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

作为兵部尚书,杨嗣昌理应对此次虏变负责,按照先例,他应当被处死。然而崇祯仅给予他象征性的处分,还让他主持处分别人。

有些大臣对此很有意见,上疏请治杨嗣昌之罪,崇祯坦护杨嗣昌,为压制舆论,他处分了上疏的大臣,这让群臣更加忿忿不平。

杨嗣昌很有自知之明,屡次上疏引罪,崇祯仍持优容态度,他的内心深感不安。

不过他很快就用不着内疚了,因为他有机会将功赎过了——张献忠在谷城复叛,他正可以借此机会消灭张献忠,以此堵住悠悠众口。

张献忠为什么复叛?

许多人认为张献忠复叛是必然的,因为他受抚后不解散部众,还在谷城打造兵器,屯集粮草,俨然国中之国,所以迟早还会造反。

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张献忠并没有在清军入寇,明朝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复叛,而是清军刚刚撤离以后复叛。如果张献忠蓄意而为,他应该选择在明军最虚弱的时候行动。换个角度看,清军撤退,恰恰是明军腾出手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时候。

二、除张献忠以外,其他多支中原民军也保持了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民军接受招抚的一个潜规则,一个隐性条件,不能简单认为,有一定的独立性,就意味着心怀不轨,必定复叛。

三、张献忠部早年曾惊凤阳祖陵,打出“古元真龙天子” 的旗号,崇祯对此耿耿于怀。后来杨嗣昌出师平叛时,崇祯指示:献忠曾惊祖陵,绝不可赦,其余剿抚互用。

四、当时整个民变处于低潮时期,国内一片风平浪静,张献忠没有必要冒险逆势而上,相反,朝臣中要求突袭消灭张献忠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息过,清军撤离后,明军暗中向中原一带移动。

综合来看,张献忠复叛应该不是单方面的因素,民军有被迫的一面。

张献忠要保持独立性,官军不允许其保持独立性,务要撤底解决内部问题,不留隐患,以便全力对外,矛盾不可调和。

这是复叛的根本原因。

张献忠是延安卫柳树涧人,世代为兵。和李自成一样,张献忠也有一个辛酸的童年。

小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到四川内江卖枣,他们赶着驴车四处叫卖,虽然当时没有城管驱赶他们,但却受到了当地豪强劣绅的欺负。

有一次,他们把驴拴在一个乡绅家的石坊上做买卖,期间驴子又拉又尿,污染了石坊的柱子。乡绅家的仆人看见了,破口大骂,给了张献忠的父亲一顿“竹笋炒肉”,并勒令他用手把驴粪捧走(令以手鞠他所)。

张献忠见此情景,敢怒不敢言,心中暗暗发誓:我将来一定要把你们都杀死,才能解我心头之恨。后来张献忠入蜀,果然将内江民众屠杀一空。

长大后,张献忠先是当兵,后来做了捕快,一直在刀口上讨生活。

崇祯三年,混不下去的张献忠响应王嘉胤造反,在米脂占山为王,自称八大王。

从“参加革命”的时间以及实力上看,张献忠处于第一方阵的末端、第二方阵的前列这样一个位置。

如果按照“大逆不道”、“残忍”、“狡黠”、“破坏性”等要素来排名的话,张献忠绝对能登上榜首。

这些要素也使得张献忠很快就成为民军中的佼佼者,民军出陕西后,他的地位仅次于王嘉胤,与闯王高迎祥等并肩称雄。

高迎祥死后,张献忠与曹操(罗汝才)一起成为中原民军中的喋血双雄。

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始终眷恋着黄土高坡,只有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才转战中原。张献忠、罗汝才等人没有这种情结,他们喜欢四处流动,以纵横江湖为乐趣。在群魔乱舞的中原地区,张献忠是跳得最欢的一个,他的身影无处不在。

到了崇祯十年左右,民军中出现了一股反思潮,他们不再盲目流动,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倒底要得到什么?他们普遍感到了迷茫。

民军进入迷茫期,人心思定。这是熊文灿等人招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民军想要的是和平与自由,当然也有荣华富贵。只有割距一方,才能实现这个理想,保障“革命的果实”。因此,这一时期的民军都固定在一个地方过日子,不再流动破坏,当然也没有放下手里的武器。

民军的这种思潮对于千疮百孔的明朝是一件好事,明朝可以借此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一些体力。

然而崇祯急于攘外,所以必须彻底安内,双方没有共识,再战不可避免。

崇祯十二年五月,就在官军举棋不定的时候,张献忠己透过各种管道感受到威胁,于是他杀死谷城知县,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掠夺府库,然后开往房县与罗汝才部汇合。罗汝才与张献忠联合攻下房县县城,然后率部转入西部山区。

张献忠造反时,在墙壁上书写留言,表明造反的原因是熊文灿等人对其敲诈勒索,并将受贿官员的名单写在墙上。

熊文灿自知大祸临头,为了将功赎罪,不顾他人死活,逼迫左良玉入山追击,左良玉不得己仓促追击,结果在罗猴山被民军伏击,副将罗岱被俘杀,左良玉拼死突出重围,军符印信尽失,官军士卒死者近万,逃回房县的不到一千人。

张献忠复叛的消息刚到北京,左良玉的败报就接踵而至,崇祯皇帝大怒,将熊文灿革职,同时将左良玉降三级戴罪自图。

熊文灿罪有应得,但是对于左良玉来说,受到处分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左良玉早就看出张献忠“反迹大露”,他建议熊文灿先发制人,发动突然袭击。熊文灿担心万一不能战胜,反而会逼反张献忠,更害怕引起连锁反应,使抚局前功尽弃,因此主张“慢慢来”。

应该说熊文灿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作为领导,总是要考虑到责任和风险的问题,往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做事都比较慎重,熊文灿这样的草包领导更是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冒险。

但是左良玉下面的分析完全可以打消熊文灿的顾虑。

左良玉说:“不然,‘逆贼’擅长流动作战,不擅长守城,如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贼兵’必定会恐慌逃散,而其它部众一时难以心齐,必定采取观望态度,这样就能一举攻下谷城,擒获张献忠,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后悔莫及。”

左良玉的一番分析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实战经验丰富的军事家。他不仅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优劣,还懂得运用心理战(造成敌人恐慌),而且擅于捕捉战机,明了各种利害关系,能厘清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直达真理的彼岸。

这正是诸多纸上谈兵的文官督师所缺乏的能力。

如果熊文灿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领导,他就一定会听取左良玉的意见,如果他只想做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太平官,他会置若罔闻。

非常遗憾,熊文灿属于后者。他的问题不在于无知,而在于缺乏责任感。他的可恶之处也不仅仅在于缺乏责任感,而在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死活。

老虎在笼子里的时候,他不让左良玉捉,纵虎归山后,又逼着左良玉去捉。

结果左良玉没捉着老虎,还差点把命丢了,气正无处撒,又得了处分,这一切都是熊文灿造成的,他对熊文灿的意见大了去了。

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十三章 蝙蝠侠祖大寿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十二章 对党争的最后鉴定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六章 蛟龙出海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六章 出山西记第七章 陈奇瑜重蹈覆辙第四章 刘兴治兵变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十二章 孙承宗落幕大凌河第七章 新朝大换血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十一章 东林的覆灭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喽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四章 翻案第七章 新朝大换血第八章 两只蝴蝶第七章 气壮山河的萨尔浒之战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十二章 大妃殒命第二章 洪承畴督辽第一章 清军耀兵京畿第一章 梃击案第四章 再论战略之争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三章 移宫案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四章 杨鹤抚局的失败第三章 刘兴祚之死第一章 女真问题的由来第九章 兼并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六章 正确认识魏忠贤及其它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六章 正确认识魏忠贤及其它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八章 合伙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五章 夺情三人行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第八章 袁崇焕的疑点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十三章 皇太极继位第十二章 皇太极称帝第一章 梃击案第九章 袁崇焕语录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三章 刘兴祚之死第六章 襄城之战和水淹开封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六章 蛟龙出海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二章 反胜为败第四章 呲 牙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九章 缠夫追烈女第五章 洪承畴按下葫芦起了瓢第四章 再论战略之争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二章 宁远兵变第一章 平台会议第八章 关于宁远战役的一些思考第十四章 无间道第四章 拉链门事件第十二章 孙承宗落幕大凌河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十一章 东林的覆灭第四章 翻案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二章 宁远兵变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一章 一个倒霉的皇帝第五章 乌龟战术
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十三章 蝙蝠侠祖大寿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十二章 对党争的最后鉴定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六章 蛟龙出海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六章 出山西记第七章 陈奇瑜重蹈覆辙第四章 刘兴治兵变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十二章 孙承宗落幕大凌河第七章 新朝大换血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十一章 东林的覆灭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喽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四章 翻案第七章 新朝大换血第八章 两只蝴蝶第七章 气壮山河的萨尔浒之战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十二章 大妃殒命第二章 洪承畴督辽第一章 清军耀兵京畿第一章 梃击案第四章 再论战略之争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三章 移宫案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四章 杨鹤抚局的失败第三章 刘兴祚之死第一章 女真问题的由来第九章 兼并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六章 正确认识魏忠贤及其它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六章 正确认识魏忠贤及其它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八章 合伙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五章 夺情三人行第十三章 第五纵队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第八章 袁崇焕的疑点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十三章 皇太极继位第十二章 皇太极称帝第一章 梃击案第九章 袁崇焕语录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三章 刘兴祚之死第六章 襄城之战和水淹开封第七章 己巳事变之战神陨落第六章 蛟龙出海第六章 虎兕出于匣第二章 反胜为败第四章 呲 牙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三章 丧钟因谁而鸣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九章 缠夫追烈女第五章 洪承畴按下葫芦起了瓢第四章 再论战略之争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二章 宁远兵变第一章 平台会议第八章 关于宁远战役的一些思考第十四章 无间道第四章 拉链门事件第十二章 孙承宗落幕大凌河第六章 卢象升殉国第十一章 东林的覆灭第四章 翻案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二章 宁远兵变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战第一章 一个倒霉的皇帝第五章 乌龟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