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白山天池,吴天放不由得想起他曾经游览过的新疆天山池。*中国这两外最著名的天池各有各的美。天山天池四周就是草地和雪岭云杉,还有点缀在期间的哈萨克毡房,有一种婉约的美。而长白山天池则处于山之极顶,山黑水白,无草无树,有一种豪放的美。而陪伴在他身边的两上女人也是各不相同。上次去天山天池他是和徐文清一块儿,徐文清很单纯,是江南女子柔柔的美。而这次陪他的小米则更有味,是中原女子醇醇的美。
小米说,听说这长白山天池,一年中大概有三分之二还多一点的时间,只要稍微有点雨、雪、雾,人们是看不到天池的。算我们运气好,算老天作美,算我们人品大爆发,今天天气不错,让我们把天池美景一览无余,尽情享受一番。今天算是大开眼办了,咱们从山顶走,角度不同,天池美景也不所不同,不变的主题是蓝色的池水,背景则时有黑色熔岩,时有高原苔地植被,也有远处属于朝鲜的山峰。天池的美是惊心动魄的美。
吴天放说,我知道天池今天为什么会云开雾散,让咱俩一饱眼福。
小米说,为什么?
吴天放说,长白山好啊,长相守,到白头。它这是在祝福咱们俩长相守、到白头啊!天池人是为了见证咱们俩的。
小米不由笑弯了腰,算了吧,谁说要和你长相守,到白头?你想的美!
是啊,今天他们的运气真的是不错。
吴天放说,如今,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夏到此的题写的“天池”二字已经成了这里的一大标志。据说他来时,突然云开雾散,天池尽显真容,小平同志感叹道:“不登长白山,终生遗憾。”从此开启了长白山旅游的火爆时代。但据说不知权力为何物的天池,也让许多领导遗憾而归。虽山下住若干天,山上报告天气晴朗,然而赶上去时,却云遮雾绕,难亲眼目睹天池那醉人的美景。
小米说,越是这样,天池越是吸引人啊!
下得山来,一路顺风。直到两点半,他们俩才找到一个人家吃午饭。一路上每个人家几乎都可以供应著名的朝鲜族辣白菜,而且每家的味道都不一样。
吃罢饭,顾不得休息。他们就继续前行,来到了长白山大峡谷。
长白山大峡谷是1989年才被发现的自然奇观,拥有险、奇、幽的自然美景。峡谷长70多公里,乃火山爆发后熔岩石表面的火山灰和泥土被江水及雨水冲刷所致。这是一条十分宏伟壮丽的大峡谷,最宽处有300多米,最窄处仅有几米,垂直深度120一150米,锦江源头水在谷底奔流,只听“哗哗”响声,不见水流,峡谷两侧,特别是底河两岸,矗立着一座接一座造型奇特的小山峰,有的像月亮;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金鸡;有的像观音;有的像母亲抱着婴儿;有的像姑娘依偎着恋人……这是亿万年山水的冲刷、山风的席卷而成的大自然的杰作,可称为鬼斧神工造就的大自然景观,长白山大峡谷是世界级的神奇大峡谷,是一座立体的罕见的山峰自然雕塑艺术博物馆。这儿纵横绵延,千峰竞秀,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真可谓人间少有,世上难寻的一处奇域。看到大自然在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的同时,又把这般神奇的自然景观留给了后人,不由得让人对它心生起深深的敬畏。
走出大峡谷,来到了梯子河,梯子河源于梯云峰西侧,由大小梯子河汇合而成,小梯子河宽12米,深20余米,大梯子河宽5米,深30米。河床由玄武岩构成,横断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子形,河床陡峭,如层层阶梯,故称梯子河。它深入地下,地面看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裂缝有的河段被植物和岩石覆盖,只闻水声不见水流故又有地下河之称。传说动物被猎人射中掉到梯子河里,无论多久肉都不会腐烂,梯子河就是一座天然的大冰箱。
走过梯子河乘车又来到原始森林中。
旅游的大部分时间用在路上,但路上的景色同样是优美的。
去地下森林,必经原始森林。一千五百米的路程中,路面是用木板钉的,有一米多宽,路面蜿蜒向地下延伸,越走越往下,走在路上,大家都有一种下山的感觉。路两侧是原始森林中郁郁葱葱的树木。走在通往地下森林的木板路上,就感到神清气爽。各种各样的树木,密密匝匝,笔直的松,皱皮的桦,直刺天空,遮天蔽日,林中空气潮湿清新,大吸一口沁人心脾,难得的天然氧吧。这些树木历经沧桑,有很多腐朽后自然倒下,有的树干上已长满青苔,有的倒了一半又被另外的树支撑着,有的躺在草地上已干枯了多年。
仔细看看,这里树的种类不很多,多半是杉树、柏树等针叶树木。每棵树都高大笔直,但十分粗壮的并不多见。高大笔直和不粗壮都是因为树木太密,树们只顾拼命向上长去争取阳光,忘记了要横向发展了。虽然树木很密,但这里给人的感觉并不阴郁,总有阳光透过树缝撒在树丛下的草地上。树下,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各种形状的叶片,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铺满地面。偶尔看到一棵倒下的树,会发现上面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可见森林里是很潮湿的。一千五百米的路程终于走完了,他们已经走下地面很深了,这时地下森林出现在我们眼前。地下森林并不大,那是一个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深洞,年深日久,里面长满了各种树木。地下森林中的树木和原始森林中树的种类是一样的,都是针叶类树。站在地下森林边缘,心里会很紧张,担心自己掉到那长满树木的深谷中去。深谷有50—60米深,长度约3公里,是长白山海拔最低的名胜景区。里面的树木有的已经死了,在上面人们能看到里面的翠绿的或枯黄的各种树的树梢。死掉的树大约是雨水大时,被里面的水淹死的,那样的深洞不会缺少水分,树应该不会是枯死的。
导游给大家讲,现在大家脚下生长着的就是东北有名的乌拉草。不过,这些都是去年的、没有被割的乌拉草。那边沼泽地里长的也是乌拉草。
听说脚下的枯草就是乌拉草,众人皆大为好奇。
人们都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可人参和貂皮是大名鼎鼎的宝贝,而这“乌拉草”,居然是如此的普通。
导游说,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种普通的小草。
乌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中国东北山区的老百姓十分喜爱它。
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紧密丛生,高大约在70厘米左右,纤细,无棱,杆棕褐色,有光泽,叶向内对生无鞘。表面看,乌拉草样子很普通,茎叶均绿色细长,花穗绿褐色。没到过湿地的,那你一定看过湿地的照片,凡是有反映湿地的照片,主体中那一丛丛的绿色植物就是乌拉草。沼泽地的面积越大,那景色就越壮观。
数百年来,这种普通的小草,与长白山区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们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旧时东北人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又写作“靰鞡”、“兀剌”,其名称来自满语对皮靴称谓的音译,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透气防潮,能御极寒。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东北地区野生的草,形状类似乌拉草的很多,但惟有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
导游见大家对乌拉草很有兴趣,便接着讲,当然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我们对乌拉草的认识已不单单是一个保暖的问题了。现在又开发出了很多相关的产品,古老的乌拉草又在我们东北焕发出了青春。今天晚上咱们到了白山市后,我可以带大家参观一家大型的、正宗的乌拉草深加工企业,让大家开开眼。
一行人上得车来,天就接近黄昏了。
在车上,导游一直在给他们讲乌拉草的故事。
乌拉草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的长白山下生活着一对孝顺兄弟,他们为赡养年迈的父母进山寻宝,突遇风雪迷失道路,困于山上数日不得返。饥寒交迫之时,偶得一种野草,将其编织为席铺与身下,结成衣状披于身上,稍许顿觉神清气爽,寒气全无,保全性命安然出山。脱险兄弟疑此草乃仙人所赐宝草,便广为采集散发百姓,受惠者不计其数,后人就将这种细长柔软、颜色灰绿且有淡淡清香的草取名为“乌拉草”。
故事很美好,但这个“乌拉”和此草有啥关系在故事中却不得而知。俄国人喊“乌拉”是万岁,那满族人喊“乌拉”是什么意思呢?
清代诗人沈香余在《咏靰鞡草》诗的序中说:“此草不知何名,生而性温,椎之使绵,纳之靰鞡中,可御寒,故名靰鞡草。”此序中明确说明了这样一种普通的草为啥要叫靰鞡草的缘故,这与东北人穿的一种鞋有关,导游说,这个由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导游说,我们这里有则谜语这样说:“有大有小,冬天一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开不动,绑起就跑。”这是啥?呵呵,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多数都能猜中:这是靰鞡!
靰鞡,是东北地区满族先民发明的一种在冬天时穿的鞋,用牛皮或野兽皮缝制的大鞋套子,半高腰,前脸上纳成许多褶子,在两边缝有密密匝匝两排扣绊,土名叫靰鞡耳朵,故而谜语说“脸多皱纹,耳朵不少”。现在,东北许多地方都有这种旅游纪念品出售,做得和原件一样,只是小一点,但做工还是蛮精致的。
关于靰鞡的制作,《鸡林旧闻录》中记载说:“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这里说的简单,但做起来,工艺还是蛮复杂的。因为靰鞡的帮和底是一块独板皮子,炜成船型,外加一块皮子作鞋脸,堆成褶后缝在一起。这皮子必须是原皮,杀死牛马等牲畜或野兽后,将剥下来的皮用芒硝煨上,将毛弄掉后,再用一种化学原料将晾干的皮子纾软,这才能进行剪裁做工。做成鞋样后,在鞋两帮分别用大约拇指宽的皮条儿缝上六个或八个耳朵,类似现在鞋的五眼儿,做扣绊儿,以便穿绑绳。还要在靰鞡的后边另缝上一块约二寸宽的皮子,作穿时提拔之用。说靰鞡是防寒鞋,并不是十分的准确,因为做成的靰鞡不过是一个皮子做的空壳壳,肥肥大大,像船似的纳褶抽脸,还要在鞋脸靠近脚脖的地方高高地翘着一个大鼻子,漏风不说,脚在里也空旷啊。
呵呵,别着急,靰鞡鞋就是要做得大,40码的脚,穿的靰鞡必须要达到45码才行。为啥?那是要往里放东西的。靰鞡“软底而籍以草,温暖异常”。这就是说,穿靰鞡时,先把靰鞡里面均匀地絮进靰鞡草,再把穿上棉袜套的脚伸进靰鞡草絮好的靰鞡鞋里,因为靰鞡草原草是很硬的,所以要将靰鞡草砸软,这样,软软乎乎的草包裹在棉袜套的周围,保护着脚散发的热量,于是,絮进靰鞡草的靰鞡,就显得非常暖和,所以,穿靰鞡的人即使在冰天雪地里活动,也不会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