱表现令崇祯极其愤怒,他决心严惩相关责任人员,以杀鸡敬猴、惩前毖后。

他命令杨嗣昌负责主持查核工作,依律拟定相关人员罪状。

杨嗣昌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了五等罪状,分别是: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经核定,相关责任人员共计三十六人,其中大员有:蓟镇总监太监邓希诏、分监孙茂林,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颜继祖,蓟镇总兵吴国俊、陈国威,山东总兵倪宠,援剿总兵祖宽、李重镇。这三十六人在同一日被押赴刑场处死。

对于这次秋后算帐,我个人认为实在没有必要,上述人员看上去个个都是罪有应得,实际上他们都有自己的苦衷。

清军入寇,明军怯弱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不是个别人英勇献身就能解决的。

棍棒是最错误的教育方式。当权者应该深入研究问题本质,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应该舍本逐末,简单进行惩处与威吓。

所谓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责任不在于桔,而在于土壤。

土壤问题不解决,无论种什么树,都不会有好结果。机制和体制的问题不解决,杀人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进一步丧失人心罢了。

祖宽、李重镇是关宁军中的骁将,曾经在卢象升麾下镇压中原民军,立下赫赫战功。虽然他们在与清军作战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还是可以用来打击民军的,当权者何不扬长避短,用来对付民军?如果那样的话,明朝也许不会这么快灭亡。

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十二章 对党争的最后鉴定第八章 正确认识萨尔浒之战第九章 袁崇焕语录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十一章 努尔哈赤之死第十四章 无间道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一章 李自成异军突起第三章 明代国嘴第七章 新朝大换血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三章 赶鹤上架第十章 好大的胆子第二章 无为而治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八章 关于宁远战役的一些思考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五章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原因分析第九章 缠夫追烈女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一章 梃击案第一章 一个倒霉的皇帝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十二章 大妃殒命第一章 平台会议第一章 女真问题的由来第九章 卢象升荡平中原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一章 清军耀兵京畿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四章 呲 牙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十四章 谁是大忽悠第五章 夺情三人行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七章 孙传庭复出和柿园之役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喽第三章 两只苍蝇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四章 刘兴治兵变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八章 袁崇焕的疑点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七章 陈奇瑜重蹈覆辙第一章 平台会议第十章 摊牌第十七章 最后的辉煌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十二章 皇太极称帝第一章 梃击案第三章 两只苍蝇第十章 杨嗣昌败亡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二章 反胜为败第十一章 努尔哈赤之死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进攻第七章 气壮山河的萨尔浒之战第九章 兼并第十章 打仗与踢球第四章 呲 牙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七章 孙传庭复出和柿园之役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第十章 杨嗣昌败亡第二章 袁崇焕初露锋芒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六章 襄城之战和水淹开封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六章 蛟龙出海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一章 梃击案第十章 打仗与踢球第二章 洪承畴督辽
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十二章 对党争的最后鉴定第八章 正确认识萨尔浒之战第九章 袁崇焕语录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十一章 努尔哈赤之死第十四章 无间道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一章 李自成异军突起第三章 明代国嘴第七章 新朝大换血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三章 赶鹤上架第十章 好大的胆子第二章 无为而治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八章 关于宁远战役的一些思考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五章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原因分析第九章 缠夫追烈女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一章 梃击案第一章 一个倒霉的皇帝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十二章 大妃殒命第一章 平台会议第一章 女真问题的由来第九章 卢象升荡平中原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一章 清军耀兵京畿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四章 呲 牙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十四章 谁是大忽悠第五章 夺情三人行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七章 孙传庭复出和柿园之役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喽第三章 两只苍蝇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四章 刘兴治兵变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八章 袁崇焕的疑点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七章 陈奇瑜重蹈覆辙第一章 平台会议第十章 摊牌第十七章 最后的辉煌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十二章 皇太极称帝第一章 梃击案第三章 两只苍蝇第十章 杨嗣昌败亡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二章 反胜为败第十一章 努尔哈赤之死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进攻第七章 气壮山河的萨尔浒之战第九章 兼并第十章 打仗与踢球第四章 呲 牙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七章 孙传庭复出和柿园之役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第十章 杨嗣昌败亡第二章 袁崇焕初露锋芒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六章 襄城之战和水淹开封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六章 蛟龙出海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一章 梃击案第十章 打仗与踢球第二章 洪承畴督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