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

“沈漾任广德知府事,行事也谨慎起来,除秦问出任长史执掌府堂,以及郑通执掌工曹外,吏、礼、兵、刑、户诸曹以及狱司、驿传、府学、医官及州司马等职缺以及大大小小填补诸曹的百余胥吏,也都遵照岳阳众人的意思,要么从三县旧吏选拔任命,要么从宣湖两州的门阀子弟选任——目前看广德问题不大,安置等事还能得以延续,但这么搞,迟早还是要出问题的……”

冯缭他们在途中,有快马传递消息,对金陵的形势掌握,比回到叙州的韩谦还要及时、细致。

最新的驿传递到冯缭手里,广德三县正式设府已经满一个月,那边的情况看似稳定下来,但主要是当下一切都为总攻金陵城做准备,各个方面的小心思都藏着掖着,即便有些矛盾暂时也不会激化。

不过对广德府的未来,更了解内情的冯缭却不看好。

韩谦对此只能耸耸肩,宗阀寒门便对立那么多年,前朝便着手搞科举取士,但实际的影响力却极为有限,中后期又因藩镇割据等同于作废,更何况要让宗阀世族认同接受社会地位比平民更加不堪、比同牲口的奴婢?

倘若一切都不改变,历史照着既定的历程前进,在接下来四五十年里,天下群雄纷战不休,世家门阀在间续不断的战乱中相互残杀消耗干净,势力受到极大的打击、削弱,一个不依赖于世家门阀,而从平民之中取士治理天下的新兴王朝才得以降临。

不过这个王朝也是先天便带有孱弱的基因,一直都没有摆脱北方胡族的阴影与威胁。

在既定的历史进程里,世家门阀不再成为彻底废除奴婢旧制的障碍,实是四五十年战乱不断的打击、削弱所致。

这里面的鸿沟,岂是他到足一年的努力便能抹平的?

而他能在叙州这么搞,也是多年苦心经营所致,叙州将吏主要都来自于社会的底。

即便如此,叙州还是受到周边势力的强烈警惕。

对广德府所存在的隐患,韩谦也是鞭长莫及,以他的能力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心里期待沈漾主持广德府能将盖子捂得更久一些。

眼下韩谦还是更关心岳阳兵马对金陵的攻势进展如何。

虽然大势已成,即便杨致堂、郑榆、郑畅、张潮以及他的大伯韩道铭等人并不能算第一流的谋臣能吏,但在当世也是水准之上的,只要他们没愚蠢到去犯致命的错误,攻陷金陵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预测如此是一回事,韩谦也更希望掌握更多细节上的变化。

正月十五,左右龙雀军、右广德军、湖州兵逾八万精锐正式进逼到金陵城下,在城前建立一座座营寨,铺陈战械兵马,对金陵城展开攻势。

金陵城是在原升州府城的基础之上,加筑外城垣及皇城、宫城而得,内外总计有四道高矮不一、厚薄不同的城墙。

宫城主要是以原升州节度使府衙改建,而外城城垣、皇城的修建也都是溧阳侯杨恩主持。

外城城垣依长江而立,依江南岸溪湖丘山而建,实际高度、厚度都不统一,总长五十余里,高两丈到两丈三尺不等。

天佑初年条件艰苦,没有那么多的钱粮,城垣仅仅是夯土而筑,之后十数年才陆陆续续烧制大量的城砖,将城垣土墙包覆起来。

所谓的包覆,并非仅仅简单包一层砖。

外壁靠土墙的一层,先用小砖砌裹达三尺厚后,再披裹厚达两尺的大城砖。

城垣内壁则是用大城砖与白石灰砌就,厚于三尺。

而最初夯土墙最下部的基础则是有两到三层的垫基条石;有些地段遇流沙层,土质松软,基石下还埋多层大原木,横竖交叉排列,横木与纵木之间用大扒钉钉住,使之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金陵外城设有七座城门,内城设有八座城门,除了水关城门外,皆建有坚固的瓮城敌楼。

传统的筑城术发展到杨恩手里,可以说达到一个巅峰,也都体现在金陵城的诸多修筑细节里。

敌台、礁楼、马道、登城道等诸多设置,以及城墙走势对金陵外围地形的选择,更是体现出杨恩他个人在防御战事上有着极深入的造诣。

徐明珍未渡江进入金陵城,徐安澜、赵明廷等将或许还多少有些默默无闻,但温暮桥、牛耕儒皆是辅佐天佑帝崛起于江淮的老将名臣,而温博在守池州时表现也极为可圈可点。

倘若安宁宫铁心想守金陵城,岳阳想要纯粹依赖兵马强攻,绝非易事。

“大人提前返回叙州,暴露大人与三皇子之间的裂痕,沈漾又被排挤出核心,安宁宫会否弃守金陵,撤逃到北岸去?”冯缭想到一种可能,问韩谦。

“或许有这个可能吧,谁知道呢?”韩谦摊摊手,以一副事不关己的轻松姿态站起来。

要是岳阳众人内部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安宁宫北撤也难以残喘延息多长时间。

毕竟岳阳在整合江南东道、江南西道诸州县之后的实力太强了,而安宁宫撤守寿州,无险可守,四面临敌,人口不足百万,却要养十数万兵马,能支撑多久而不崩溃?

这种情形下,又有多少孤臣孽子会选择跟安宁宫一条道走到黑?

现在嘛,安宁宫会不会守一段时间发现形势太艰难,主动撤守到江北岸等候时机变化,那真就难说了。

关键还是看安宁宫及徐氏如何取舍了。

不过以徐后乖戾的性子,即便要撤,也绝非这时。

而杨元溥能否及时分化、招揽楼船军水师将卒,能否与楚州军有效的联手地来,及时封锁住安宁宫北撤的渡江通道,以及太子杨元渥的身体状况,会不会在近期内病逝,这些都是决定金陵局势变化的重要因素。

这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在,韩谦他此时已经跳出局面,现在便去妄断安宁宫的最终去向,还为时太早了一些。

即便到这一步,犹有近四十万平民被围困在金陵城里,正忍受饥荒的煎熬,最终还是也避免不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但这已经是韩谦力所能及以外的事情了。

他努力过,也成功避免上百万平民被围困金陵城,最终十之八九皆成饿殍的惨剧发生,金陵城内的粮荒多多少少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他已经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至于左广德军与其从各州县征补过来的新兵,作为后备兵员调到金陵下,会被拆散补充精锐战力的兵力消耗,韩谦虽然无力改变,却也觉得可惜。

很显然狼筅也会被排除在正式制式兵械之外。

鸳鸯阵更适合控制短刃轻兵以及相对松散零碎的战场空间。

城墙以及当世城池之内过于狭窄的巷道,甚至水战里过过狭窄的甲板,都不利于狼筅这种特制兵刃的发挥。

鸳鸯阵多多少少看上去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当然,杨元溥等人仅仅是因为想消除的影响力,才决定用这种方式将左广德军拆散掉,而没有想到从鸳鸯阵里吸纳优点进行一定的调整,使更适合巷战、水战,多多少少有些可惜了。

既然左广德军被支解拆散的命运已经注定,但鸳鸯阵的战术优点,叙州兵营则是可以继承发扬光大的。

叙州及周边崎岖多山的地形,以及养精兵的策略,都注定着了叙州兵马要采取规模更小、短长相制配合更平衡的战术阵形,才能确保优势。

将金陵之事揭开不提,韩谦与冯缭、田城、高绍、洗寻樵、林海峥、奚昌、冯宣等人谈及他后续经略叙州的方案及新的任职调整。

新置渠阳县,以赵无忌任县令。

林海峥前往业州田氏相邻的芷江,出任县令。

田城出任黔阳县令,高宝转任郎溪县令,而周处接替洗寻樵出任龙牙县令,赵启接替高宝出任中方县令。

以鸡鸣寨为基础,新设辰中县,冯缭出任辰中县令。

同时叙州州治从黔阳迁入辰中县,冯缭兼领州长史;洗寻樵出任户曹参军;高绍出任州司马,兼领兵曹参军;奚昌出任刑曹参军,兼领狱司;季希尧出任工曹参军;冯翊出任礼曹参军兼领驿传、宾客诸事。

另设庶务曹,杜益君出任参军兼领官钱局掌案主事,陈济堂出任工造局掌案主事。

杜九娘出任医官。

在有合适的人选之前,韩谦亲自兼领学官,在叙州七县推行学堂教育。

田城、林海峥、赵无忌、高绍、周处、赵启等军中主要将领,出任县令及诸曹参军事等传统文吏担任的官职,一方面韩谦嫡系里缺乏像薛若谷、李唐这样的文吏,另一方面州营规模不会扩大太大,没有那么多的高级将职安排诸人。

更主要的田城、林海峥、赵无忌、高绍、周处乃至赵启,他们在两三千规模的军队统领、指挥作战方面都不存在问题,而短时间内叙州兵马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扩编,也没有这个条件,也只能安排他们主持一县或者主持州衙内一个方面的工作,才有可能叫他们有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军制方面的调整,韩谦主要是将州司马、兵曹参军与兵马使的职务分开,高绍出任州司马兼领兵曹参军,兵曹之下另设都监司,主要负责营房修造、募兵、乡兵及兵籍、军饷及军纪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当于总后勤、总军法官;韩谦兼领兵马使以及杨钦、冯宣出任兵马副使,则主要负责实际的兵马指挥之事。

杨钦以兵马副使兼领叙州水军都虞候,暂编两营水军,以林靖宗、冯璋为营指挥,一营水军继续驻守黔阳,一营水营驻守辰中。

冯宣以兵马副使兼叙州马步军都虞侯,暂编一营骑兵,以孔熙荣为指挥,骑营同时兼顾侍卫工作;编五营步卒,以肖大虎、窦荣、魏续、奚发儿、郭却等人为指挥。

由于叙州周边,要么是大楚的直属州县,要么是内附大楚的羁縻州县,只要叙州一天内附于大楚,都没有公然可用的借口侵伐周边州县,更何况周边州县的势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弱,因此短时间内除了诸县进一步深耕细作之外,主要还是集中到渠阳、辰中两个新置县的开发、建设之中。

韩谦将州治都迁并到辰中,各方面的资源也将顺理成章的往辰中县倾斜,也将立刻新建州衙、六曹司院、学院、州狱、医护院、水军及马步军驻营等一系列的建筑,而这次西迁的五六千民众,主要也都将安置到辰中县来。

新置渠阳县,除了开发建设渠水中上游的溪谷、河谷,也必然要对渠水两岸上百番寨的生番进行归化,韩谦特令郭却率一营步卒随赵无忌进驻南僚寨,而渠阳县的县丞、县尉以及诸房典使、胥令人员安排上,也都是由赵无忌优先挑选精兵能吏。

而对诸县的深耕细作,则是韩谦正式在每一个县的下面,分设十到十五不等的乡,这主要也是得益于韩谦手下有大批基层骨干,一方面来自于家兵子弟、左司子弟的长时间培养,一方面来自于基层武官及精锐老卒的提拔,能够安排下去,也必须安排下去。

这同时韩谦这才能保证他的触手能伸到叙州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河……

当然乡县州三级机构的设置,逾七百名胥吏的俸养之资,加上废除徭役之后,所有的公共工造事务都要出资募工,加上修筑道路、开垦新田等的开销,州衙每年的日常开销预计将高二十万缗钱,这已经是当世富庶大州都难以承担的水准。

更何况废除徭役之后,州营维持三千人规模的募兵,营房修造、兵甲战船修缮以及兵饷支出,再加上退出现役的老卒每年比照现役二到五成发放安置兵饷,再节俭每年也至少要有超过十万缗钱的开销。

为节俭开销,调整过后的水军、骑营及步营,每一营的编制都控制在四百人以下,总数控制在三千人以下,比当世一营马步军五百人编制要缩水不少。

基层武官及胥吏,主要还是分授一定的口粮田,但数量都极为有限,甚至比叙州人均耕地都还少,主要是保障其眷属家小有田地可以耕作,除了俸饷之外,其家还能有一份基本的收入。

中高层将吏则赏赐工造局、官钱局的股本,抑制其兼并田地的冲动,用股本分红保障其有相当水平的生活水准,能够雇佣少量的佣役或贴身侍随,分担繁重的劳务。

韩谦个人还控制工造局、官钱局逾半数的股本,但韩谦内宅仅雇佣十数人作工,侍卫之事由骑营承担,多出来的盈余分红则主要用来补贴学堂、医护院的建设、运营。

第一百零六章 脏活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见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选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四百零三章 偷梁换柱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丧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一百零三章 龟山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四百零七章 杀俘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十三章 讨杯毒酒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旧事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诏(三)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三十八章 兴兵北进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听信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归来第六百二十六章 顺水推舟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三十三章 论赌第三百零三章 决断之策第六百九十二章 削藩第三十一章 偏见与疏离第一百零七章 送礼第七百五十六章 关中(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军第五百五十七章 对峙(二)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一百一十章 说服第六百六十六章 惊雷第七百四十三章 围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围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见肘第三十八章 恃怨横行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书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五十一章 爷孙第二百四十八章 龙牙城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惮第六百零六章 意图(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战起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七十四章 相赠佳人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五百三十一章 选择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该渡江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见(一)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赎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询问旧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七百六十章 洛阳(一)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三百二十四章 热闹第二百六十一章 夺城第三百九十三章 会合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五百五十四章 绝户计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六百九十九章 会战在即第七百四十三章 围城第六百六十五章 瞒天过海第六十九章 破绽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赏之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军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二百四十八章 龙牙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六百五十九章 称臣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风而降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九十二章 灭寨
第一百零六章 脏活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见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选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四百零三章 偷梁换柱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丧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一百零三章 龟山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四百零七章 杀俘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十三章 讨杯毒酒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旧事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诏(三)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三十八章 兴兵北进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听信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归来第六百二十六章 顺水推舟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三十三章 论赌第三百零三章 决断之策第六百九十二章 削藩第三十一章 偏见与疏离第一百零七章 送礼第七百五十六章 关中(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军第五百五十七章 对峙(二)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一百一十章 说服第六百六十六章 惊雷第七百四十三章 围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围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见肘第三十八章 恃怨横行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书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五十一章 爷孙第二百四十八章 龙牙城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惮第六百零六章 意图(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战起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七十四章 相赠佳人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五百三十一章 选择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该渡江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见(一)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赎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询问旧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七百六十章 洛阳(一)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三百二十四章 热闹第二百六十一章 夺城第三百九十三章 会合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五百五十四章 绝户计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六百九十九章 会战在即第七百四十三章 围城第六百六十五章 瞒天过海第六十九章 破绽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赏之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军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二百四十八章 龙牙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六百五十九章 称臣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风而降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九十二章 灭寨