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

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

“你说的都是俺想做的。”

大辂里,对于朱高煦所说的话,朱棣倒是没有认为夸大其词。

两宋的三易回河和元末的战乱让北方农业经济一直处于残破状态。

别的不说,单说后世的两个农业大省,河南和河北来说。

河南在洪武年间的田亩数量才十四万顷,北平稍多也不过二十六万顷。

一顷为百亩,也就是说河南只有一千四百万亩,北平二千六百万亩。

按理来说,两省的耕地潜力哪怕无法达到后世的程度,也要恢复到北宋巅峰时期的八千万亩才对。

尽管这个八千万亩的数据是推算出来的,但即便按照纸面数据,也应该不少于四千三百万亩。

现在的问题在于,河南加北平二省人口连五百万都没有,能维持眼下的耕地规模已经十分不错。

所以,迁都北平开垦河北,移民河南开垦当地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想到这里,朱棣看着朱高煦:“你准备怎么移民?”

“对北平可以迁都,但对河南,只能强行迁移了。”朱高煦深吸一口气。

他确实想要天下百姓吃上饭,可一味的仁爱无法让百姓吃饱。

“直隶、浙江、江西,这一京二省人口迁徙多年,却依旧有三千万之数。”

“反观耕地数量,三省耕地也达到了一亿六千余万亩。”

“父亲您是看过百姓种地的,若是有牛马等牲畜,尚且能种十余亩,但若是没有牛马牲畜,便只能操持四五亩。”

“饶是如此,却也能让百姓劳累到力尽不知热的程度。”

“江南的迁移得继续坚持下去,不管是对西南还是中原,都得加大力度。”

“此外,还需要找准时机,对北边的蒙古人进行劫掠,劫掠大量牛羊马匹来帮助百姓提高生产效率。”

“别的地方不提,单单漠东的兀良哈若是能收复,那凭借当地的草原,以及兀良哈人的牧群,每年起码能为朝廷提供数万头耕牛挽马。”

“这数万头耕牛挽马丢到任何一处地方,都能取代十数万人力。”

朱高煦说着生产力的问题,朱棣闻言却眼前一亮:“畜力确实是一个问题,不管是民生还是行军打仗都需要。”

“俺这几日看了你爷爷弄的马政,不能说不好,只是见效太慢了。”

朱棣不止是天子,也是曾经的燕王,大明北边第一将领。

因此,他很清楚马匹和马政的重要性,心里也早就有了更改马政的想法。

军马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军事物资,历代王朝均非常重视军马的饲养和管理,故有“马政,国之重者”之说。

明朝的马政可谓是集前代的之大成,无论是官牧军牧民牧,官督民牧,户马法,丁马法,田马法,茶马法,市马法皆有涉猎。

其中以永乐年间是巅峰时期,不过具体它是怎么成为巅峰时期,朱高煦并不了解。

因此,朱高煦也很好奇朱棣会说出什么政策。

“俺和伱说……”朱棣眼见朱高煦感兴趣,立马就开始吐露他的腹稿。

简单来说,洪武年间马政从朱元璋在定都金陵之初,就已经开始,不过当时的马政范围只能存在于应天等六府二州,并且主要是让百姓牧马。

不过这六府二州皆为长江下游的农耕区,牧地狭窄,又无专业牧民,仅以农民兼营,其数量远不足以供军事之需甚明。

随着战事北移,直面装备精良的蒙元骑兵,朱元璋对战马的渴求更加迫切。

洪武四年,朱元璋设立了专职的机构以加强对马匹的蓄养。

岭北之战后,意识到军马不足的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紧筹措马匹。

首先是设太仆寺于滁州,统于兵部,后又增设了五个牧监,下辖九十八群。

同时,朱元璋又定下养马之法,令百姓共养马匹,并规定了养马的数量与孳息数。

到洪武二十八年,他又下旨令“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不过这样的民间养马政策不仅拖累了百姓,而且困扰了朝廷。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开始扩充马政范围,分别于辽东、北平、山西、陕西、甘肃设立了行太仆寺。

太仆寺本身只管官牧,但是京城太仆寺可以在管理官牧之外,统管民牧。

说到底,各太仆寺和行太仆寺官牧主要为各卫所官军和军舍余丁养马,属于强加给兵卒的一项附加差。

屯军作为生产粮食的专业兵种来养马以抵消掉田税,这属于是变相的以政府津贴补助屯军养马,是太仆寺官牧的主体。

至于民牧则是太仆寺将马匹散发到民间马户牧养,有关这些散发出去给民间的马的相关事务则由太仆寺管理。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棣的想法是,设太仆寺于北京,而滁州旧有的太仆寺则是改为南京太仆寺,辖区仍是原来的六府二州,官马民牧区域尚维持在洪武年间的范围。

对于民牧,他重新制定了一套“计丁养马”的马政体系,整套体系就是把按“民户”分配养马的形式转变成了按“人口”数来养马的形式,同时对奖励条例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变成了“免一半田租”的政策。

当然,有奖励自然就有赔偿,如果种马被养死了,而孳生的数量不够就需要赔偿,虽然看似是让百姓承担了一定量的风险,但也属实情有可原。

毕竟无论是官兵还是百姓,其饲养的马匹都是来自于明朝廷,也就等同于养马户的马都是白来的,所以势必就会有很多人都不重视马匹的饲养,甚至还对军马肆意劳役,造成军马生病甚至是伤亡。

故而,朱棣在制定奖赏条例提高养马户的积极性之余,也一并制定赔偿条例的目的就很明显了。

无非就是为了提高养马户对军马的重视程度,使得其能够尽心尽力的完成军马饲养事务,而不是肆意劳役军马,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明朝廷自身的财政损失。

单从这些来看,朱棣的马政还算是比较完善且人性化的。

不过就“辄赔补”这一条却让朱高煦皱眉,毕竟他太清楚明代官僚的尿性了。

况且,江南并不适合养马,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让江南十一户养一匹,江北五户养一匹了。

马政要推广,但得看地方,必须选择适合马政的地方。

如果没有足够的草场和土地,那对于百姓来说,养马就是一种负担了。

因此对于朱棣的想法,朱高煦开口说道:“父亲的想法不错,也可以试试,但我觉得养马得挑对地方,也得挑对人。”

“江南两淮之地实际上并不适合养马,朝廷所拥有的河套、大宁、渤海、陕西、河西、北平、河南等地实际上更适合养马。”

“别的不说,就单单说渤海的吉林马场,其每年可出栏马数几乎堪比江南的六府二州,能保证每年产出两千余匹军马。”

“这样的地方,在渤海还有很多,不仅适合养马,更适合养牛、养羊。”

“因此我以为,与其将马政负担给江南百姓,不如给关外、给北平、陕西等地百姓。”

“按照父亲的“计丁养马”,关外二百余万百姓,起码能养马百万,而且他们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比江南百姓多出太多太多。”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对他们的赋税蠲免和豆料补贴。”

朱高煦的想法比朱棣要单一一点,他想直接把洪武年间发给江南六府二州的民马给回收,统一交到关外辽东、大宁、渤海三地的百姓手中,由当地的百姓来养马。

关外的地盘足够大,不说辽东,单说渤海的长春、吉林、肇州这三地的草场就足够放养六府二州的十数万匹民马,让它们撒欢生活。

关外的女真人养马本事不差,更别提自从哈剌兀被朱高煦活埋后,兀良哈每年都有部落南下投奔渤海了。

这件事情,也是前几日亦失哈写信给朱高煦,朱高煦才知道的。

这群蒙古人和女真人都是养马的好手,如果他们只负责养马,那他们肯定能把马匹伺候的舒舒服服,用不了几年就能使着十几万匹马变成几十万匹。

不过对此,朱棣就有些不太愿意了,他与朱高煦交流道:“江南的十几万匹民马,俺还得调给陕西、山西和北平,不可能全部给你。”

“父亲能给我多少?”朱高煦也不奢求朱棣把民马都给自己。

“六府二州的民马有十二万四千六百匹,我调六万匹给你如何?”

朱棣商量着,朱高煦听后也点头:“可以!”

六万匹民马已经不少了,如果按照朱高煦的专业养马来执行,再加上渤海现有的牧群,那每年估计能稳定产出近五万马驹。

不过,按照他的办法养,那就有点费钱了,而朱棣的办法基本不费钱。

父子二人交谈如此,刚好大辂也抵达了东宫附近。

朱高煦下车恭送朱棣离开,自己则是转身返回了东宫。

“殿下,您回来了?”

当一道声音响起,朱高煦便看到了一名脸型瘦长,身穿斗牛服的太监。 这个其貌不扬,脸型瘦长的太监,便是朱高煦从朱棣那里讨要来的郑和。

“如何,你去龙江船厂看过了吗?”

朱高煦开口,并往东宫内里走去。

郑和跟上了他,差他半个身位紧跟着,嘴里不断回应:

“奴婢去看了,龙江船厂已经在建造五千料战船了,不过这船能否下水成功,他们心里都没底。”

“此外,奴婢回来时还去翻看了金州船厂的消息,他们已经按照殿下您的教令,将九连城改为定辽县,并且准备在当地修建船厂了。”

定辽也就是后世的丹东,对于朱高煦来说,眼下的东北木材资源丰富且方便运输,在东北造船不仅能促进当地实业,还能方便日后的其它产业建设,因此他保留金州造船厂,还开辟了定辽造船厂。

龙江造船厂的技艺是大明最高,一旦五千料大船能在这里建造成功下水,那朱高煦就会迁徙其中部分工匠前往定辽船厂,在那里建造海船。

“福建的造船厂也要早早修建起来,我们虽然只修建二百余艘战船,不过日后朝廷一旦开海,它们就需要应对民间需求了。”

朱高煦走进了春和殿内,郑和也将他的话给记了下来。

“殿下。”

殿内,等候许久的郁新、黄福、夏原吉、胡纶四人开口,朱高煦也示意郑和:“赐座。”

“是!”郑和令人赐座,郁新四人也成功入座。

朱高煦坐在几年前朱允炆坐在的位置上,旁边站着郑和,面对的是郁新四人。

郁新、夏原吉、黄福三人论起年纪,分别是六十五,三十五和三十九。

此刻的他们三人愁眉苦脸,显然是被朱高煦一项又一项的大工程而头疼。

“我知道三位为何头疼……”朱高煦开门见山:

“疏通黄河,迁都北京,设置海军……还有眼下的山东等四都司军屯粮废除,以及每年供给关外六百万石粮食等事情都是大事,都需要花钱。”

“高皇帝尚在时,我常为朝廷创收,而今花费不少,却并非为了个人利害,而是为了朝廷。”

朱高煦对三人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同时也不忘安抚三人。

“吕宋、日本等地皆有金银铜矿,以我看山点矿的观察,拿下这些地方,朝廷起码能获利二百万贯。”

“殿下!”郁新听到‘拿下’二字就坐不住了,他作揖道:“前元未尝没有征讨日本,可结果却十分惨淡。”

“我固然知道。”朱高煦笑着抬手,示意郁新别激动,同时解释道:

“日本的金银铜矿,主要在鲸海的一座海岛上,那座海岛除了被他们拿来流放一些犯人外,此刻并无人发现上面的金银铜矿,因此想要夺取十分容易。”

“另一处铜矿,在日本……”

朱高煦说着,目光示意郑和,郑和也连忙将一幅朱高煦所绘画的日本地图挂起来。

这张丈三长宽的地图,几乎将大明和朝鲜、日本囊括进去,其中两个地方被朱笔圈起来,一个是佐渡岛,一个是石见地区。

“诸位请看,这个金银岛(佐渡岛)几乎无人,而我已经令人修建驿道,日后完全可以走鲸海卫(海参崴)前往金银岛。”

朱高煦用教条指着地图上的各种地名,这些地名都被标注了出来,很容易看懂。

“此外,日本石见地区也有金银矿,不过当地属于日本国本土,我们必然无法上去开采金银矿,因此我才筹建海军,准备让郑和与海军一同前往日本。”

“第一,可以展示天朝国力,威慑宵小。”

“第二,可以建立朝贡贸易,以少量金银购买石见地区北边的隐歧群岛,在当地建立一个长久的商埠。”

“第三,可以驻扎少量军队,保障朝廷在鲸海和隐歧的利益。”

由于有地图,因此朱高煦对日本的态度浅显易懂,三名大臣闻言虽然并不支持,但也没有之前那么反对了。

见三人态度转变,朱高煦也让郑和挂上了南洋的地图。

依旧出自朱高煦所绘,尽管精确不如后世,但大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朱高煦将教条放到了广州,然后指向吕宋:“从广州出发前往吕宋,然后在南洋进行第一次下西洋活动,朝廷的商品可以在这些地方换取许多珊瑚、香料和珍珠。”

“这些东西带回后,起码能给朝廷带来数百万贯的收入,仅此一项就可以解决东北和营造北京的问题,加上东洋贸易,黄河疏通也就不用担心了。”

“同时,吕宋有大量的华侨,朝廷可以招抚华侨设立衙门,让他们负责当地的矿产开采事宜,朝廷只需要训练他们,提供兵器甲胄就足够。”

“以当地的情况,我估计第一年贸易能带回十数万贯,后续只要找到金银铜矿,每年起码能有五六十万贯的收入运至京城。”

朱高煦简单说完了自己的底气,可郁新三人却听得直皱眉。

不怪他们三人怀疑,实在是朱高煦的语气太轻松了,就好像出去就是捡钱一样。

他这边二三百万贯,那边几十万贯,另一边数百万贯……

这一串串的数目就好像一张张大饼,狠狠的落在了三人头上。

“殿下……”郁新沉吟片刻后缓缓作揖:“非老臣不信任殿下,而是确实没有这样的先例。”

“自我开始便有。”朱高煦轻笑,他自然知道下西洋是有难度的,不过这难度对于大明来说都可以克服。

历史上郑和凭着五千料宝船和碗口铳、短兵、火门枪就能七下西洋,现在他手里有加农炮和火绳枪,如果连原来的七下西洋都达不到,那他干脆抹脖子算了。

“请问殿下,如此投入需要多少年?”

郁新见朱高煦自信,只能无奈道:“自五月以来,朝廷调粮辽东、筹备登基,犒赏臣工,已然花费千万石。”

“太祖高皇帝所留府库,仅剩三千二百四十余万石,加之殿下您还要以钞抵税一载,陛下又蠲免天下赋税过半……”

郁新深吸了一口气:“今年朝廷的岁入,恐怕不足二千万石,可基本的支出却不少于二千四百万石。”

“加上您的这些事情,明年恐怕要从府库之中拨出一千万石弥补亏空。”

“即便明年赋税恢复,可按照现在的花法,顶多五年便要坐吃山空。”

大明每年盈余一千二百八十余万石,不过朱高煦废除了辽东、大宁和山东的军屯后,这个盈余将会下降到一千二百万石。

加上辽东每年所需的粮食,这个盈余会下降到五百万石左右。

如果再减去营造北京,疏通黄河,增设海军等等固定支出,那每年就是亏空六百万石左右。

三千二百四十万石,确实只够朱高煦亏五年。

“五年的时间足够了。”

朱高煦自然清楚自己的大手大脚,不过他也清楚该花的钱必须要花。

这些钱花完后,一旦事情步入正轨,那日后就是得到反哺的时候。

“东北的开垦情况如何?”朱高煦侧头看向郑和。

眼下亦失哈不在,郑和除了忙碌海军战船的事情,就是负责朱高煦身边的琐事。

东北开垦现在由孙铖负责,他一手包办山东移民和东北开垦,以及移民安置等事情,忙得焦头烂额。

好在渤海的学子已经走出不少,足够帮他应对每个月数万移民和地方开垦的统计,因此孙铖每个月会给朱高煦送来文册。

“五月开垦二十八万六千二百余亩。”郑和略带感叹的开口,而这数额也让郁新等人眼神诧异。

显然,他们没想到东北的开垦速度这么快。

“牲畜太少,不然还可以更快。”朱高煦对众人开口,同时说道:

“刚才我与陛下谈了马政的事情,决定把江淮六府二州的民马一分为二,分别发往北方和关外,让北方百姓与关外百姓为朝廷养马。”

“这批马如果去了辽东,每个月起码能多开垦几万亩耕地。”

“你们心疼粮食,我清楚,不过辽东百姓给我们的回报也不低。”

朱高煦对郁新等人开口说道:“每个月五十万石粮食的耗费确实很大,但相比较每个月近三十万亩的开荒速度,这点耗费便不算什么了。”

“只要多坚持一年,辽东就能多出数百万亩耕地,日后便能多出数十万石田赋。”

“臣等清楚……”郁新作揖,但他却迟疑道:“只是朝中非议此事的人并不少。”

显然,对于朱高煦拿关内数百万石粮食去开发东北的事情,庙堂上不满的情绪已经积压起来了,不然郁新三人也不会硬着头皮过来。

他们三人是朱高煦进入京城那一日就委任的吏部、户部和工部尚书,对于下面的情况如何,他们的反应最为真实。

只是听到这话,朱高煦却略微眯了眯眼,他已经给了江南面子,以钞抵税七百万石比起朱允炆给他们的,只多不少。

见朱高煦不高兴,一旁的胡纶见状也连忙起身作揖。

“臣今日来,便是要与殿下说这件事……”

(本章完)

287.第287章 大兴教育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540章 衣锦还乡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64章 募兵之论第70章 何不烧煤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557章 各方局势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472章 瓦剌西迁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炽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268.第268章 满城风雨第407章 永乐十年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28章 潜龙在渊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540章 衣锦还乡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103章 乱我家者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408章 新老更替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24章 领功受赏第522章 昆仑角海战第375章 卧龙凤雏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47章 东宫名录第354章 伉俪情深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600章 后记永历新明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448章 迁都北京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377章 明灭锡兰第461章 解决民生237.第237章 宁王归心第34章 战乱之苦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36章 以利诱之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18章 小子野望183.第183章 收复忽喇温第371章 西南震怖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320.第320章 高歌猛进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12章 天下糜烂第565章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551章 父析子荷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第25章 春和宫内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39章 君子之泽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58章 以钞抵税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553章 故人凋零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33章 金陵街坊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38章 旧人将去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第17章 兴亡百姓苦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74章 程汇元案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9章 营中小院第80章 紫金山下
287.第287章 大兴教育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540章 衣锦还乡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64章 募兵之论第70章 何不烧煤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557章 各方局势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472章 瓦剌西迁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炽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268.第268章 满城风雨第407章 永乐十年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28章 潜龙在渊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540章 衣锦还乡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103章 乱我家者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408章 新老更替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24章 领功受赏第522章 昆仑角海战第375章 卧龙凤雏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47章 东宫名录第354章 伉俪情深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600章 后记永历新明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448章 迁都北京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377章 明灭锡兰第461章 解决民生237.第237章 宁王归心第34章 战乱之苦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36章 以利诱之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18章 小子野望183.第183章 收复忽喇温第371章 西南震怖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320.第320章 高歌猛进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12章 天下糜烂第565章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551章 父析子荷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第25章 春和宫内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39章 君子之泽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58章 以钞抵税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553章 故人凋零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33章 金陵街坊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38章 旧人将去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第17章 兴亡百姓苦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74章 程汇元案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9章 营中小院第80章 紫金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