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论赌

冯翊与孔熙荣同样是玩了两百把之后,孔熙荣手里的钱袋就明显瘪下去。

李冲虽然说表面上不屑一顾,但眼睛却一直关注着这边,心里默默算着冯翊与孔熙荣的每一把输赢,看上去每一把输赢都杂乱无章,无迹可循,但累加起来,却是冯翊赢多输少。

沈漾每日讲授课业,虽然艰深晦涩,但多少还是有迹可循,而眼前这事,任李冲绞尽脑汁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韩谦看天色还早,也不管李冲、杨元溥的兴趣都被勾起来,伸手将窗外的一支榆树枝折断,拿匕首削成一枚枚小拇指粗细的立方柱,在六个面上刻出点数来。

“你这是在做什么?”冯翊转过头来看韩谦在小方块上拿匕首尖扣出细数,又拿墨汁涂黑,好奇的问道

“这也是一种投子,我幼时在楚州看别人玩过,比你们平时玩的五木戏要有趣一些,改日再教你。”韩谦将五枚骰子收入袍袖之中。

掷骰子的玩法有简单、有复杂。

最简单的玩法,就是两人掷骰子比大小,只要在自己所用的骰子里灌铅便能保证胜率,但这种做弊办法时间久了还是容易被拆穿。

除非自家开赌场,要不然到别人家聚赌,自备赌具怎么可能不叫人起疑心?

而说到赌场,在当世则不是什么稀罕事物。

前朝《刑统律》对设赌抽头渔利者,就规定“计赃唯盗论,聚赌则籍没其家浮财”等律法,对聚赌、设赌等事高压禁打,以免破坏社会风气。

天佑帝开创楚国后,初期也是禁聚赌,但为筹钱粮兵饷,又或许是天佑帝本人比较好赌的缘故,从天佑帝四年开始,就特许金陵城及附属州县的十数家世家豪族可设赌局柜坊,以便从中抽税。

冯家就在金陵城中暗中控制着一家柜坊,主要以抽头渔利;只可惜冯翊的赌技实在一般。

由于当世博戏种类有限,要是哪家柜坊能多一种能历经不衰的博戏,即便不在赌具上动手脚,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聚客开源。

韩谦暂时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事,又要为宅子多出的近五十口人生计发愁,而他父亲也绝对不会让他沾染博戏之事,那他就只能在冯翊身上多挖掘挖掘潜力了。

冯翊哪里想到韩谦算计他这么多,验证韩谦刚才所授之法管用,兴奋之余拽住韩谦要看他所制的五枚新式投子。

骰子刻一到六点数,相对两面的点数相加等于七便可,玩法要比当世流行的五木戏更简单,但玩法变化多样,可两人对玩,可多人同玩,可一人坐庄多人参与押大小,这才是柜坊聚敛赌客、问世后就经久不衰的好赌种。

“好玩!”冯翊好赌,听韩谦一说就明白玩法,问道,“这种投子可有必赢之术?”

“要是逢赌必赢,还有何乐趣可言?”韩谦笑道,“再说,我今天传授你这些博戏之法,你以后还会找我博戏?”

韩谦心想灌铅之类的小手段不告诉冯翊,想必整日想着坑骗赌客的柜坊,大概也会很快钻研出来吧?

“那有什么意思?”冯翊前程远大,不可能参与冯家暗中控制的柜坊运营,见掷骰子没有取巧之法,又或者韩谦知道却不愿传授他,就没有多兴趣。

“别岔神!”孔熙荣还是不信冯翊真掌握什么必赢的“邪法”,催促冯翊继续出投子赌胜负。

“想赢,但不能总赢——你现在没有必要再赢下去了!”韩谦跟冯翊说道。

孔熙荣的黑子投率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候冯翊将黑子投率改到其他数值范围内,胜负也会跟着随机起来,这时候看孔熙荣手里的钱袋时瘪时裕,果然变得不分输赢起来。

“韩谦,冯翊出投子,到底有奥妙?”三皇子杨元溥好奇心彻底被钩住,这一刻终于忍不住站起来问道。

“殿下啊,卑职已经将此法卖给冯翊了啊,忌敢轻易毁诺?”韩谦微微一笑说道,“不过,殿下以后记得千万不要跟冯翊玩这种投子博戏,这便是李家郎所谓的‘知者不博’!”

听了韩谦这话,李冲忍不住要翻白眼,心想不就刚才插了一句话,让你这杂碎记恨到现在?

“我还是不信有必赢之术,等课业时间过去,我拿钱物与你博戏——你们夜里都留下来饮宴。”杨元溥眼珠子一转,对冯翊说道。

冯翊自然需要能立刻多一个人供他验证,说道:“郭大人那边怕是不许?”

“李冲,你去找郭荣说这事。”杨元溥吩咐李冲道。

李冲哪里想到世妃的告诫,竟然都没有管住一天,三皇子的注意力就又叫韩谦这杂碎勾过去了,他心里百般不愿,也只能出去找郭荣说这事。

三皇子杨元溥要在侯府聚赌为乐,郭荣那边怎么会阻拦?

看李冲不情不愿的出去,韩谦心里一笑,安宁宫选他及冯翊、孔熙荣陪读,用意不就是希望他们能将杨元溥带入歧途吗?

不过,杨元溥此时留他们在侯府聚赌,是好奇心胜,还是用此法拉拢冯翊、孔熙荣的关系,则还要看他接下来的表现。

李冲去而复返,郭荣的态度果然如韩谦所猜测,课业时间是天佑帝亲自规定的,冯翊、韩谦、孔熙荣在下面打酱油,他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但对杨元溥完全不加以管束,他交待不过去。

何况侯府目前多出两个天佑帝身边的人盯着。

而课业之外,杨元溥想要怎么玩乐,只要不拆天拆地,郭荣不加以管束,别人挑不了他的错。

何况三皇子杨元溥出宫就府,陛下还特地赏赐了八名乐工舞伎,都是供三皇子杨元溥玩乐消遣的。

韩谦、冯翊、孔熙荣分派人回去禀报要留在侯府饮宴,待日头刚降到城楼之上,就收拾书册刀弓交给家兵收好,他们随三皇子杨元溥去内宅饮宴聚赌去了。

冯翊好赌,等不得酒宴开始,就在杨元溥寝居之地潇湘院博戏。

潇湘院不大,但整栋院子地底挖空,烧炭取暖,极为奢侈;而作为三皇子的起居之地,也要比普通的火坑、夹墙烧火等取暖法更安全。

韩谦他们走进潇湘院,人在院子里还没有进屋,就觉得暖意洋洋,实不知一天要烧得多少木炭。

外臣不是不能进入内宅,但不能随便,有规矩要守。

特别杨元溥身为皇子,他内宅的女人除非将来赏赐出去,要不然连奴婢宫女,理论上都要算是他的女人,所以临江侯府的内宅涉及到皇族血脉的纯正,规矩更加严格。

郭荣、宋莘还不知道傍晚时东院书堂里所发生的事,只是不动声色的守在一旁看三皇子杨元溥与冯翊出黑白子博戏。

韩谦看刚从天佑帝身边调到侯府任事的二人,对眼前这一幕也是无可厚非,暗感他们的态度大概跟内侍省少监沈鹤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过来只是保证侯府的奴婢不敢欺杨元溥,但显然也不会冒着得罪安宁宫的风险,真心希望杨元溥去搏帝位的。

说到底大家对年纪未满十四岁的杨元溥都没有信心,押注杨元溥的风险没有人敢去承受。

韩谦暗暗捏着袍袖里所藏的《疫水疏》,心里微微一叹,老爹啊,你怎么就不能像其他人学聪明点呢?

虽然将《疫水疏》拿出来给三皇子杨元溥夺功,是韩谦出的主意,但他主要也是怕他父亲剑走偏锋而不得不设法拖延罢了。

真要有选择,他并不想在局势明朗之前,将这封《疫水疏》过早的拿出来。

酒宴开始之前,杨元溥将一千枚钱都输给冯翊。

冯翊得意之极,高兴的叮嘱杨元溥:“殿下可不要先将消息传出去,等我大杀四方,将这些年输掉的钱财都赢回来,到时候请殿下去晚红楼喝酒!”

“你与韩谦约定,所赢之钱要分给韩谦一半。你刚从我这里赢走一千钱,也要记得分一半给韩谦。”杨元溥显然也很是高兴,不忘提醒冯翊给韩谦分赃。

杨元溥又跟韩谦说道:“人智有限,各有专擅,因而李冲刚才所说的智者不博,还是有道理的……”

李冲乍听以为三皇子替他分辩,但三皇子这话是对韩谦说的,他越琢磨越不滋味,三皇子这是向韩谦请教的口气。

“殿下明鉴!”韩谦微微一笑说道。

大家移到左首的院子里饮宴,郭荣、陈德以及今日新到侯府任事的两人,也都被杨元溥邀入席中。

宋莘虽然是侯府司记,但男女有别,只能站在一旁负责安排酒宴。

“沈漾先生今日讲授前朝盐政,字如千金,不肯多说一句,你们可听明白了?”在酒宴间杨元溥直接问出来,他也想着以后就算能避开别人的眼线,时间也绝对有限,而私下与韩谦频频接触,更惹人起疑心,还是光明正大的公开询问。

“我听了稀里糊涂,李家郎或许明白。”冯翊今天心情极好,特别是见三皇子杨元溥输钱给他也不气恼,对杨元溥顿时好感倍增。

当然,冯翊这么说,也不是挤兑李冲,在他心目里,李冲是要比他、孔熙荣以及韩谦更有能耐——抛开派系之争,李冲也确实是众口所赞的“良子”。

“……”李冲头都要埋到桌案下,他明知道三皇子抛出这个问题,是指望韩谦回答的,但冯翊既然将话题抛过来,他怎么都不甘心直接转给韩谦。

就前朝盐政盐法之事,李冲下午也跟杨元溥讨论了小半天,这会儿饮着酒,倒是说了一些,但还是没有办法将问题说透。

“郭大人您觉得李冲说得如何呢?”杨元溥将话题抛给郭荣。

“老奴这些年都在宫中侍候,可不知这些治国之事。”郭荣不动声色的回道,他身为宫官,不妄议盐法之事,却也算守本分。

韩谦见杨元溥视线转过来,知道自己逃不过去,但为了尽可能消除安宁宫那边的戒心,也是故意做出一副卖弄的姿态:

“说来也巧,前朝盐法之事,我昨天夜里刚听我父亲说过,殿下你还真是问对人了……”

在生产力落后的当世,食盐是最重要的工业商品。

从千年之前的“盐铁论”始,盐利就是中央财政最为重要的财源之一,常常能承担五分之一甚至最高时达一半比例的中央财政收入来源。

因此任何一家王朝,都不敢忽视盐政。

在前朝,盐政之务要么由宰相兼领,要么由户部尚书或同等层次的重臣兼领,便可见其重要性。

虽然当世的工业体系极其简陋粗糙,但以当世人的理绪,能将其理清楚却不容易——能理清楚又能很好掌控者,无一没有能吏财臣的美誊。

前朝盐政实行官产官销,要是笼统的去说,确实叫没有经受经济学训练的人很难理解,但韩谦将盐事分成“产、收、运、销”四个环节去讲则非常的浅显易懂。

毕竟当世的盐政以梦境世界衡量,只能算最简陋的官办工业体系。

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二百零九章 缙云楼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阳(二)第七百四十章 妇孺第三百五十六章 弑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六十三章 缙云司第三百九十六章 应对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一百五十一章 沧浪第五十七章 杀戮第二十一章 授计第二十五章 文死谏第三百三十四章 穷酸王侯第六百五十章 新军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战之过第二百七十三章 声东击西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一百三十八章 举荐为吏第六十三章 选人第四百九十六章 试探第二百零六章 重逢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条件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四百八十五章 顾虑第七百零一章 尾声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变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势第五百零四章 密谈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约(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赏之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营地第三百五十章 郭荣第十一章 进城第三百五十三章 梁国剧变第六百二十八章 诡局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四百七十四章 风起第三百零三章 决断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阳残地第七百七十六章 围师必阙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礼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慑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宫旧事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冯昌裕的抉择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九十二章 灭寨第三百三十章 秘窟第七百七十一章 听闻第九章 处置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二百七十三章 声东击西第二百二十章 厚礼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七百八十三章 旧事(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阳残地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衅(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七百九十五章 劝嫁(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一百零九章 访寨第三百零三章 决断之策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谈第一百一十九章 拦虎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梁县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阕残词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三百四十四章 合流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四百七十章 询问第四百四十七章 杀机第三百八十八章 以山为城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四百一十八章 学堂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为期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见第五百七十九章 将领
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二百零九章 缙云楼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阳(二)第七百四十章 妇孺第三百五十六章 弑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六十三章 缙云司第三百九十六章 应对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一百五十一章 沧浪第五十七章 杀戮第二十一章 授计第二十五章 文死谏第三百三十四章 穷酸王侯第六百五十章 新军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战之过第二百七十三章 声东击西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一百三十八章 举荐为吏第六十三章 选人第四百九十六章 试探第二百零六章 重逢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条件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四百八十五章 顾虑第七百零一章 尾声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变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势第五百零四章 密谈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约(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赏之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营地第三百五十章 郭荣第十一章 进城第三百五十三章 梁国剧变第六百二十八章 诡局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四百七十四章 风起第三百零三章 决断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阳残地第七百七十六章 围师必阙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礼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慑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宫旧事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冯昌裕的抉择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九十二章 灭寨第三百三十章 秘窟第七百七十一章 听闻第九章 处置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二百七十三章 声东击西第二百二十章 厚礼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七百八十三章 旧事(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潜逃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阳残地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衅(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七百九十五章 劝嫁(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一百零九章 访寨第三百零三章 决断之策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谈第一百一十九章 拦虎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梁县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阕残词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三百四十四章 合流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四百七十章 询问第四百四十七章 杀机第三百八十八章 以山为城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四百一十八章 学堂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为期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见第五百七十九章 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